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熱心公益的媒體人邱啟明:愛不分大小,但要一直有

熱心公益的媒體人邱啟明:愛不分大小,但要一直有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見習記者 李雨心

「我理解的遠方,可以是未來、可以是腳下、也可以是遙遠的回憶。而當下正發生著的,就是走到腳下的遠方。」——邱啟明

說到邱啟明,在觀眾心中首先浮現出的,是他率直敢言的「新聞硬漢」形象。現在的他,做公益,拍紀錄片,似乎與觀眾心中的那個犀利主播漸行漸遠。但不變的是,他依然堅守在媒體圈內,沒有離開過。

近日,邱啟明接受了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的獨家專訪,這位在圈內摸爬滾打了數十年的資深媒體人,向記者講述了他多個身份背後的故事。

一把還剩二兩的骨頭

在媒體圈堅持了數十年

在邱啟明實名認證的微博中,個人介紹那一欄,清晰而簡潔地寫著三個字「媒體人」。既沒由介紹成名的作品,也沒有花里胡哨的職業稱謂,他用簡短的「媒體人」,定義了自己的身份。

「媒體人,在我心理等同於一些原則,一些底線,歸根結底是真實,這個身份也是我被大家熟知的開始,我很珍視它。」這個身份,在邱啟明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之前的採訪中,邱啟明也談到,即使在退休之後,他也不會將這個這個身份去掉。想「一直擁有」,甚至帶到另一個世界,「它是我引以為傲的東西,為它驕傲。」

從央視主播到相親節目主持人,再到成立個人工作室,出品《遠方》的系列紀錄片,儘管邱啟明身上多了不少新標籤,但他依然會懷念做新聞的日子,「所有的過往和給我經驗的經歷都值得懷念。」現在他所做的,也體現了一位曾經的新聞從業者的素養。「現在的內容我希望是有觀點的,表達現實的,引發內心小地震的,其中的某些『功效』和新聞很接近。」

在媒體圈中那麼多年,經歷過如此多的風雨沉浮,邱啟明說起讓他堅持的理由。「是一個可能有些人覺得有點俗氣的詞——『初心』,但是於我是真的『內核』,還有就是一把還剩二兩的骨頭。」

投身公益

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邱啟明的微博中,發的最多的不是自拍,也不是作品的宣傳廣告,而是各類患病兒童的救助信息。在轉發時,他通常會隨手@天使媽媽基金會,讓其關注文中兒童疾病的救治。這便是邱啟明近幾年做的最多的事情——公益。

「我是從2010年開始關注公益的。2009年去了央視後,作為新聞主播,突然就覺得肩上多了一些社會責任,也因為那時候剛剛有了孩子,做了父親。因為這兩個身份,看到那些因為貧窮而無法及時就醫的孩子就受不了,覺得得為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現如今,他是「天使媽媽基金會」的理事,該機構通過網路宣傳和籌款,對特殊群體的開展醫療救助、康復關懷和信息諮詢等公益活動。邱啟明參與救助了許多案例,也遇到過讓他印象深刻的失敗案例,以至於他現在不敢去直接參与臨床的救助,「情感上受不了。」

情感上的「折磨」,並沒有停下邱啟明在公益之路上的行走,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公益已經成為他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會堅持把公益做下去,因為是這是一顆初心。愛不分大小,但是要一直有。」

首導紀錄片

不做流量和熱度

1月15日,由邱啟明擔任總導演的《遠方》系列紀錄片第二季《那些人》,在各大網路平台播出。在策劃和出品了第一季之後,這位「大器晚成」的媒體人拿起了攝像機,交出了自己的導演「處女作」。

談到當初為何會選擇拍攝紀錄片,邱啟明表示,紀錄片的核心是真實,而真實是他作為媒體人一直所追求的。「所以目前看,紀錄片成了我的『最愛』。但我樂於探索一切無限接近真實的形式,不管它是紀錄片還是節目,還是訪談,還是直播。」

去年7月,邱啟明的工作室推出了《遠方》第一季,講述了傳統民族文化精神的傳承。在第二季《那些人》中,邱啟明將目光聚焦在了中國公益之上,記錄了在公益這條路上行走的人。

「好走的路,別人都走了,這句話對誰都適用,不挑人。在內心堅定的時候,困難雖然會出現,但它是比較怕你的。」創作《遠方》的過程,邱啟明也數次苦惱,比如拍攝經費的籌措和人員的組建。

但是在紀錄片完成的那一刻,他覺得所以的辛苦都是值得的。「我拍了兩部不賺錢的紀錄片。我想傳遞的,不是話題、熱度和流量。我希望我的紀錄片,不會成為用來打發碎片時間的東西,而是起到喚起人們正能量的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最佳導演提名男性444人VS女性5人,90年奧斯卡性別差距懸殊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