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重遊楓涇古鎮(上)

重遊楓涇古鎮(上)

七年前剛來滬時曾去楓涇古鎮採風,印象頗深。近來,從媒體中得知,楓涇鎮欲更新升級,應是與上海國際化大都市發展相適應的開發建設,打造成江南特色的美麗名鎮。秋之暮,我又興緻勃勃地重訪楓涇古鎮。楓涇與滬浙交界,是上海重要的「西南門戶」,素有吳越名鎮之稱;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作為一座擁有1500多年的古鎮,楓涇不僅承載了歷史文化,也承載了人們的記憶與鄉愁,更承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可喜的是,楓涇大多數地方保留了上世紀的模樣,且原住民基本都在,人間煙火都在。村民聚在一起吃喝聊天,又見到了記憶中的木板門。楓涇周圍區內河道縱橫,水網遍布,橋樑之多,是上海地區現存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水鄉古鎮。

進入楓涇石牌樓,沿著包圍老鎮區的市河和分叉小河,穿過一條又一條的青磚石板沿河老街,跨過一座又一座的石橋,一片又一片的古建築群順長達五里的河街鋪展開來, 一盞盞大紅的燈籠在廊檐下高高懸掛著,正所謂古巷通幽。

提起江南水鄉古鎮,人們往往說起的是周庄,西塘,烏鎮,等等。我這裡要說的是位於金山的水鄉古鎮楓涇,更新升級之後,楓涇必將煥發出新的光彩!

論名氣,楓涇不及周庄西塘烏鎮。也許正因如此,我得以清閑一游。

楓涇鎮為典型的江南水鄉集鎮,周圍水網遍布,區內河道縱橫。

一排臨河的老房子,茶館,遊人臨窗座位坐下休息,品茶,聽戲,還可臨窗觀景,悠哉游哉!

楓涇鎮內林木蔭愈,廬舍鱗次,清流急湍,且兩岸翠柳,清雅秀美。

楓涇的河街都是一邊人家枕河,一邊人家面河。

鎮區規模宏大,全鎮有29處街、坊,84條巷、弄。是上海地區現存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水鄉古鎮。此處為三橋里。

行走在平整的板路上,身處其中,抬頭望天,只能看見窄窄的一線天。

清晨,河邊橋堍的茶館就茶香飄溢,回鄉的漁船穿過夾河的臨水樓台,河面上水波蕩漾。

楓涇鎮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

向市河望去,房子枝出河面,重檐疊瓦,或騎樓高聳,倚朱閣、小軒窗,組成一道多姿的水鄉民居風光。

徜徉於依水而築的街巷,眼前不時有遊船從街巷之間的河面上蕩漾而過,與水鄉色調相融,櫓槳聲聲,船兒悠悠。

一葉輕舟,在水面上划出美麗的弧線。

泰平橋,古樸蒼勁,兩頭橋堍下都築有石階水碼頭。

一條流水貫穿全鎮,它以水為街,以岸為市,兩岸房屋建築全面向河水,形成了水鄉迷人的風光。

沿河一長排逶迤綿延的黑色廊棚,黑色小瓦蓋頂,大紅的燈籠在廊檐下高高懸掛著。

從橋上望去,兩岸綠樹翠叢,古屋河埠,前有平卧橋,後有石橋橫跨,處處小橋流水人家。

一扇扇木格窗露出原木本色。

一路穿街走橋,眼前的水鄉風韻變得如此明朗,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美麗,一種親切自然的感覺。

文/攝影 國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貝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對卡爾·雅斯貝斯的《生存哲學》導言評疏

TAG:海貝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