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親兄弟為爭奪財產打官司,縣令竟要求開棺?

親兄弟為爭奪財產打官司,縣令竟要求開棺?


每晚八點看欲罷不能,聞所未聞的野史奇談







古人常講,教在法先。說的就是在程序上,人心的教化要優於法制的懲戒。與懲戒的冰冷和剛性相比,柔性執法更具震撼力,會促使人們提高守法與護法的自覺性。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柔性判案」,在依法辦案的基礎上,更具人性化,讓法律更有溫度,給訴訟雙方以關心和體貼,儘可能調解解決一般性的案件,維護社會和小家庭的穩定。




清代的執法者就做出過不少這方面的嘗試。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有很大一部分推行教化以及感化方式的縣官,他們秉著剛正不阿的作風對違法者嚴加懲戒,但在一定的情況下,又變通為感化的方式來處理案件,以德輔刑,尚德化民的手法靈活變通於實踐中。


    


藍鼎元苦口婆心斷祖田


    


雍正年間的官員藍鼎元(1680-1733),號鹿洲,他審案斷獄,很有一套。他尤其善於柔性斷案,替百姓排憂解難,並把自己斷案的經過和體會寫成了《鹿洲公案》一書。其中記載了他溫情脈脈巧斷兄弟訟祖田的案子,堪稱柔性斷案的典範。

    


還是藍鼎元在廣東普寧縣任縣令時,該縣有兄弟倆在父親死後,為爭奪七畝地遺產打起了官司。哥哥拿出父親手書,上面寫著老人死後田產交給哥哥,弟弟則有父親遺囑把田產留給自己。







藍鼎元了解情況後說,看來你們各有依據,都有道理,責任就在你們的父親了,應當把他的棺材劈開。兄弟倆一聽都不吭聲了。藍鼎元繼續說,既然你們不願意動父親的棺材,那麼只有一個辦法了,你們兩人各伸一隻腳,合在一起上夾板,誰能忍住不叫痛,田產就歸誰。至於用哪只腳,你們自己選。兄弟倆說,無論左腳還是右腳都會痛的。藍鼎元說,你們還知道痛,其實你們就像是父親的左右腳,你們尚且不忍心讓自己的一隻腳受刑,你們的父親難道忍心讓自己的一個兒子得不到田產嗎?







藍鼎元經過望聞問切後,決定不馬上判決,他叫人用一條鐵索把兩人拴在一起關在同一間屋子裡,吃住同行,站坐同步,一刻也不分開。開始,兄弟倆互不理睬,背對而坐。過了一兩天,兩人慢慢地轉過身來面對面。又過了幾天,兄弟倆嘆息不止,甚至互相說起話來,再後來還一起吃飯。藍鼎元看兩人關係鬆動,又打聽到兄弟每人各有兩個兒子,就把他們的4個兒子傳到縣衙。藍鼎元對這兄弟二人說,你們父親不該生你們兄弟兩個,如果只生一個,田產歸一個所有,也就沒有爭論了。現在你們又都有兩個兒子,以後相互爭奪,沒完沒了,今天我替你們作主,提前預防,每人只留一個兒子,另外一個兒子送人算了。兄弟聽後大哭,跪在地上哀求,今後不敢爭家產了。哥哥表示願意把田產讓給弟弟,弟弟願意把田產讓給哥哥。藍鼎元就讓他們回家與妻子商量一下,三天以後來縣衙定案。






第二天,兄弟倆的妻子就邀請族長一同來到公堂,妯娌互相扶攜,跪在地上哭泣說,從今以後,兩家永遠和好,再不爭奪那些田產了。兄弟兩人也哭泣請求,我們兄弟兩人貪圖蠅頭小利,置骨肉之情於不顧,實在是愚蠢至極。如今我們兄弟倆都不願意要這份田產,請老爺決定,施捨給寺廟。藍鼎元聽了很生氣地說,你們父親節衣縮食,辛勤勞動,好不容易才積累下這份產業。現在你們兄弟鷸蚌相爭,卻使和尚得漁翁之利,把父親苦苦積攢下來的家產拱手送人。如果你們的父親九泉之下有知,能夠瞑目嗎?兄弟倆連聲稱自己錯了。




最後,藍鼎元作出判決,把這份田產作為你們祭祀父親的財產,兄弟倆輪流收租祭祀,子子孫孫無爭端,這叫一舉兩得。現場有族長作證,兄弟倆叩頭稱謝而去。此後,兩家人相親相愛,和睦相處。  




