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真正了解佛教,可以從這本書開始

真正了解佛教,可以從這本書開始

不論什麼時候,朋友圈裡永遠少不了的一種刷屏,就是佛教的各種名言警句,流行雞湯,但所有流傳的佛學中,有多少是貨真價實的佛教知識呢?要練就辨別能力,就得有所儲備。

對佛教感興趣的人,自然得了解些基本的佛教知識,我們今天的評審書目《佛教基本知識》就是這樣一本合適的選擇。不管你是剛剛加入的「佛系」青年,還是早就對佛教充滿興趣的老「佛系」人,都可以從這本書里獲得啟發,共同探討佛學知識。

無論是對於題材的興趣還是出於對作者的關注,這本書的報名非常踴躍,讀者們競相報名想要一睹為快,那麼本期評審員又是如何看待這本書的呢?這本書是否符合他們的期待呢?一起來看看吧!

歡迎大家持續關注「評審團」,我們將不間斷地為大家送上最新鮮的閱讀體驗。書評君期待,在這個新欄目下,向所有人提供關於閱讀的優質評價,也同新的優秀「書評人」共同成長。歡迎大家持續關注「評審團」,我們將不間斷地為大家送上最新鮮的閱讀體驗。書評君期待,在這個新欄目下,向所有人提供關於閱讀的優質評價,也同新的優秀「書評人」共同成長。

The Jury of Books

評審團

本期書目

《佛教基本知識》

《佛教基本知識》

作者: 周叔迦

版本: 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出版社 2017年6月

評審員

001

慶應三田(終南山下不務正業的研究僧)

佛教入門工具書

一直很喜歡「大家小書」這個系列,輕巧耐讀,活波有趣。周叔迦先生的這本小書更是愛不釋手。其因有二,一是遇見這本書是在這西安初雪的日子裡,整整一個周末就這樣坐在窗前,伴著雪地的光由暗到亮再由大到小,與周先生一道搭起一間寺院,跟著佛的藝術一起流傳千年,這是多麼的愜意!另一原因當是它理清了一個俗世少年二十多年來關於佛的林林總總的記憶。

小時候,佛的印象是神秘的、飄渺的。是八點檔的武俠劇,也是春節里小城對面山上寺廟的人頭攢動、煙霧繚繞。年輕後,佛有兩面。一面是微信里全能式的雞湯文,能一針見血的道出任何所遇之事的真諦。

另一面仍源自於現實,只不過是更真切的現實。由於種種機緣,我認識了一間小廟的主持,有過長期接觸。在他那裡,修行更像是一份工作,一份全職工作,每日和我們無異。平日里唱經,做功課,處理俗務,有時間就回家照看父母,給他們蓋新房、帶他們做體檢,有時也捎帶著給鄰人看看風水,誰家有人生病了幫忙祈福保佑安康。日子樸實無華,生活也波瀾不驚,甚至有些枯燥乏味。即便他每日都掛著和藹的笑容,也依然抵擋不了我對這俗不可耐的生活的困惑,寺院里到底有什麼?修行究竟是在做什麼?

前二十幾年,佛的概念要麼來自於臆想,要麼來自於新年的擁擠人群,即便後來有了更深入的接觸,也依然是盲人摸象,只知其一。周叔迦先生的這本書正好滿足了我這樣對佛教一知半解的少年人的需求,提綱挈領的構建起了佛教的基本框架。周先生以其學貫古今、匯通華梵的淹博學識,分門別類地為我們介紹佛教了的相關事物,舉重若輕地白描出一個既不脫離人間煙火也不滿是世俗惡臭的佛教。全書從寺院建築的構成談起,將每一殿內所供佛像之起源、形貌等一一講解,再系統介紹佛教的相關制度、儀式和藝術。旁徵博引,將它從起源到傳入漢地的發展及相關經典文獻娓娓道來。最後以漫談的形式介紹了佛畫、大藏經和僧服等佛教藝術。深入淺出,淺嘗輒止,沒有經書的精深奧義,也不似通俗演義那般輕佻。談及歷朝歷代之現狀時各種詩詞古籍信手拈來,讀來不得不令人感嘆周先生學識之淵博,對經文古籍研讀之深入,大有醍醐灌頂之感。

