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幼有所育什麼是兒童「孤獨症樣」?如何早期發現和干預

幼有所育什麼是兒童「孤獨症樣」?如何早期發現和干預

綜合自上海新聞廣播,新聞晨報(楊虹 吳婉瑩)

「孩子特別皮,在位子上根本坐不住,別是多動症吧?」

「孩子在家裡跟我們互動挺好的,怎麼一出去就不愛跟人交往了,是不是有點自閉?」……

在養育過程中,當孩子表現出一些「個性」時,家長往往會憂心忡忡地帶娃到門診去看醫生:自家娃是不是病了?

為緩解這部分家長的焦慮,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張勁松在「幼有所育——十六區十六講」第十三講,就「『孤獨症樣』兒童如何早期發現和干預」這一主題給家長們普及了相關的專業知識。

「孤獨症樣」到底是怎麼回事?

當孩子出現某些「癥狀」,比起到醫院問診,年輕的家長更傾向於上網找答案,一旦孩子「被得病」,焦慮的家長便盲目尋求治療。「在0-6歲,兒童的發展是很迅速的,但發展的快慢各有不同。有時候他們的行為表現很容易被家長過度重視,因此科學判別很重要。」張勁松表示。

張勁松介紹,「孤獨症樣」可分為自閉、多動等,並按嚴重程度有「輕、中、重」之分。

其中自閉症主要表現為:社會交往及交流障礙、興趣狹窄及刻板重複行為等。

多動症則多表現為: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能較長時間集中精神、行為衝動雜亂、無法控制自己、做事的效率和完成度受到明顯影響等。

孤獨症兒童有哪些特點?

溝通

缺乏社交性溝通

不僅僅是不說話,還包括缺乏非言語溝通,比如眼神、姿勢、手勢的互動交往。

興趣

興趣狹隘

缺乏對同齡孩子應有活動的興趣,對通常的玩具不感興趣,可能會對一些奇特的東西特別情有獨鍾。

孤獨症樣兒童是怎麼回事?

後天

因素

假的孤獨症孩子

孤獨症樣兒童,即假的孤獨症孩子

很大程度和後天因素有關

是否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嬰幼兒關鍵時期,家長不僅在吃穿需要上,在簡單遊戲里,孩子都需要與人互動,獲得情感上的關愛。

是否將孩子交給電子保姆?

有些家長只要孩子一哭,就拿手機等電子產品哄。久而久之,只有電子產品能夠吸引孩子的興趣,孩子缺乏與人互動,行為也變得單調刻板。

是否創建良好的語言環境?

孩子從聽不懂到逐漸聽懂有一個過程,語言發展需要家長的互動,不僅是說出來的語言,還包括表情、姿勢等非言語方式的溝通。如果家長沒回應,久而久之,孩子就覺得發音根本沒用,語言很難得到良好的發展。

孤獨症並不是不可挽救

0-3歲及早干預越早訓練 效果越好

她提出,「孤獨症樣」並非不可挽救,越早訓練效果越好。

「輕、中度的孤獨症還是以家庭干預為主。」

張勁松表示:

首先家長要先鍛煉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能因為孩子病了就「包辦代替」;

其次,還要多以手勢、表情、注意力等形式與孩子互動;

再次,家長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切勿過分內疚或焦慮。「最重要的是,找專業醫院進行評估,然後配合專業人士的建議進行干預和治療。」

接納孩子的氣質類型,注重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都說人有個性之分,而每個孩子都帶其天生的特質——『氣質』」。「有的孩子外向、自來熟;有的愛哭、很作;有的孩子害羞、怕生,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適應陌生環境;還有的好動、脾氣莽撞、管不住自己……」僅僅因為孩子不合群或是過分活潑就被誤貼上「孤獨症樣」兒童的標籤,不太科學。

「家長應看到家庭環境對孩子產生的影響,」她建議,在養育的過程中,家長應通過互動、交流和溝通等方式來了解孩子的情況,針對家庭環境和孩子的個人情況來「防微杜漸」。千萬別等到孩子的情況到達「臨界點」了,才不得不帶其到醫院就醫。「家長本有很多細微的機會可能早發現,早治療的。」她說。

出現這些問題,家長真的需要重視

那麼家長能否通過自己對孩子的觀察來做到「防微杜漸」呢?

張勁松認為,隨著孩子的不同年齡段,表現各有不同,如果孩子出現了這些「異狀」,家長一定要留心:

孩子在6、7個月的時候,明顯開始會注視了,這時候如果逗孩子,他沒反應,在常規體檢時醫生會提醒是否孩子存在發育落後現象;

1歲半至2歲,孩子不會與父母互動、玩遊戲,無法聽懂指令;

2歲之後到戶外玩耍,孩子對外界不感興趣,與人毫無目光接觸;

3-4歲之後,很難參與集體性的遊戲,對想像性的遊戲和玩具(如:過家家、女孩子哄娃娃睡覺的遊戲等)不感興趣,不會模仿成人的行為,並且越來越遊離在人群之外,家長就應該帶著孩子到醫院檢查、就診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教育 的精彩文章:

幼有所育孩子不聽話,跟你對著干,怎麼破?

TAG:上海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