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讀,陪我們走過2017的那些電影
『閱讀本是尋常事,繁華靜處遇知音』
我們書店有一項福利,慢師傅每月可以領取一本書和一張電影票,因為觀影和閱讀一樣,如同私人旅行,是我們認識世界的途徑。
上周桂林之行,大家一起去看《無問西東》,午夜從電影院里出來,一路興奮地討論:對於清華大學過於用力的宣傳,四個段落拼接上的硬傷,章子怡雪白整齊的牙齒,王力宏帥到窒息的側顏,以及片末令人心潮澎湃的彩蛋……看電影最大的益處是:我們生出了了解更多的渴望。關於歷史事件,關於角色原型,關於拍攝始末,好奇心才是人生的驅動力。旅行回來,大家開始討論有關西南聯大的書,讀起來,彷彿眼前畫面迴轉。邊界被拓寬一點點,這一天就變得新而有趣。
基於這個感悟,我們開始整理與電影有關的書,或者說「可以讀的電影」。慢師傅安生說:「如果把2017年看過的電影,好好讀一遍,也算是和這一年好好道別的方式吧。」我便囑託她,開一份「讀電影」的書單,與更多人分享。
是被辜負的青春,還是被記掛的芳華?
電影同名書《芳華》
因為影片《芳華》的推遲放映,這本書成了店裡最暢銷的書籍之一。一個朋友在看完書後,痛哭不已,因為她看見了高中時的自己。那時的她就像林丁丁一樣面對劉峰那樣的追求者,她把情書撕碎扔進垃圾桶,把對方送的生日禮物遞交班主任,當面指責所有的好意是「變態和噁心」。十幾年之後,也如書中那樣,愧疚無濟於事,不過含淚回望芳華罷了。她甚至沒勇氣走進電影院。
文革背景下,被壓抑的慾望,被扭曲的人性,在文工團一記觸摸下,徹底爆發了。《芳華》是馮小剛給出的作文題,嚴歌苓卻寫了自己最為熟悉的往事。電影好不好呢?影評人毫不留情地揭露導演的自戀,但經歷過那個時代的父輩卻熱淚盈眶地說:「太美了」。小說也好,電影也好,讓人看見自己,懷念過去,便值得了。
看過了書再進電影院的我,隱隱覺得,每個人都有執念,劉峰有,何小曼有,嚴歌苓有,馮小剛有,我們也有。那是暗藏在時間裡,怎麼也無法改變的。
看過電影再讀《芳華》,不像是閱讀,而是所有的演員都在書里跳著舞。
比死亡更可怕的是遺忘
電影同名書《尋夢環遊記》
2017年11月底,朋友圈被這部電影刷屏了,所有的成年人被一部動畫片感動,上次發生這樣效應的電影,應該是《機器人瓦力》吧,那時還沒有朋友圈。
這部電影絢麗而歡樂的海報上,骷髏的形象一點也不可怖,好像在說死亡一點也不恐怖一樣。還記得小學二年級時,一位鄰居去世了,我看著她躺在靈堂,突然感到無可抑制的悲傷與恐懼,自那以後,我常常想像死後的世界,越想越害怕,越害怕越好奇。《尋夢環遊記》給了像我這樣的膽小鬼很大的勇氣。既然有一天會死,為什麼不能好好面對呢?我們在電影里看到了太多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比如不再追逐夢想,比如被人遺忘,比如長年的誤會,錯過愛,又錯過告別……看著看著,就流淚了,不是因為難過,而是發現還有太多該做的事沒有做,這個發現就是死亡面前,我們的勇氣。
看了好多豆瓣影評,大都是解說墨西哥的亡靈文化,解讀皮克斯動畫的巔峰級製作,解構隱藏在細節中的隱喻……可是,打動我們的難道不是電影本身嗎?我想這本電影同名書的出版就是希望走齣電影院的我們牢牢記住這個故事,記住流淚的瞬間。這本書在國內是雙語版本,也許在提示:你和孩子一起閱讀的時間,是最好的陪伴。
你看到的美好,都是他所扛下的痛苦
電影相關書《踏尋梵高的足跡》
梵高,於這個世界而言,早已不只是一個畫家的名字,而成為了獨一無二的符號,靈與肉之間痛苦的徘徊者,色彩是他與生活相處的途徑。當《至愛梵高》上映之時,所有的觀眾都為之震驚,這樣的電影遠遠超出了我們的經驗範疇,卻又直抵內心深處。人人都有的孤獨感,想要結束生命,想要吶喊,想要做夢的權利,想要一片星空……他的畫作被複活時,我們也跟著復活了一次吧。