周先生在這本小書中儘可能以客觀的立場介紹佛教之形,而不詳究其理。少有的幾處關於佛教理論的介紹也僅是出於某些事物之需要,如對佛教根本教義的講解以引出對懺儀的介紹,介紹佛畫時對佛的本義、大小乘教以及密教顯教進行的相應闡釋。此外作者在書中盡量保持克制,不雜以自己的情感而影響讀者對相關事物的判斷,僅有的幾處也只是對今日佛教的某些儀式失其最初的真諦而感嘆,如「其後逐漸演變成施主給以財物,指定僧人修何懺法、誦何經典的習慣,於是懺法成為寺院謀利的佛事,形同貿易,全無功德可言」。即便是在漫談部分也僅是條分縷析地介紹每一種類之源起、演變。雖然這種教科書式的純知識介紹有時略顯乏味,甚至部分內容讀來如學術論文般枯燥,但仍不失為一本小巧實用的佛教入門書籍。當然,若將寺院、佛畫、大藏經等看作傳統文化同宗教相結合所衍生的產物,那麼本書更是一本妙趣橫生、獨闢蹊徑的通俗讀物。

年長後佛在我心中是什麼樣的,誰也不知,但肯定走不出周先生搭建的啟蒙殿堂,它給了我一副佛教的筋骨,其後更多的接觸、閱讀也當不過是飽滿其血肉!

閱讀評分:8.5分

評審員

002

路希

(正在努力入門的佛法愛好者)

2017年12月中下旬,網上似乎掀起了一陣對所謂90後「佛系」青年生活方式、價值觀等各方面探討風潮。把這場討論推向高潮的或許是新世相發布的公眾號文章「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閱讀量破10萬+,我的朋友圈裡有不少朋友轉發鏈接並附上「平安喜樂」之類的文字以表明自己「佛系」的態度。文章第一句便宣稱「90後宣布成佛了」,餘下由若干個90後普通青年的日常敘事構成,從社交、健身、飲食、育兒等多方面展示了他們的所謂「喪文化」在生活中的表現方式,並冠之以「佛系」的標籤——不爭不搶,不求輸贏。作為一個最近試圖入門的佛法愛好者,我感覺有點無奈——或許其作者對「皈依」、「出家」和「成佛」這幾個概念有一些誤解。

不過也深知,對於這類熱衷於為急需材料定義自我、表達自己的90後提供令他們心滿意足的標籤的流量文章,深究其用詞是否準確的意義並不大。並且,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普遍對佛教的誤解之深。最起碼,佛教的態度和所謂的「喪」完全沒有關係。佛法是指引人們尋求世界的真理直至達到基於對世間萬物本質的徹底洞察之上的一種寧靜而平和的狀態。正如《佛陀的啟示》中所言,「真正的佛教徒,是個最開心不過的人。他既無畏怖,也沒有煩愁。他是寧靜安詳,不為災變所腦亂沮喪,因為他能如實洞見一切事物。」

不過,即是對佛教、佛法存在誤解或抵觸情緒,也不妨礙對於《佛教基本知識》一書的閱讀。書中鮮有對佛法或教義的闡述,多為建立在客觀觀察、長期體驗之上的對佛教基礎知識的系統全面而簡明如實的記錄。涵蓋了佛教建築、佛像釋名、佛教制度、僧眾日常、佛教藝術、佛教服飾等方方面面的內容。語言極為簡潔,平實質樸,信息量卻極大。為介紹某個建築的歷史淵源或解釋某個制度的含義,作者考證大量佛經、史料,旁徵博引加以闡釋。而且常常會針對某些特定主題(比如某一類佛畫題材)推薦若干部相關的佛教經典,對初學者來說是一本系統全面的佛教基礎知識參考書。不過顯然這是一本工具書甚至說明書,可能很難滿足那些想要藉此書了解佛教基本原理或教義的讀者的心愿。

