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智人與現代人名詞混用及其對科學傳播的影響

智人與現代人名詞混用及其對科學傳播的影響

涉及人類進化的科普文章中常常提到人類進化史上智人取代了尼安德特人,成為現在地球上唯一的人類物種。實際上,尼安德特人和我們現代人都屬於智人這一物種的不同亞種,分別屬於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是可以有效通婚的,取代尼安德特人的是現代人而不是智人。本文梳理了這些人類之間的分類學關係的研究歷史,指出這些名詞的混用會對公眾理解相關知識帶來困擾,因此要準確使用科學名詞,以便更好地讓公眾了解人類自身的進化史。

作者:金雯俐

有關人類進化的知識普遍受到公眾關注,同時也存在一些爭議。在相關科普工作中,出現了有些名詞概念因使用不統一而造成知識混淆的現象。這涉及學術界複雜的科學發展史,屬於學科邏輯研究未跟上學科基礎研究的問題,有必要梳理相關名詞定義的演變歷史,考訂概念的合理性,確立標準,方可正確地向公眾傳播科學知識。目前涉及人類進化的科普中混淆最嚴重的名詞概念非「智人」與「現代人」莫屬,這從近期河南許昌人[1]的發現和研究的報道中可見一斑。大量媒體的報道都指向許昌人的發現挑戰了智人的非洲起源說,認為許昌人與尼安德特人、北京猿人、現代中國人都有著相似處,所以可能有著來自本土猿人的成分,從而支持智人的本土起源說。這一說法使得公眾對人類進化的相關知識感到相當困惑。實際上,所謂智人的非洲起源說,在學術界並沒有形成爭議熱點,學術界長期爭議的是「現代人」的非洲起源說與本地起源說。現代人也被稱為晚期智人,而許昌人屬於早期智人,因此許昌人的起源與「現代人」的起源是完全不同的科學問題。

智人學名的勘定與變遷

目前發現的真人屬(Homo)古人類頭骨部分化石

智人(Homo sapiens)這一學名是生物雙名法的創始人林奈在1758年出版的《自然系統》中設定的[2]。當時所知的智人只有我們現生的人類一種,所以智人的概念並不會產生混淆。林奈認為現生的人類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具有高度智慧特別是自我認知,所以用了sapiens作為本種名,並注釋為:「認知汝自身」。在生物界中,現生人類屬於靈長目人猿總科,與人類親緣關係最近的是黑猩猩屬。但是即便是黑猩猩中最有智慧的僰猿,與人類的智商鴻溝也極大[3]。這一鴻溝的存在,被認為是人類進化過程中出現過的過渡類型或者平行類型已經滅絕的緣故。為了填補這一鴻溝,古人類學家一直在努力尋找不同於現生人類的古人類化石。

1856年8月,在德國西北部的尼安德特河谷中,發現了一個特殊的人類頭骨化石:眉弓比我們現生人類高,下顎比我們突出,顱型與我們的差別也很顯著。這顯然是一種古人類,但是當時由於受到宗教思想的影響,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一個受到某種特殊的影響而變形的現生人類。比如德國著名病理學家菲爾紹教授( R. Virchow)就認為這可能是「患佝僂病、額頭受過傷、因為關節炎而變形的人」。直到1864年,英國解剖學家金(W. King)才根據達爾文進化論,把這一化石種確認為不同於我們現生人類的另一種人,並定名為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

在尼安德特人發現的早期階段,人們並不清楚尼安德特人與現代人之間的關係。後來研究發現,尼安德特人可能並沒有我們最初想像得那麼原始。他們的腦容量平均約1500毫升,最高的達到1740毫升,比現生人類的平均腦容量1350毫升還大。當然,腦容量大並不證明他們比我們智商高,因為他們的腦形態是前後長、上下扁,各個腦區沒有平衡發展,但是這至少說明他們的智商並不低。在文化方面,尼安德特人也能製造長矛、建造居所、照顧傷病者、舉行葬禮[4],由此說明尼安德特人也是有著明確自我認知的高度智慧的人類。所以,1960年代,人類學家把尼安德特人劃歸到了智人物種中,智人(Homo sapiens)再也不僅僅指我們現生的人類,而是包括了兩個亞種:尼安德特人(Homo sapiens neanderthalensis)和現代人(Homo sapiens sapiens)。所以在人類進化的語境中,現生人類的學名不能再用智人,而必須用現代人。

