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北京的圖書館與博物館

老北京的圖書館與博物館

北京,新中國的首都。有著3000餘年的建城史和850餘年的建都史,在歷史上曾為六朝都城。它薈萃了元、明、清以來的中華文化,擁有眾多名勝古迹和人文景觀,是世界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城市之一。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老北京歷史上的那些圖書館和博物館吧!

圖書館

一覽

北京圖書館

近代意義上的圖書館是藏書以供民眾閱覽之場所。就北京來講,這種性質的圖書館,最早出現於清朝末年,那就是著名的京師圖書館。它成立於宣統二年(1910),繆荃孫和徐坊為正副監督。最初地址在北城鴨兒衚衕的廣化寺。當時館內的圖書主要來自國子監南學、內閣大庫等處藏書。民國成立後,為便於民眾閱覽,曾於1913年設分館於宣武門外青廠。

此後,館址又曾遷至方家衚衕原國子監南學處。1928年易名為國立北京圖書館。1929年遷館址於中海居仁堂,後與北平北海圖書館合併,定名為國立北平圖書館,由蔡元培任館長。

1931年6月遷至文津街新館。抗戰前,館藏中文圖書50萬冊,外文圖書32萬冊,珍本書3萬冊,文津閣四庫全書3.6萬冊,唐人寫經8000多卷,地圖萬幅。抗日戰爭爆發後,該館珍本、善本圖書進行了轉移。1949年前館藏圖書達140萬冊。新中國成立後,更名為北京圖書館

松坡圖書館

北京以紀念名人而設立的圖書館,首推松坡圖書館。它是為紀念蔡鍔(字松坡)而設立的,1918年始創於上海,1922年遷至北京。次年正式成立,共有兩處,其一在北海公園快雪堂,為第一館,藏中文圖書3.6萬餘冊;第二館在西城石虎衚衕,藏外文圖書1.5萬冊。1928年二館合併於快雪堂,後又與北平圖書館合併。

首都圖書館

今天坐落於東城國子監街國子監內的首都圖書館,其前身稱京師第一普通圖書館。它是1927年由京師第一、二普通圖書館合併而成。1928年,更名為北平市立第一普通圖書館。當時館址設在宣武門內頭髮衚衕,原清代翰林講習館舊址處。所藏圖書主要為原京師第一、二普通圖書館藏書,以大眾通俗讀物和小說為多,共4.5萬餘冊。抗日戰爭勝利後,更名為北平市立圖書館。新中國成立後定名為首都圖書館。

故宮博物院圖書館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後,清末代皇帝溥儀被趕出皇宮,次年10月,故宮博物院成立。與此同時也成立了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它以壽安宮為館址。內設善本、滿文以及經、史、子、集等書庫。第一任館長為陳垣。1927年對外開放。1935年,為方便民眾閱覽,曾於天安門東的太廟設立分館,每日開放。同時,為鼓勵閱覽,讀者可免費得到進入太廟的門票1張。

各高等學府的圖書館

在北京往日的圖書館中,高等學府的圖書館亦佔有重要一席。特別是北京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以及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不僅具有一定規模,而且館藏圖書甚豐。如北京大學圖書館到1949年時藏書達70多萬冊,北京師範大學藏書達32萬冊;清華大學圖書館在抗戰前藏書即達23萬冊。另外,因其設於學子集中之地,圖書利用率甚高,圖書閱覽室幾乎是天天座無虛席。

除以上圖書館外,北京還有以收藏宗教圖書知名的慈航圖書館、北堂圖書館以及專業性的圖書館,如收藏戲曲音樂資料圖書的國劇學會圖書館等。

博物館

一覽

同圖書館一樣,博物館於民眾教育亦頗為有益。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就稱它「足以增進普通人之智慧,而所費亦皆不甚巨」。

歷史博物館

1912年,在北京國子監籌建的歷史博物館是北京第一座同時也是全國第一座公立博物館。該館也是今天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前身。這座博物館籌建時,蔡元培正任教育總長。當時他把社會教育提到了重要的地位,並努力付諸實踐。魯迅也就在那時被提升為社會教育司第二科科長。該科具體負責博物館、圖書館及文物的整理保護工作。為籌建歷史博物館,魯迅親自察看了國子監,並在司長同意後,在該處成立了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委派胡玉縉為主任。魯迅還徵集和捐贈了一些文物。

這座博物館自籌備至開放前後經10餘年時間。1918年遷至故宮,辟午門城樓及兩側城闕為展室。1926年10月向社會開放。開放時,其館藏展品為215177件,分為26類。設有明清檔案、金玉、刻石、教育博品、明器、模製器物、針灸銅人、雜器、兵刑器、發掘物、模型圖表、國際紀念品等多個陳列室。其中著名珍貴藏品有唐人寫經、宋版古籍、歷代詔令、三代銅器、甲骨文字、名貴古瓷等。該館還出版了《國立歷史博物館叢刊》。1930年,該館改屬中央研究院,更名為「國立中央研究院北平歷史博物館」。

