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我們的自卑情結

我們的自卑情結

自卑情結

我們的自卑情結

說到自卑,大家內心中都會有一些感觸,因為自卑的感覺大家都體驗過。

自卑感來源於「比較」,無論是有意識的比較,還是無意識的比較。比較可能是對比顯示中的事物,產生的一種「比不上」或「低價值」的感受。也可能是在與自己的理想標準對比中,感受到的「無法實現」或「能力不足」。

在小的時候,大家或多或少都有過被家長們拿來進行比較吧。

「你看李叔叔家的兒子,每次考試全班第一,人家還是班長,你能不能跟別人學學,給我爭口氣」,在長大一點可能會聽到這樣的話「就樓上王阿姨的女兒,人家大學考了一個985院校,你看看你」。

好不容易到了我們成年,人格健全穩定了,家長們是減少了拿我們進行比較,但自己卻不自覺的開始進行比較。先從長相、身材、身高外貌比較,到學歷、工作、物質生活的比較,我們不由自主的就在內心中進行著比較,衡量著優劣。

我們的自卑情結

我們的自卑情結

自卑情結源於人們的自卑感,但它相比於自卑感時間更持續。阿德勒是這樣定義自卑情結的:指當一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適應的問題時,他表示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這樣的體驗最終使得個體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或否定 。

個體心理學流派把自卑分為原生自卑和次生自卑。原生自卑更多的是在兒童期造成的,家庭學校的教育方式,家庭條件的情況,個體是否有先天和發育的缺陷,這些都是造成原生自卑的原因。次生自卑是在我們成年之後遇到的挫折,或是發現自己沒有能力實現自己假想的目標,從而產生了次生自卑。

是否自卑就只能給我們帶來不好的體驗呢?並不是的,從另一個方面說自卑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去成就一個人。自卑感的存在使人產生緊張感,是我們人格發展的動力,心理上的自卑是每個人要面對的基本處境,自卑會造成緊張,人們因而要努力擺脫這種處境。每個人都會做出這種努力從而讓自己脫離自卑,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他的一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年幼時身體上的缺陷讓他深感自卑,但他不斷的學習和探索,最終成為了心理學上了不起的大師。他根據自身經歷創作出了《自卑與超越》這本書,讓後人受益匪淺。

村上春樹曾這樣說過「少年時代的我始終為此有些自卑,覺得在這個世界上自己可謂特殊存在,別人理直氣壯地擁有的東西自己卻沒有」。不管是大文學家還是普通人,自卑都是如此的平常和相似。我覺得造物主是公平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不可複製的。 接納自己的自卑,因為你自卑的初衷是想要自己變得更優秀。

我們的自卑情結

圖文編輯/長沙紫竹軒心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