在尼安德特人被發現以後,世界各地又發現了許多同時期的相似古人種,包括法國的聖沙拜爾(La Chapelle-aux-saints)人(1908),尚比亞的羅得西亞(Rhodesia)人(1921),巴基斯坦的斯虎耳(Skhul)人(1931),我國山西的丁村人(1954)、湖北的長陽人(1956)、廣東的馬壩人(1958)、山西的許家窯人(1976)、陝西的大荔人(1978)、遼寧的金牛山人(1984)等,加上近期發現的河南許昌人,這些古人種都被統稱早期智人或遠古智人(archaicHomo sapiens)[4]。相對應的,現代人(modern human)也被稱為晚期智人或者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anatomically modernHomo sapiens)。

國際學術界對智人學名的使用歷史

目前證據推測的真人屬(Homo)內部各個物種和亞種之間的譜系關係

按理說,既然這些古人種與現代人的定名已經明確,國際學術界就應該遵照統一的標準,在文獻中使用統一的命名規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當然,在僅描述現生人群或者比較現生物種,而不涉及古人種時,直接用物種名,把現代人稱為智人(Homo sapiens)並無不妥。但是在涉及古人種的比較,或者追溯人類起源與進化歷程時,必須分清智人(Homo sapiens)與現代人(Homo sapiens sapiens),智人的起源顯然不等於現代人的起源。然而在現代人與尼安德特人的亞種地位確認以後,許多文獻中仍沿用舊的名稱。例如,著名古人類學家利基(R.E.Leakey)於1969年發表於Nature的論文描述了奧莫人化石[5],奧莫人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現代人,但利基卻用了「早期的智人(earlyHomo sapiens)」這一稱呼。在1970年代的文獻中,基本都是沿用這種舊的命名系統,1980年代初的文獻中也依舊是尼安德特人與智人的名詞對立出現。

較早在英文論文中明確早期智人的分類地位,並與現代人的名詞對立的,還是中國學者。吳新智於1981年發表在Acta Scientia Sinica上的介紹大荔人的文章就明確把這一古人種稱為智人[6]。此後其他國家的部分學者也開始明確地把尼安德特人歸入早期智人,智人的名稱含義包括了早期智人與晚期智人;或者直接使用尼安德特人的亞種名,或者把智人與直立人作為物種名詞對立出現,明確地把尼安德特人等早期智人作為智人物種內的亞種。利基在1986年的文章中也使用了遠古智人(archaicHomo sapiens)這一名詞[7],認可尼安德特人屬於智人物種。

實際上,在科學論文中開始普遍使用現代人的亞種名,也是從1980年代開始的。《美國體質人類學學報》(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是人類學的權威期刊,1984年刊發的文章中開始使用現代人的亞種名(Homo sapiens sapiens)[8],並且一直堅持這一傳統。這說明,現代人作為智人亞種的觀點,是國際人類學界的主流觀點。

然而,嚴格定義智人物種及其亞種的學術規範並非為所有相關學者所遵守。在1990年代的學術論文中,言及進化過程,以智人名稱代替現代人的做法尤其常見,而尼安德特人的學名仍會用Homo neanderthalensis,甚至在Science與Nature這樣的頂級期刊上也同樣有這種誤用。例如,1994年Nature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國境內智人的年代久遠》,實則是論述了現代人出現時間較早[9]。有的文章中甚至把智人與現代人兩個名詞同指一個對象。這種名詞誤用現象絕不僅限於古人類學研究的論文,在分子人類學論文中也很普遍,通過線粒體或Y染色體追述現代人非洲起源的論文都會用智人一詞代替現代人。當然,這一名詞的誤用在學術研究領域其實並未影響科學研究的進展,因為根據上下文描述,並不難理解文中所述是智人還是現代人,這或許是許多學者不重視名詞規範的原因。但是,這種不規範性在科學傳播中卻造成了公眾對相關概念理解的困擾,特別是對於人類起源這一知識點,大多數人都很難分清人屬的起源、智人物種的起源與現代人亞種起源這三個完全不同的問題。