閱讀評分:8.5分

評審員

003

石頭哥哥(何時何地,都要有靜聽花開聲音的心態與情懷。)

如是我聞

——大家小書之《佛教基本知識》觀後感

當收到這本書拿在手裡感覺很舒服。誠如系列總序言所說的,這套書是為了節省時間、補補一些人文通識學科而設。因此只花了倆個晚上就把它粗略看過第一遍了。書里詳細介紹了寺院殿堂及佛像釋名、佛教的制度、儀式、勝跡、文化藝術,再到漫談佛畫、大藏經、變文起源、羅漢和漢族僧服,所涉及的學科領域包括了語文、歷史、地理、美育、科技、建築、習俗、服裝……然而文筆曉暢,行文流水,除了部分生僻字(因經音譯)以外,讀起來甚是歡愉。歡愉之餘,應該說,收穫蠻大。

258年前,也就是公元前565年4月8日(中國處於春秋時期),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誕生在北印度,而根據中國歷史所記載,佛誕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於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入滅,住世七十九年。現代中國佛教,老一輩的大德們,對佛入涅盤的紀念日,便是用這個紀年。歷史上記載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曾經為大眾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佛入滅後一千年,也就是中國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佛教才正式傳入中國。不管如何,佛教(這裡包括佛法、佛學等,下同。)在中國經歷流傳的時間遠遠超過其發源地印度是無疑的,時至今天究竟佛教所宣是否其創始人初心所示?這個問題本身就是深奧的。因此關於佛教的種種說法、理解、形式、表現林林總總,也就毫不稀奇了。但只要讀過此書,方能明白一些本源。

比如:

1.佛教經典里是沒有「哼哈二將」這種名稱的,金剛和天王也是不可混淆的。

2.我國五代起,布袋和尚和彌勒菩薩並做了同一人。

3.釋迦牟尼佛不同姿勢代表不同含義(一對照才發現見了太多假佛……),另外,稱釋迦佛為如來佛是錯誤的,因為如來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稱。

4.十八羅漢其實最早只是十六羅漢,五代以後加多了兩個,才變成十八羅漢。

5.地藏菩薩原來是新羅王子。

……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除了這些呢?

按照佛學的觀點,我們人生的苦與樂都是由五蘊生起,一切的不自由也是由五蘊生起,生命的苦海也是由五蘊生起,要自由,要證悟生命的本體,路徑就是要「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五蘊皆空」又有十萬八千種。如何破解?「止觀」。這又是佛學當中修行的一個法門。「止」是什麼?就是心要靜下來。打坐就是要把心靜下來,「觀」在止的過程中,會有一些現實生活中看不到的現象或者是境界會反映出來,這個時候就是要一項一項地看,把一項一項看破以後,就解脫了。而剛剛也跟萬維鋼老師用了兩周的時間解讀完一本現代美國人賴特的新著《為什麼佛學是真的》,用現代科學的知識嘗試解決一些佛學的概念和觀點。最終萬老師認為佛法的核心價值觀是自由,修行的目的是不受自己情感的控制、不受外部刺激的控制,是自己覺得「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是自己的自由選擇。

我想,如果是基於這樣的出發點去看這本書,你會收穫更多。

閱讀評分:8.5分

評審員

004

扣兒娘

(編輯出版學專業課的大學老師,喜歡閱讀是天性也是工作所需。)