一位父親把女兒拉近電影院,認為那是最好的藝術熏陶;一位妻子把丈夫拖進電影院,讓他想起被現實困住之前,他們也曾嚮往過藝術和自由。我在看過電影之後,捧起了邱彥明的《踏尋梵高的足跡》,我想了解他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愛過和恨過的生活。
慢書房有很多關於梵高的書,藝術評論家沈語冰老師也專門來講過梵高。這次推薦這一本,比起那些大部頭的傳記,字太少了,寫得也極為克制,但就像一位小粉絲追尋偶像的足跡,想要了解他偉大一生中平凡的時刻,那與我們的視角一致,與我們在電影院里被本觸動的心情一致。邱彥明也以他的方式復活了梵高。
不帶槍上戰場的士兵,贏得了勝利、生命和尊重
電影同名書《血戰鋼鋸嶺》
作為一名女生,因為這部電影的名字,而錯過了上映。對於男性主題的戰爭故事,以犧牲生命換得勝利,我沒有絲毫興趣。直到看到熊培雲老師在《慈悲與玫瑰》中寫到「憑良心辦事的支持者」,同樣是梅爾·吉普森指導的作品,相比《勇敢的心》,他認為《血戰鋼鋸嶺》才是真正的英雄主義。戴斯蒙德·道斯,這個上戰場卻拒絕帶武器的基督徒,手無寸鐵地獨自衝進槍林彈雨中,救出了75位戰友。戰爭生產死亡,卻有人創造活著的奇蹟。
即使不是坐在電影院,也絲毫不影響我對這部大片保有的敬仰,目光一刻不曾離開他在炮火中穿梭的身影,彷彿被點燃了,彷彿看見生命的樣子。
其實,這本書的原著作者布特恩·赫頓,他與德斯蒙德生卒年月相仿,也是二戰中的英雄。作為主人公的同鄉和好友,他們其實是共同書寫了「戰爭的意義」。如果說我們在電影里看見的有如神跡,那麼書里呈現的則是更加生動的「人」,和我們一樣平凡,卻能夠讓我們更加勇敢。
我的餘生盡在其中,還有你的一生
電影同名書《降臨》
《降臨》熱映的那段時間終於讓文科生揚眉吐氣了一回,因為在影片里拯救了世界的不是物理學家,不是化學家,也不是生物學家,而是一位能與外星人溝通的語言學家。當然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降臨》給我們拋出了一個哲學問題:如果你有預知未來的能力,且未來不可改變,你還有勇氣做當下的決定嗎?知道女兒會死,還是會選擇給她生命?這是多麼殘酷的命題。
因為腦洞的局限性,我很少看科幻電影,但這一部卻卻認真看到結束,因為撥開星際外衣,講的其實是人性,或者是人性中的恐懼。在我看來,相同題材,比起諾蘭電影,《降臨》差強人意,但也正因如此,我拿起了原著小說,想要看見作者的初衷。
《你一生的故事》是作品被商業化改編前的名字,足以打動所有人的六個字。一部中篇小說,沒有了艾米·亞當斯迷人的藍眼睛,你看見的是一個女人的困頓和勇敢,是比宇宙更宏大的內心。「我的餘生盡在其中,還有你的一生。」
你會忍不住讀這本小說集里的其他故事,語言從容,不是想像中的科幻故事,而是像鏡子一樣,照見過去和未來。
重新認識范偉,重新認識老舍
電影同名書《不成問題的問題》
你知道老舍嗎?當然,你肯定知道那個語文教科書里的老舍。你知道範偉嗎?當然,你肯定知道春晚舞台上的那個說話不利索的范偉。你知道梅峰嗎?當然,不知道。 還好,當這部電影在東京電影節和台灣金馬獎獲獎之後,這些都是不成問題的問題了。
好的電影和好的小說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人味兒」,你聞見了這個味兒,就看見了創作者的誠意。無論文字還是影像,雖然覆著久久的年代感,但就是讓人覺得透心的真實。一個農場,兩個主任,一個「全能藝術家」,一個與「開始」無異的「結局」。看完之後,心裡會不自禁地反覆盤算,問題在哪兒呢?有壞人嗎?