中國科學教育工作中對智人的範圍界定

中國人類學界對智人與現代人的區分一直很明確,甚至早於國際學術界。在1957年出版的《古脊椎動物學報》中,賈蘭坡就明確使用「現代人」一詞,而不是用智人,並把它與尼安德特人和羅坦西亞人(即羅得西亞人)並列。1958年吳汝康的文章中也是把「現代人」與尼安德特人並列。但是當時「現代人」一詞並未成為標準,1958年裴文中的文章中就用「真人」一詞指代現代人。而智人物種的範疇,吳汝康在1959年的文章中也予以了探討。到了1960年,《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出版了「中國猿人第一個頭蓋骨發現30周年紀念會專號」,明確地把人類發展階段分為猿人、古人、新人,其中古人指早期智人,新人指現代人[10],這成為國內人類學界的共識。但是還有少數人使用「真人」這一名詞代替「新人」。1964年,吳汝康撰文介紹了孔恩(Carleton S. Coon)的著作《人種的起源》,特別說明了人屬分為直立人種和智人種,而尼安德特人並不屬於直立人種。然後,在其後的綜述里,他又把尼安德特人與智人並列,把智人與現代人等同,這是國內人類學文獻中第一次出現兩個名詞混淆的情況。在文中他也把「真人」這一名詞用作人屬(Homo)的稱謂。但是在1965年,吳汝康介紹了1962年的「分類與人類進化」專題國際討論會,指出國際上取得一致意見,認為人屬分為兩個種:直立人種和智人種,只有猿人歸入直立人種。到了1966年,吳汝康又系統地討論了人屬的分類和命名問題,對於尼安德特人到底是否屬於智人種,他認為是比較複雜的問題。但他明確指出,古人(尼安德特人)與新人更近,而與猿人較遠。此後十幾年的文獻中,很少提及「智人」這個名詞,或許因為對這個物種的界限並不十分明確,另外加上社會原因而無法展開研究。

1978年以後的文獻中,早期智人這一稱呼漸漸出現,直立人之後、現代人之前的人類化石被歸入早期智人。有些論文中雖然沒有提出早期智人這個名詞,但是使用了國際標準的Homo sapiens neanderthalensis一詞稱呼尼安德特人,中國的許家窯人被認為屬於這一亞種。1982年,中國人類學的權威期刊《人類學學報》創刊。從《人類學學報》刊發的第一篇論文開始,就標準化地使用了早期智人這一名詞,並在其後的相關論文中堅持沿用這一標準。其後,吳新智還把早期智人稱為「古老型智人」,系從archaicHomo sapiens翻譯而來,雖然名稱有差異,但都明確是智人。這說明,中國的人類學界也完全明確了尼安德特人等處於直立人與現代人之間的這一類古人類屬於智人物種。所以,中國的人類學界對智人物種的範疇是明確的,並早已形成了學術規範,智人物種包括尼安德特人等早期的類型和現代人等晚期的類型。

由於國內學術界對人類物種的分類和命名規範比較重視,國內的科普作品中也一直嚴格遵守學術界的規範,較早的科普作品中就一直把人屬的物種分為猿人、古人、新人三大類[11],並不濫用智人這一名詞。而1978年以後的大多數的作品中直接使用早期智人與晚期智人,用以替換古人與新人這兩個名詞,明確兩者都屬於智人物種範圍,包括賈蘭坡、吳汝康等著名人類學家的作品中都嚴格遵守這一規範。上海自然博物館1980年出版的畫冊《人類的起源》是一本傳播很廣、影響較大的科普作品。這本作品中也明確使用早期智人與晚期智人概念[12]。所以在1970—1980年代,中國科學愛好者對智人與現代人的概念區別是相對比較清晰的。在國內相關的學術論著中,這一傳統得以堅持至今,比如李輝和金力於2015年出版的論著中,更明確地指出智人這一物種包括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羅得西亞人、現代人等亞種[13]。