小書大境界,佛教真知識

薄薄的一本小書,名字也叫小書。在這個動輒豪華、崇尚炒作的時代,《大家小書:佛教基本知識》顯得格外低調內斂。

通過白化文先生的導讀,我才知道,此書作者周叔迦(1899-1970)是真正的「大家」,是「近代佛學大師中獨一無二的佛教科普大家」。

其實,「小書」的寫作難度和立意高遠絕不亞於鴻篇巨著,對於佛教這類看似大眾應知,實則錯漏百出的專門領域而言尤甚。「小書」之所以「大」,就在於「大家」願意低下身來,用最淺顯樸實的語言,向大家傳達真知灼見。私下揣度,這此為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向全國推薦中華優秀文化普及圖書《大家小書》系列圖書的初衷吧。單就《佛教基本知識》來說,周先生之所以能做到,個人認為有以下三點原因:

其一,佛教真知源於深厚學問。佛教從孕育、誕生、盛行、傳播、衰落、再度崛起……流轉千百年,輾轉全世界,因文化融合與碰撞,語言翻譯與解讀,其間不知有多少誤讀與散佚。要想傳播佛教真知,傳者首先要有紮實的學問。周先生從青年時期就開始研究佛學,受菩薩戒為居士,在精研原典、結合寺院實際的基礎上,深入淺出地向初學者傳達佛理,因此才有了這本為普通人普及佛教基本知識的入門級 「小書」。翻閱此書,處處可見周先生涉獵之廣之深,時時可見引文注釋佐證,真學問是老老實實的,來不得半點花架子。

其二,話題選擇源於弘法之願。布施分為財施和法施,相比於直接出資,弘法更觸及民眾根基,周先生選擇佛教與百姓日常生活接觸可能性最大的方面,如寺院、制度、儀式、勝跡、文藝、佛畫、大藏經、變文、羅漢、漢族僧服等,深入民眾生活底色,才能向最大多數人傳達佛教真知。

其三,語言平實意在正本清源。如果用嚴謹的話語來界定佛教真知,自然不會走樣,但對普羅大眾而言,卻會覺得艱澀難懂,最終只能是學術圈的專題研討,以及民眾認知的錯漏依然。周先生這本「小書」的價值,正是在於他願意俯下身來,以對等的態度,以漫談和聊天的方式,從最基礎的知識正本清源,溝通專家與大眾兩個圈層。

當然,作為一名經過嚴格篩選後進入評審團的成員,作為精讀此書作了一萬多字筆記的讀者,作為一名編輯出版專業的專職老師,我還是看到了此書的一些不足之處。

其一,結構安排。從體例上看,此本小書應該是將周先生眾多文章匯總而成的,但在集納成書後,讀者只能按此書彙編文章的順序來讀,因此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前文中的基本概念在後文中進行解釋,比如雲水堂、維那;而有些概念則在會不同文章中重複解釋,比如盂蘭盆會。

其二,校對問題。我發現的錯誤至少有兩處,一是在第53頁第二自然段的首句,「佛教基本知識」這六個字應刪去;二是附錄部分《大家小書書目》中第6、7頁與第4、5頁是重複的,應該刪去。

總而言之,瑕不掩瑜,個人非常認同此書,尤其是作為一個非佛教徒和佛教知識入門級讀者,很高興在《新京報》讀書周刊的「評審團」中與它相遇。更重要的是,在我參加此次共讀活動的時,四川省博物院正在舉辦《梵天東土,並蒂蓮華》展,我幾乎是手持此書一一對照佛像的東進變幻看展的,深覺此書精妙。

來年春天,我會再度手持此書出發,前往書中所言的五百羅漢堂所在地新都寶光寺,明洪武本大藏經所在地崇州上古寺……也許,以此書為底,我可以跟隨周叔迦先生的腳步前行,走遍中國乃至各個佛教聖地。

書的魅力就在此吧,它可以為我們打開一個世界的大門,讓我們窺見其中的弘大與精妙。

閱讀評分:8.5分。

減分之處:編排上再精到一些,錯漏之處再減少一些。

評審員

005

冬末夏未至

(一條追著時間跑的上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搜狐新聞 的精彩文章:

甩開五花肉的陪伴,筍尖的鮮香掩蓋不住,清炒就是一盤下飯好菜

TAG:搜狐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