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針灸入門大全(一)

針灸入門大全(一)

我們把針灸針刺方法一般分以下幾個步驟:

一、針刺前準備

1、針具的選擇

根據病人的性別、年齡肥瘦、體質、病情、病位及所取腧穴,選取長短、粗細適宜的針具。

如男性,體壯、形肥、且病位較深者,可選取稍粗稍長的毫針。

反之若為女性,體弱、形瘦、而病位較淺者,則應選用較短、較細的針具,臨床上選針常以將針刺入腧穴應至之深度,而針身還應露在皮膚上稍許為宜。

補充:針具的選擇不只是說針長度和粗細的選擇,還包含針種類的選擇,即用什麼針,比如三棱針。哪怕就是毫針,選擇也很多。

2、選擇體位

為了使患者在治療中有較為舒適而又能耐久的體位,既便於取穴、操作,又能適當留針,因此在針刺時必須選擇好體位。公眾號:醫學交流平台

臨床常用的有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仰卧位,側臣位等。

對於初診、精神緊張或年老、體弱、病重的患者。有條件時應晝取卧位,以避免發生暈針等意外事故。

病人怎麼待的舒服(包含持久),你怎麼好扎針,就選取什麼樣的姿勢。不要太局限於教材上說的姿勢,比如你可以藉助物品墊一墊都是可以的。

常見體位有:

3、消毒

消毒不要僅僅想到是針灸針的消毒,其實包含三方面:針具的消毒、操作者雙手的消毒、針刺穴位所在部位的消毒。

針具的消毒:常用的消毒方法是酒精浸泡消毒,有條件的可用高壓消毒法。

操作者雙手的消毒:酒精擦拭就可以。但注意擦拭的方法(單向,向心)。

針刺穴位所在部位的消毒:一般酒精棉球消毒即可。

二、進針

進針時需要兩手密切配合,一般用右手持針操作,稱「刺手」,左手爪切按壓所刺部位或輔助針身,稱「押手」。

1、單手進針

只用刺手,大部分是短針的操作,公眾號:醫學交流平台比如1寸以下的針。

2、指切進針法

又稱爪切進針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旁,右手持針,緊靠左手指甲面將針刺入。

3、夾持進針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夾住針身下端,將針尖固定在腧穴表面,右手捻動針柄,將針刺入腧穴,適用於長針的進針。

4、舒張進針法

用左手食、拇指將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膚向兩側撐開,使皮膚繃緊,右手持針,使針從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間刺入。此法主要用於皮膚弛部位的穴位。

5、提捏進針法公眾號:醫學交流平台

用左手拇、食二指將針刺部位的皮膚捏起,右手持針,從捏起的上端將針刺入。此法主要用於皮肉薄部位的進針,如扎印堂常用此法。

進針後要注意兩點,一是針刺的角度,二是深度。

角度:一般分直刺、斜刺、平刺,根據針刺部位是否肌肉豐厚和是否適宜深處而定。

深度:要看病情、體質、年齡、部位等來選擇,而不是單一選擇,比如不見得身體強壯、結實就可以深刺,還要根據病情等判斷。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三、行針

《黃帝內經》:「刺之要,氣至而有效」。說的是針刺要得氣才能效果好。那得氣已否,主要看行針手法。

基本行針手法:

提插法、捻轉法。

輔助行針手法:

1、循法:

是以左手或右手於所刺腧穴的四擊或沿經脈的循行部位,進行徐和的循按或循攝的方法。

此法在未得氣時用之可通氣活血,有行氣、催氣之功,若針下過於沉緊時,用之可宜散氣血,使針下徐和。

2、刮柄法:

是將針刺入一定深度後,用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針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爪甲,由下而上的頻頻刮動針柄的方法。

此法在不得氣時,用之可激發經氣,促使得氣。

3、彈針法:

是將針刺入腧穴後,以手指輕輕彈針柄,使針身產生輕微的震動,而使經氣速行。

4 、搓柄法:

是將針刺入後,以右手拇、食、中指持針柄單向捻轉,如搓線狀,每次搓2-3周或3-5周,但搓時應與提插法同時配合使用,以免針身纏繞肌肉纖維。此法有行氣、催氣和補虛瀉實的作用。

5、搖柄法:

是將針刺入後,手持針柄進行搖動,如搖檐或搖轆轤之狀,可起行氣作用。

6、震顫法:

