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別人都說曹操是一世奸雄,曹操臨死的時候怎麼評價自己的一生?

別人都說曹操是一世奸雄,曹操臨死的時候怎麼評價自己的一生?

秦武王

先說秦武王贏盪,大家知道秦武王這個頭銜是謚號,就是他死後後世的人對他生平的一種評價,看到這個大大的「武」字,我想到了另外一個人漢武帝劉徹。古人有雲文治武功,這裡的武指的不是持勇鬥狠的武夫,而是指在開疆拓土武力征服方面極有建樹。

很多時候,小說和影視劇作品為了烘托主角,會對於其他的人物進行弱化,甚至把一些其他人做的事情都加到主角的身上,對於這種現象我稱之為主角光環。秦武王顯然是沒有主角光環的人,對於他大家最津津樂道就是秦武王好勇鬥狠喜好武力,好大喜功舉鼎而死,似乎秦武王就是個來搞笑的人,後世對他的評價和認知並不客觀全面。

一、文開武承,血脈傳承

秦武王在位只有四年,但他是秦惠文王贏駟指定的王位繼承人,也是秦國的第二位王,秦惠文王則是秦國第一位稱王的。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秦惠文王是十分慎重的,作為一個能力出眾的王者,在位期間重用了大批他國的人才,並委以重任,做為有識人之能的明主,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估計看重的是秦武王的武勇之能。

二、尚武好戰,重用勇者

秦武王天生神力,俗語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秦武王對大力士和勇者十分重視,秦惠文王時的勇將都得到了重用。齊國的大力士孟奔聽說秦武王尚武,便來到了秦國,秦武王考核之後確認孟奔確實有能力,便加封孟奔為高官,委以重任,時常陪伴在自己左右。

三、驅逐張儀,連橫衛秦

秦武王在做太子的時候就不喜歡張儀,因此繼位後並不重用張儀,加之大臣們嫉妒張儀之能,總是在秦武王的身邊說張儀的壞話,這讓張儀很擔心自己的安全。秦武王沒有像自己的父親對待商鞅一樣除掉張儀,樹立自己的威信,而是驅逐張儀到魏國擔任相國,利用齊王對張儀的仇恨,造成了魏國和齊國的交惡,趁著齊國伐魏的機會拉攏魏國,既粉碎了諸國利用秦國新君繼位謀秦的圖謀,又達到了驅逐權臣張儀的目的,連橫衛秦一箭雙鵰。

四、息壤之盟,問鼎中原

提到息壤之盟以前,我要先說一下秦武王的政治改革,他改變了諸國設立相國的傳統,設立了左右丞相,甘茂擔任左丞相兼任上將軍,叔父樗里疾為右丞相。實現了分權制衡,這是防止權臣當道軍權旁落的高明做法。

秦武王志向高遠,有問鼎中原之意,但是打通到這條路就要「伐宜陽,定三川」,核心就是攻打韓國的軍事重鎮宜陽,打通秦國出函谷關東進的通路。對此樗里疾並不贊同,認為風險太高,且勝敗難料。左丞相甘茂表示支持,並出使魏國和魏國結下盟約,消除了伐宜陽的後顧之憂。為了防止秦武王變卦,甘茂和秦武王簽訂了息壤之盟,不攻下宜陽絕不收兵。

經過了半年多的苦戰,秦軍終於佔領了宜陽,打通了三川之地,秦武王實現了打開秦國東進大門的設想,甘茂居功至偉,不過也依賴有息壤之盟,因為中間秦武王也曾經動搖過。

五、聯越制楚,平定蜀亂

秦武王繼位後,利用越國和楚國之間的矛盾,和越國簽訂了密約,聯合對付楚國,對楚國形成了夾擊之勢,讓楚國無暇謀秦而要全力越,穩定了秦國新君繼位後不穩定的外部局勢。

秦武王即位之初,蜀國相國陳庄叛亂殺死了蜀侯,秦武王派遣左丞相甘茂,殺死陳庄,平定了蜀國的叛亂,並派兵攻打義渠和丹黎。

六、舉鼎身亡,疑團重重

對於秦武王的死描寫的非常少,只說他是因為和力士孟賁等人舉鼎,由於體力不支力竭而亡,事後孟奔等人被處死了事,看似簡單其實疑團重重。

通過前面的分析,大家應該看到,在短短的四年時間裡秦武王做了很多前人沒有做的大事,且志向高遠雄心勃勃,堪稱有勇有謀,就算自己喜歡比力氣,也不至於干這麼危險的事情,因為君主關係國本,這個道理秦武王不可能不知道。

第二大家要記住秦武王身邊的大力士有一個人叫做孟奔,這個人是齊國人,提到齊國我就想到了孟嘗君天文,這個老辣的黑社會頭目。孟奔投奔秦武王,本身可能就是孟嘗君的一步棋,既能起到監視的作用,又可以找機會把你幹掉,夠厲害吧。

第三宣太后可不是一般的女人,魏冉更是權傾一世的權臣,他們對秦武王下手也是有可能的,還有政見不同沒有得到重用的樗里疾等人和宣太后合謀的可能。

我推測秦武王實際上死於謀殺,至於是誰下的手,就不得而知了,因為如果從秦武王之死誰會獲益的角度看,宣太后和魏冉可能最大,如果從國家之爭的角度看,齊國的可能也不小,如果說秦武王是自己沒事閑的自己作死,我是萬萬不信的。

項羽

再說西楚霸王項羽,他舉鼎也是有原因的,說到底他也是被迫的,沒事誰願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呀!起因是叔父項梁讓項羽去聯絡桓楚一起反秦,桓楚沒把項羽這個毛頭小夥子放在眼裡,但是他也聽說過項羽有萬人敵的能力,因此便說:「都說你有萬人敵之能,我不相信,如果能你能把我家裡重達千斤的鼎舉起來,我就加入你們的對於一起反秦!」

項羽知道桓楚這類人不能用空話就懾服,只有用實力讓他屈服,因此他先讓四個壯漢去抬鼎,結果大鼎紋絲不動,項羽來到鼎前,單手就把其舉過頭頂,並做到了三起三落,桓楚看呆了,滿口答應合兵反秦的要求。從此項羽舉鼎讓他名揚天下,這不是項羽自己想的,說是被人逼出來的不為過。想想很多時候人的能力就是被逼出來的,而不是養出來的。

秦武王和項羽舉鼎都一樣,只是秦武王做為秦君,不該弄險動搖國本,因此我總是對這段歷史心存疑惑。而項羽則通過舉鼎讓世人知道了自己的威名,讓自己從默默無聞的青年,一步步成為了西楚霸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曾談歷史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蘇聯反攻時卻一直可以馬不停蹄的前進?

TAG:小曾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