第一次拍電影的梅峰,是電影學院的老師,真正的學院派,因為一個青影廠學院派的計劃,花了36天,拍了這部電影,選了老舍的小說,做了人物的調整,用了黑白影像表達。好電影就誕生了。
我去看了只有39頁的原作,非常驚異地發現,我從來沒真正讀過老舍,放在今天看,這樣的文字也充滿生氣。書和電影珠聯璧合,講的是「人」,活生生的人,沒有好壞,沒有對錯,沒有時代背景也能成立的人性。幸好電影得了獎,不然,我們都錯過了什麼。
電影不夠好,也許是因為書寫得太好了
電影同名書《解憂雜貨店》
王俊凱版本的電影我沒看過,不能評價好壞,但豆瓣評分只有5.3,我就不敢進電影院了,畢竟,2014年9月,因為這本書,我開始認真寫文字,認真告訴自己:夢想這東西,是可以救命的。
我不是東野圭吾的粉絲,因為他寫的小說,從主題到情節都是我害怕的,但這一本卻暖到心裡。浪矢爺爺穿越時空接受人們疑問的信件,三個小偷帶著各自的迷局,不同時代的人都有自己的困境,站在選擇的十字路口,每個人都很孤獨。究竟誰才能給我們答案?究竟怎樣做才是救贖?重新來一次會不一樣嗎?看到最後,你會發現,所有的一切是一個圓,完美早已呈現其中,你會心一笑,抬頭髮現有陽光,真是不錯的一天。
有人說:我從來不愛看書,我說:看這本試試;有人說:我很焦慮。我說:看這本試試;有人說:生活無意義,我說:看這本試試。我們能從其間看見自己心裡的答案。
至於電影嘛,東野圭吾原本就在用文字拍電影,每個句子都充滿畫面感,每個情節都邏輯縝密,我實在想不出什麼人能夠改編執導,或者說他的電影早就在我們腦海中上映了。放不下好奇心,可以看看日本的版本,畢竟排除了文化差異,也許會好一點。
但書,非常非常值得看,就算你是從不讀「閑書」的人。
聖誕老人會得到禮物嗎?
電影原作書《天才的編輯》
《天才捕手》里的三個主角的演員都是我喜歡的,他們演得非常好,卻讓我覺得遺憾,好像沒把話說完,好像沒講清楚究竟誰才是天才。的確,這位偉大的編輯所做的一切,103分鐘,如何能夠盡述呢?
之前讀過一本令人捧腹的書,叫《退稿信》,裡面記錄著大文學家們被編輯們退稿的信件,比如簡.奧斯丁收到的是:「如果要花錢買下這本書,我們寧願花同樣的價錢把它退回去。」那些編輯後來一定腸子都悔青了,而麥克斯.珀金斯則剛好相反,他發現了菲茨傑拉德、海明威、托馬斯·沃爾夫在內的一位又一位天才,他像聖誕老人一樣不斷送給世界禮物,然而時刻看稿子,頂住壓力,陪伴作者的他,沒有得到禮物的權利嗎?
電影里講了他和沃爾夫相處的部分,裘德·洛飾演的作家始終是張狂的,而科林·費爾斯是沉默的,他的力量都在沉默里。無論電影如何,你都清楚地知道,這個人有多麼偉大。
這本書,不僅是珀金斯的傳記,也是美國20世紀上半葉的文學畫卷,是一個時代的記錄。我的編輯朋友因為這本書,生出了非常多的感慨。就如珀金斯的妻子曾問他:你為什麼要在這個稿子上花那麼多時間? 他回答:因為我是個該死的傻瓜!
那些像聖誕老人一樣的傻瓜們,做著天才的工作。
發狂電影浪漫史
電影評論書《非常罪,非常美》
介紹了8本「可以讀的電影書」,最後想推薦一本毛尖老師的影評集《非常罪,非常美》。去年年底,她和許紀霖老師一起來慢書房做分享,和我想像的不同,她非常可愛,那種可愛是來自女性的細膩,智慧和幽默。
比如她說自己喜歡黑幫片,因為簡單粗暴的表達下,人物性格凸顯,《教父》中一句:「我要保護我的家人!」就足以蓋過千言萬語,最煩其中那些婆婆媽媽喜歡說教的女性角色,拖累影片,讓觀眾覺得「不爽。」
我回憶她寫的文字,覺得非常有意思的是,作為一個專業影評人,她仍舊保有著「我」在看電影,那個「我」,不是專家,不是教授,不是評審,是觀眾,和我們一樣的觀眾。有喜歡,有不喜歡,有八卦之心,有感動的時刻。好像在告訴你:無論你是誰,在電影面前是平等的。在這個「我」之外,她還擁有冷靜視角,告訴你電影深處的事。
電影就像一個夢,毛尖老師的書里,提醒著每個人都有做夢的權利。
我很喜歡幾米的一個繪本叫《時光電影院》,書里的小女孩原本是不幸的,可是因為有電影,她的人生獲得了希望和勇氣,她仍舊愛著生活。在這麼冷的寒冬里,有什麼比一杯熱茶、一部電影、一本書,更能溫暖我們呢。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可是因為那些或感同身受、或匪夷所思的好故事存在,我們旅途便有了陪伴。還有比這更好的嗎?
如果喜歡我們的推薦,願意九本一起捧回家,我們會送你一套慢書房五周年限量枱曆套裝。
如果你只是喜歡其中的某一本,也可以單獨購買,我們一樣包成禮物寄給你,或者你的朋友,願你們收到溫暖的心意。


TAG:慢書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