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聖賢之路並不遙遠

聖賢之路並不遙遠

成大事者

以識為主

聖人,在古代應該是與佛、仙同一級別存在的,在中國文化中指那些知行完備,至善之人,即「才得全盡謂之聖人」。譬如中國社會推崇的儒、釋、道學說就分別對聖人的標準進行了劃定:儒家講求入世的中庸之道,以「人」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強調聖人要做到「仁義禮智信」;

佛家則是以慈悲救度為己任,注重探求出世的方法,強調聖人不僅要能做到以慈悲為己任,還可以去積極出世,探求生命之外的境界;道家與佛家類似,不同的是主要用清心寡欲,無為而為去探求出世之道;以上三點,是中國古代對於聖人的要求和界定,看似難如登天的聖人準則,於我們普通人而言,又有什麼可以借鑒的呢?或者說我們在生活中如何去做到向聖人靠近成為一個聖人呢?

曾國藩

(1811-1872)

晚清名臣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晚清的一位大名人——曾國藩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他是如何從一個資質平平的普通人走上聖賢之路的。為什麼說曾國藩是個資質平庸的人呢?我們都知道古代是通過科舉制選拔人才的,秀才是通過初級的考試——院試選拔出來的,院試就相當於我們今天的高考,而曾國藩院試考了六次都名落孫山,而與他相關的人物如他的學生李鴻章17歲通過院試,同僚左宗棠14歲,而天資聰穎的梁啟超更是11歲就考取了秀才。足以見曾國藩的天資的確是個短板,故梁啟超對他有評價說他雖然才德深厚,但在眾人中屬最魯鈍。

上面談到的天資方面,在性格方面,他也是十分浮躁,一點兒也坐不住,在今天我們的星座學上講,這和他射手座的星座屬性也是極其吻合的,比如他在剛成為進士進翰林院學習時候,就有一個大愛好是愛看殺人,常常一聽哪裡有殺人就急著跑去看;另一個性格上的缺點是為人傲慢,別人開始對他的評價是無處不著傲慢之氣,什麼事都認為自己是對的,例如與同鄉遇事爭吵,他們互相指鼻謾罵,毫無文人的形象和修養,同時譬如虛偽、好色等方面他也在自己的日記中提到了許多例子去佐證他的性格缺陷。

那麼就是這樣一個天資魯鈍、性情又絲毫都和聖賢搭不上邊的平庸之士如何走向聖賢之路的呢?這不得不從他三十歲的轉變說起。古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即這時做事要在於禮,言行要很得當。曾國藩在他三十歲這一年立下了學做聖人的標準,並且用寫日記的方式來督促反省自己,一步步地向聖人靠近。他每天都恭恭敬敬地用楷書寫日記,日記中規定的是要「嚴幾」,即通過注重細節,抓住生活中的細節並記錄下來,在日記中反思一天的事,包括說過的每句話,腦中閃過的每個念頭,都要一一詳盡地記錄在日記里。日記中提到改過要立刻、馬上,不隨口誇別人,評論誇獎人要慎重、不虛偽等,以上這些都是他如何通過寫日記的方式一步步向聖人靠近的,而這個自我完善的過程,必然伴隨著自我掙扎和鬥爭,這也是通往聖人的必經之路。所以在如何堅持寫日記,每天持之以恆方面,他通過將日記給他人看,在朋友中間傳閱,讓朋友進行批註的方式坦誠公布錯誤、習慣。並且在堅持之初應採取大火猛燉,之後小火溫燉的方式去堅持。由此使得這一行為堅持了一生,並在晚年時候時常通過將自己的日記抄寫下來用書信的方式去達到訓誡家人的目的。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聖人是沒有天生的。曾國藩用實踐向世人證明了一個資質非常平庸的人,如果真心實意地進行自我完善,就可以成為超人、聖人,使得胸襟更擴展,見識更高明,氣質更純凈。

年無分老少,

事無分難易,

但行之有恆,

自如種樹畜養,

日見其大而不覺耳。

——曾國藩

GIF

最後小編用了曾國藩的一句名言做結,意思是說:一個人不論年齡大小,做的事不論難還是易,關鍵是有恆心,這樣就能像種樹養牛一樣,不知不覺間一點點長大。

? end ?

文字 by 張靜

排版 by 丁素雲

圖片 by 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津高考 的精彩文章:

政治做到以下三點,你也可以高效複習

TAG:天津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