針刺入後,左手持針柄,用小幅度、公眾號:醫學交流平台快頻度的提插捻轉動作。使針身產生輕微的震顫,以促使得氣或增強祛邪、扶正的作用。

四、留針

留針與否和留針時間的長短依病情而定。一般病症,只要針下得氣,施術完畢後即可出針或酌留10-20分鐘。

但對一些慢性、頑固性、疼痛性、痙攣性病證,可適當增加留針時間,並在留針中間間歇行針,以增強療效。

留針還可起到候氣的作用。

五、出針

出針時,是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針孔周圍皮膚,右手持針輕微捻轉並慢慢提至皮下,然後迅速拔出並用干棉球按壓針孔防止出血,最後檢查針數,防止遺漏。

附文:針灸補瀉手法

針刺補瀉的前提是得氣,得氣的前提是取穴準確。除了井穴外的其他腧穴我們都要求針下得氣,這種得氣不是病人酸麻脹痛,而是醫者有針與病人氣交感的感覺。另外,在針刺之前一定要認真揣穴。古人認為經脈行於人體就如河流穿行於山谷之中一樣,因此所有的經脈穴位都在骨的邊緣或肌肉的邊緣凹陷處,骨與肌肉之間的縫隙,或肌肉與肌肉之間的縫隙是經脈的通道,針刺要找到這個縫隙,用細細的針深入這個縫隙,與流行其中的經氣交感。如果針扎在了經脈所在的縫隙里,醫者的指下會有針被氣包裹的感覺,這種感覺在針穿透皮膚後就有,進針過程始終相伴。經脈的虛實不同,針下的氣感也有差異。如果針太深,過了經脈的深度,這種得氣的感覺會忽然消失。針太深則邪氣反沉,一般不超過《經水第十二》中描述的每條經的深度。如果沒有得氣的感覺,先看看是不是沒有針准穴位,如果確定穴位準確,還是沒有得氣的感覺,說明病人經氣太虛,針刺需要淺刺而久留針。這種得氣的感覺醫者只要靜下心來,都能感覺得到,不是什麼玄之又玄的想像。

能夠準確地取穴,針刺能得氣,我們才能詳細談論針刺補法與瀉法的操作。針刺時,盡量注意每一個細節,成功的補瀉是針灸取效的關鍵。針灸的補瀉取決於進出針的時間,針刺的深度,針刺過程中針的動靜,進出針的速度以及出針是否按壓針孔。

針刺補法的要求就是要「靜」,只有靜才能養住氣,使氣聚集於針下,如此則可使穴位所在經脈氣血充實而達到補則實的效果。

第一步,閉神。選准穴位後要在穴位上用手捫循、切散、推按、彈怒、抓下等,目的是為了閉其神。通過這些手法使將要針刺處表面皮膚不敏感,這樣針刺透皮時病人沒有痛感,病人的氣才不被驚擾,只有氣不被驚擾才會安靜地聚於針下。因此需要針灸師適當練習一下針刺透皮的手法,針刺透皮要柔和而快速,只有柔和而快速的透皮病人才不會感覺到痛。如果針透皮瞬間病人忽然感覺很疼,則說明透皮失敗,病人的氣會因疼痛而散亂,此時須將針留於表皮,待幾個呼吸後病人氣平靜下來再將針深入。

第二步,透皮。針刺透皮一定要選對時機,要在病人呼氣快要結束時快速透皮。這時只是針尖穿過皮膚,不可一下針刺過深,突然快速地深入很容易驚擾到氣。所以這一步的關鍵是選準時機輕輕透皮。

第三步,徐內。在病人呼氣的時候,緩緩將針推入,注意只是將針推入不可捻轉。如果皮膚過緊阻礙針的推入可輕輕捻轉,不可幅度過大。推入過程不可過快,一個呼氣到不了穴位的深度也不要著急,等下一個呼氣過程繼續推入,這個過程一定要徐徐完成,不能過快而驚擾了氣。

第四步,久留。針尖到達穴位深度後不可鬆手,持針勿置,手一刻都不能離開針柄。因為在針刺過程中,皮肉被針下壓出現的凹陷會產生回彈力,鬆手後皮膚回彈會將針彈離穴位,所以一定要用手抵住針,使針既不繼續深入又不被彈出。如此不入不出,像蚊虻叮住皮膚一樣安定在那裡,手一定不能顫抖,針就這樣安靜地待在那裡,不多加一點點力,也不減少一點點力,哪怕是一根頭髮的力也不可增減。如此靜靜地數病人的呼吸,因每一經的留針呼吸數不同,就這樣等待著病人完成一定的呼吸數,等待著氣慢慢聚於針下而壯大。

第五步,疾出。留針滿需要的呼吸數後,待病人吸氣的時候,迅速將針拔出。出針速度要像繃緊的琴弦忽然斷開一樣快,出針的瞬間快速用干棉球按住針孔,目的是使針下積聚充足的氣安住於經脈之中,不被帶出。