物種界定標準與智人亞種的遺傳關係

雖然把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定為同一個物種是國內外人類學界的共識,但是這種劃分是否有科學依據呢?關於物種的定義,在生物分類學界存在一些爭議,至少有20種以上之多。我們現在普遍接受的物種概念是指一個佔據一定生態位的生殖單位群體,物種之間存在生殖隔離。現代分類學的創始人林奈劃分物種的標準是不變和客觀存在,他認為物種不變的兩個表現就是種內形態一致和種間生殖隔離。雖然物種不變的觀點不符合生物進化的規律,但是生殖隔離作為物種劃分的基本標準一直沿用了下來。但是,達爾文也指出,沒有一種定義可以解決所有的物種界定問題。儘管如此,我們還是需要一條主要的標準來界定物種,因此教科書中一般都沿用邁爾(E. Mayr)1982年提出的生殖隔離標準。實際上,生殖隔離作為物種分類的主要標準,也主要適用於有性生殖的物種,對於無性生殖則無法適用。即便在有性生殖中,由於物種進化的複雜性,這一標準也存在大量不適用的情況。有的物種內部的不同品系之間就有生殖隔離,比如四倍體小麥和二倍體小麥之間就不能雜交。有些物種分化程度很高,但是種間依然可以有效雜交,比如水蚤屬中的長刺蚤等[14]物種。種間雜交在植物界以及單細胞生物中就更常見。這是因為有些生物的身體結構的整體性相對較低,即便身體的某些部分發生較大改變也不會影響其生存。所以即便是分化已久的近似物種之間雜交,造成身體形態或機能的較大改變,也依然可以容忍。但是對於身體整體性較高的物種,特別是脊椎動物,物種間的生殖隔離還是明顯的。雖然某些生殖隔離的案例存在物種內,比如環扣型地理分布的暗綠柳鶯,地理分布於兩端的亞種間存在生殖隔離,但是脊椎動物物種間幾乎都存在生殖隔離。也就是說,對於脊椎動物來說,有生殖隔離的種群不一定有物種差別,沒有生殖隔離的種群間肯定沒有物種差別。如果不使用生殖隔離標準,有一種籠統的物種定義可以普適應用:物種是生命系統線上的基本間斷。這種間斷,可以由生殖隔離,可以由地理隔離,也可以由進化中的時間隔離,只要兩個種群的基因庫無法再交流,基本間斷就出現了。

那麼,我們定義為智人的各個亞種間存在基本間斷嗎?在存續時間上,尼安德特人存活到兩三萬年前,丹尼索瓦人至少在3萬年前還存在,而現代人出現於約20萬年前,由此可見這些種群之間是沒有時間間斷的;在地理上,尼安德特人分布於歐亞大陸西部,丹尼索瓦人分布於歐亞大陸東部,而現代人在約7萬年前走出非洲散布到了歐亞大陸各處,所以他們之間也是沒有地理間斷的。那麼生殖間斷存在嗎?這就要從基因組裡尋找答案了。

目前成功做過基因檢測的最早的人類遺骸是距今約40萬年前的西班牙胡瑟裂穀人,這一遺骸的類型處于海德堡人與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之間。在其基因組中,沒有發現與現代人有交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是

古人類中最先被檢測成功的。將3萬多年前的尼安德特人基因組與現代人的基因組比較,發現非洲之外的現代人基因組中有約2%的成分來自尼安德特人[15],證明尼安德特人與現代人有過成功雜交,基因流到現代人中。通過對更多的尼安德特人遺骸進行基因組檢測,也發現了更高比例的現代人基因在後期流入了尼安德特人基因組中[16]。這些研究都證明尼安德特人與現代人沒有生殖隔離。對歐亞大陸東部的丹尼索瓦人的基因組也作了檢測,發現在東亞人群中很少保留其基因成分,但是在更早到達遠東地區的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土著中卻發現了約7%的丹尼索瓦人基因成分[8,9]。這說明丹尼索瓦人與現代人也沒有生殖間斷。既然這兩種主要的早期智人與現代人都不存在生殖間斷,那麼早期人類學家從形態特徵判斷這些類群屬於同一個智人物種的論斷是符合科學事實的,我們完全應該接受這種分類方法。