後來,藍鼎元也總結了這個案子,如果依著一般審判方法,就應該兄弟二人各打三十大板,將田地劈半均分,三兩句話了斷即可;而現在,他費了不少周折,婆心苦口,就是為了永絕後患,讓兄弟妯娌友恭親愛。可謂是關心備至,人性化到家啦。


     


黎世序心繫百姓巧判遺腹子


     


黎世序(1772~1824)嘉慶元年進士,授江西星子知縣,後調南昌任縣令時,有個姓李的兒子,跟一位老秀才寄宿在土地祠中讀書。他逢年過節回家看望父母后很快就回學館,後來這次回家後,過了期限還不見到館,老秀才託人到他家去問,李家說兒子過節後就回學館了。一聽大家都著急,到處找尋了好長時間還是不明下落,於是李家就懷疑老秀才殺害了他,到縣衙控告打起官司來。







黎世序接案後,仔細觀察了老秀才,看他脾氣似乎迂泥固執,不像是殺人的兇手,他詳細地詢問了情況,尤其是李家與土地祠之間的距離和途中情況,並記錄在案,再為懸案待審。之後,將老秀才發交縣學監管。




此案不破,黎世序難以安寢。一天,因辦另一件案子經過那一帶地方,黎世序叫隨從退避,獨自一個人從李家大門沿路走向土地祠,不時察看沿途情況,沒有發現異常。只是走到半路,看到有個尼姑庵坐落在路旁,很是醒目。黎世序就走了進去,見到裡面有一個老尼姑、幾個小尼姑,其中有個面色萎黃腹部膨脹的小尼姑,問她生了什麼病,這個小尼姑頓時羞愧不安地躲進房間里去了。老尼姑只好代她回答說:「是腹脹病。」黎世序離開尼姑庵,又來到土地祠,讓看守祠堂的人帶他到李家兒子讀書的房間,慢慢地查看,沒有什麼發現,只是從牆壁上的縫隙中得到幾粒散落的念珠。回到縣署,黎世序下令僱傭本地的佣婦,將她打扮成有錢人家的婦女,帶了銀錢去尼姑庵 ,讓她主動和面色萎黃的小尼姑接近,親切相處。經過幾天關係密切後,就摸到了真情。



原來,李家的兒子來迴路過這個尼姑庵,經常看到這個小尼姑,就愛上了她。他們彼此眉目傳情,進而相親相愛,不久小尼姑有了身孕。誰知那天李家的兒子在尼姑庵和小尼姑相會時,突然得了急病死在尼姑庵里,老尼姑沒敢聲張,就把李家兒子埋葬在後花園中。小尼姑被帶到了衙門公堂上供認了一切。黎世序問幕僚們說:「這件案子怎麼處理?」大家回答:「小尼姑發交官媒,等待分娩,按杖刑折贖,由官府出賣。凡是因通姦生下的子女,照例可以復歸本宗。」黎世序搖搖頭說:「李家接連四代都是獨子單傳。李父已經年老,唯一的兒子竟然死了。現在那個小尼姑有了身孕,如果有幸生個兒子,可以延續李家香火傳宗接代;小尼姑能堅守貞節,對李家來說也是幸事。我想效仿宋代蘇東坡不拘泥法律條文辦案的辦法,結合人情,把小尼姑判給李家做兒媳。」於是,就將懷孕的小尼姑交給李家辦理手續領回,此案就此結束。同時發文到縣學釋放了老秀才。







結果,那個小尼姑到了產期果然生下兒子,李家全家感恩不盡,都稱呼黎世序為恩官。黎世序柔情似水,以民為重,把這個案子辦得圓滿漂亮,怎能不贏得百姓的讚譽!


    


古希臘哲學家普羅塔哥拉說得好:「人是萬物的尺度。」法律因人類文明的需要而產生,為維護人類和諧社會秩序而實施。所以,在一切司法活動中,既要考慮法律規定本身的嚴謹、嚴明和嚴肅,又應尊重法治的最高價值追求,把對當事人及其親屬現實處境的悉心關照,貫穿於執法活動的全過程,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理性執法、文明司法、柔性斷案。清代官員們的有益探索,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作者:

劉永加,魚羊秘史簽約作者。文史學者,資深媒體人。


特此聲明:

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出品,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文中圖片來源網路,為影視劇作品《大清鹽商》劇照,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yymschina 的精彩文章:

TAG:yyms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