總之,針刺補法的整個過程只有手巧而心審諦者方能完成。整個過程的最佳狀態是病人感覺到你在針灸,卻不知道什麼時候針刺進去,也不知道針多深,敏感的病人會產生徐而和的針感,這種針感會很舒服地傳向遠方。整個過程,靜是關鍵,醫生心要靜,針刺過程要靜,病人的心要靜,病人的氣也要靜,越是安靜效果越好。

瀉法的操作過程就是要「動」,不是胡亂動而是有節奏有規律地動,這樣會使壅滯的氣動起來。

第一步,透皮。瀉法不需要閉神,透皮可以讓病人感覺微痛,只是微痛。我們要使氣動起來而不可使氣驚亂,待病人剛開始吸氣的時候快速將針透皮,透皮亦不可過深。

第二步,疾內。透皮後稍靜一下,待病人吸氣的時候,輕快地將針推入到穴位所在的深度。這個深入的過程要在一個吸氣內完成,既不可過快而驚著氣,又不可過緩而使氣滯於針下。

第三步,轉針。針刺入到穴位後,需要待病人吸氣的時候轉動針柄,待呼氣的時候鬆手。轉針的時候不能左右來迴轉,這樣氣雖被攪動但攪動得不明顯。針應往一個方向轉動,其結果必然是滯針,這樣在吸氣的時候向一個方向滯針,呼氣的時候鬆手針會輕輕往反方向迴轉一點兒,再吸氣的時候再滯針。向一個方向轉的力量不可過大,以病人感覺針下酸脹且能忍受為度。

第四步,徐出。捻轉到需要的呼吸數後,待病人呼氣的時候向迴轉動針柄,同時搖動針柄以使滯住的針松解,捻轉搖晃的同時慢慢將針拔出,待呼氣結束的同時針從體內拔出。出針之後,針孔如果出血只要用干棉球拭去便可,不可按壓穴位。整個過程使氣有條理地動是關鍵,既不可動得不及使氣滯,又不可動得過劇而脫氣。

針刺補瀉的注意事項:

1.病人的呼吸過程一定要自然。要等到病人自然地呼氣或吸氣而進針或出針,不能要求病人為了配合針刺而刻意地呼氣或吸氣。因為在自然呼吸時全身的氣與呼吸同步開合,針刺是根據全身氣的開合而選擇進針或出針的。

2.針刺過程醫生一定要「屬意病者」。醫生不能東張西望,要正身並用嚴肅的目光注視病人的眼睛,病人的目光被醫生盯住後便會感覺不很自在,自然收住自己的目光,不會東張西望而是精神內收。如此針刺,醫生既可以注視著病人的表情,調整手法的強度和防止病人暈針,又可以使病人神內收而產生好的效果。

如果醫生不能收住病人的神,或者病人邊針灸邊聊天或玩手機等會非常影響針灸的效果。

3.針刺的補法不是增加患者的營養物質,公眾號:醫學交流平台而是像打補丁一樣將氣聚於針下,使所補的經脈變實,同時也使其他經脈變虛;針刺的瀉法也不是抽出人體的營養物質,而是像疏理河道一樣,使所瀉的經脈氣血疏導到其他經脈,如此所瀉的經脈變虛,同時也使其他經脈變實。因此不要有喜歡補而厭惡瀉的思想,補陰經就是瀉陽經,補陽經就是瀉陰經。如果病人整體脈象虛弱,此時氣血經不起過大的調動,補法要淺刺而久留針,瀉法則要輕輕地轉動針並適當久留。如果脈象極度虛弱則不宜針刺。「少氣者,脈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也。如是者,則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葯,不可飲以至劑。」(《終始第九》)

4.對於很多需要久留針的病人,行補法時先如法進針,留足呼吸數後醫者手放下針,留針一段時間後可以將針提到表層,再緩緩深入,再留一會兒,如此反覆操作幾次再如法出針。行瀉法時先如法進針、轉針後,醫者手放下針,留針一段時間後再轉針,如此反覆操作幾次後再如法出針。

5.針刺補瀉的每一個細節都很重要,需要熟練地操作不要有任何遺漏。很多人會問:針刺補瀉,拔針按針孔使氣不得出為補,搖大針孔並不按壓針孔使氣得出為瀉,這個細節是不是古人的臆想?其實補法出針後趕緊按壓針孔,如此則針孔周圍的汗毛孔短時間處於相對關閉的狀態,汗孔閉塞則內里經脈更容易充實;反之瀉法出針搖大針孔,如此則使針孔周圍汗毛孔短時間處於相對疏泄狀態,汗孔開泄則內里的經脈更容易變虛。針刺的每一個細節都需要重視,不能以現代人的眼光來評價古人的智慧。

註: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台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粹中轉站 的精彩文章:

經典吐納六字訣

TAG:國粹中轉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