古物陳列所

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設立之後,民國政府決定將奉天(瀋陽)、熱河承德兩個前清行宮所藏文物集中北京。1914年10月,兩處行宮物品運抵北京,其中文物總計23萬餘件。以故宮外廷武英殿、文華殿等作為古物陳列所的展室,以新建於武英殿側的寶蘊樓為文物庫房。當月,古物陳列所正式對外開放。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陳列所展品大部分南運上海。抗戰勝利後,1947年古物陳列所與故宮博物院合併。

故宮博物院

談到故宮博物院,這座恢宏的建築和藝術寶庫,不僅是中國悠久文化的象徵,也是世界文化精華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於1925年10月10日正式宣告成立,其任務為「掌管故宮及所屬各處之建築物、古物、圖書、檔案之保管,開放及傳布事宜」。該院設臨時董事會及臨時理事會,公推李石曾為理事長。1927年正式對外開放,設有中路與內東路 、中路與外西路、外東路、內西路4條參觀路線。當時實際每日僅開放一路讓遊人參觀,票價為銀圓5角。

上述3個較大博物館是以歷史文物為主要展品的博物館。屬於這一性質的博物館還有坐落在絨線衚衕的國劇陳列館,設於中海懷仁堂的藝術陳列所,文津街北京圖書館內的梁任公紀念堂,以及利用沙灘松公府部分房舍開辦的北京大學研究院文史門陳列室、燕京大學校內的古物陳列室。

北京鐵道學院交通博物館

至於以科技為主要內容的博物館,較早的有1913年建立的北京鐵道學院交通博物館。它是中國創辦的首家校辦科技博物館,館址在府右街,隸屬交通部。設有兩個陳列室,展品有鐵路機械、儀器、機車及從鐵路沿線發掘出的文物。所展出的部分展品曾於1915年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並獲得6枚獎章。

衛生陳列所

衛生陳列所,成立於1925年,地點在中央公園(中山公園)內,佔用社稷壇西南角的五楹房,其中南北各二楹為陳列室。陳列包括:衛生常識、衣飾衛生、飲食衛生、居住衛生、兒童衛生、胎產衛生、傳染病、肺癆病、花柳病、醫藥、寄生蟲等多項。該陳列所對普及衛生常識曾起過積極作用。

地質博物館

地質博物館成立於1916年,它隸屬地質調查所,館址設在西城兵馬司。陳列館的展品分為地層、礦物岩石、礦產品、考古、土壤等。

天然博物院

天然博物院,原為「農事試驗場」,1929年10月改稱此名。它佔地廣闊,參觀者在這裡不僅可以看到動植物標本,也可見到活生生的動植物。北平淪陷前,該院每年還舉行「農產品評會」。

天文博物館

建於1930年的天文博物館,位於今建國門之南,其前身是建於明朝正統年間的古觀象台,清代改稱觀象台。這裡曾存有許多珍貴的古代天文儀器,但到天文博物館成立時,僅存有赤道經緯儀、天文儀、象限儀等8種供人參觀的儀器。

國貨陳列館

屬於經濟性質的博物館,在北京當推國貨陳列館了。該館1905年建於前門外廊房頭條,取名為京師勸工陳列所。1908年遷至廣安門大街教子衚衕北口對面。該館坐北朝南,陳列室為二層樓房。全樓上下共分8區,展出各省物品有:木器、文具、刺繡、瓷器、紡織品、皮貨、食品、中藥等。1928年移至前門箭樓展出。

京兆通俗教育館

近代北京,除屬於歷史文物、科技及經濟性質的博物館外,還有一家屬於綜合性質的博物館,那就是設在鐘鼓樓的京兆通俗教育館。該館於1925年10月中旬建立。在鼓樓(當時稱「明恥樓」)上,展出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和五卅慘案等有關國恥的實物與模型。樓下有數廳,分別展出魚類、鳥類、昆蟲標本、人體模型以及錢幣、陶瓷等文物。此外,還備有各種圖書供讀者免費閱覽。

以上內容摘自:

《北京史話》

果鴻孝 著

2011年12月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在近代中國歷史中,北京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均發生在北京,而後以燎原之勢震撼全國,掀起了拯救中華民族於危難的愛國運動。北京的近代工商業,雖起步較晚,但卻獨具特色。京味文化,獨具風采和魅力,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您想深入了解,就請在本書中尋找答案吧。

《圖書館史話》

吳晞 著

2015年2月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從這裡,讀懂《中國史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話說史 的精彩文章:

TAG:史話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