與早期智人相反,在我們的基因組中找不到任何歐亞大陸直立人的基因痕迹。所以直立人與智人是有間斷的,屬於不同的物種。

自然博物館中智人學名的使用

既然國內外人類學界都普遍認可智人物種包括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現代人等亞種,那麼在科學教育工作中就應該明確使用相關的定義,而不應該混淆智人與現代人的名稱。但是,由於涉及人類學研究的一些論文並沒有嚴格遵守命名規範,相關報道也沿用不規範的命名,致使科學教育工作中的命名也出現了混亂,甚至在博物館這樣重要的科學教育場所都出現不規範或者混雜命名。例如,對於尼安德特人的命名,紐約自然博物館中使用了Homo neanderthalensis,哈佛比較動物學博物館中使用了Homo sapiens neanderthalensis,耶魯皮伯蒂博物館中用了Homo sapiens neanderthalensis,愛丁堡的蘇格蘭國家博物館中使用了Homo neanderthalensis,而同在愛丁堡的動態地球館中使用了Homo sapiens neanderthalensis。上海自然博物館中,現代人的中文名稱並不會標成智人,而是兼用晚期智人,表明其作為智人的一個亞種的地位。在西文標註上,對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會分別標註earlyHomo sapiens和lateHomo sapiens,也是分類地位明確的標註方式。但是在尼安德特人的標牌上還是使用Homo neanderthalensis,而不是亞種名,這可能是布展製作中出現的失誤。

國際上使用最廣的網路百科全書維基百科在尼安德特人詞條中同時列出了Homo neanderthalensis和Homo sapiens neanderthalensis兩種學名,並沿用《韋伯人類進化百科全書》(Wiley-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Human Evolution)的說法,認為後者是少用的說法。這種說法混淆了科學名詞的權威標準性和公眾使用頻繁性之間的關係,科學名詞是否合理不依據使用是否頻繁,而應是學術界的標準和科學證明的合理。

百科全書和自然博物館對名詞使用標準上的把握失誤和混亂,對公眾理解相關知識會造成較大幹擾。科學教育工作的重點並非是對碎片化的知識點的宣傳和普及,而是使公眾了解更多的系統性的科學知識,了解知識點之間的聯繫,從而掌握科學規律和科學邏輯。名詞的準確性體現了名詞對應的事物之間的聯繫,因此在科學教育工作中是不可馬虎的。智人與現代人兩個名詞的混用並非僅是人類學界的問題,而是與人類學研究相關的其他學術領域對學術名詞使用不嚴肅造成的,從而引發了科學教育工作中的同樣混亂,並造成了公眾對相關知識理解的困擾。因此要準確使用科學名詞,嚴格區分智人物種和現代人亞種的概念,以便讓公眾正確理解人類自身的進化歷史。

金雯俐:館員,展教服務處教育運行部副主任,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 200041。

Jin Wenli: Librarian, Shanghai Natural History Museum, Shanghai 200041.

關鍵詞:命名標準 現代人 智人 物種定義 科學傳播

本文刊載於《科學》雜誌2018年第1期。

《科學》雜誌於1915年1月在上海問世,

早年由任鴻雋,楊杏佛,胡明復,趙元任等學者編輯寫作,

是我國歷史最長的綜合性科學刊物。

雜誌定位為高級科普期刊,致力於科學知識、理念和科學精神的傳播,科學與人文互動,歷史和前沿並舉,為提升我國全民科學素質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服務。雜誌現任主編為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院士,主辦單位為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科學雜誌APP的支付系統已經完善,可在線支付了!

2017年第69卷已在APP里全部上線!

部分圖片來源網路,文章版權歸科學雜誌所有

《科學》2017年第6期已經出版發行

《科學》2018年第1期即將出版發行

《科學》雜誌在此祝大家新年快樂,別忘了點贊+關注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雜誌 的精彩文章:

TAG:科學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