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文物「夾縫」中生活的義大利人是如何保護古迹的

在文物「夾縫」中生活的義大利人是如何保護古迹的

201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再版了陳志華於1981年於義大利訪學時寫作的《義大利古建築散記》一書。2018年1月17日,義大利共和國駐中國大使館文化處與人民文學出版社共同舉辦了《義大利古建築散記》一書的懇談會。

在這本書中,陳志華從歷史、文化、建築風格和民俗等多個角度,介紹了義大利近二十個歷史文化古城、數百棟古建築和義大利民眾對它們的保護。隨文配有數百幅圖片,包括地圖、建築照片等。陳志華以飽含深情的筆觸寫作著義大利的美麗和滄桑,增補進去的諸多細節也為生動講述了1980年代時義大利民眾在隨處不在的文物「夾縫」中,犧牲居住便利以成全文物保護之事。

三十年過去了,陳志華書中諸多涉及市民和城市設計等的描述可能與現在的義大利有出入,但三十年在義大利幾千年的歷史中則如滄海一粟,如書中所寫的公元前六世紀便有的神廟,三十年幾乎在其身上未留下印痕。陳志華彼時的每一句喟嘆均是對於當時中國的建築保護狀況而發。

「幾乎每一座義大利城市,都有古色古香的歷史中心,那簡直是文物建築的堆積:中世紀的鐘塔挨著文藝復興的府邸,巴洛克的教堂對著古羅馬的劇場。你上街買菜,市場就在大公爵府東邊,但丁像的前面;你上街寄信,郵局就在帕拉提奧設計的府邸里;下雨了,推開一座小小教堂的門,進去避一下,一看,牆上是喬托的壁畫,祭壇上有唐納泰羅的浮雕。」陳志華在《義大利古建築散記》中不做枯燥地建築學上的剖析,更多地是展示義大利之美。

陳志華曾任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在四十多年的教學中,他教授的課程有外國古代建築史、建築設計初步、文物建築保護等。他的主要著作有《外國建築史》《外國造園藝術》以及《外國古建築二十講》等。三十年前,陳志華先生率先在中國從事鄉土建築的考察與保護工作,進行了大量田野調查測繪,並出版相關研究著作,如《楠溪江中游鄉土建築》《婺源》《諸葛村鄉土建築》等等,是中國在鄉土建築保護領域的開拓者。

《義大利古建築散記》一書最早於1995年由中國建工出版社出版發行,但當時僅是一本黑白小冊子。2003年,由陳志華修訂、王瑞智編輯的彩色圖文版出版,人民文學出版社在2017年7月重新修訂出版的《義大利古建築散記》為此書的第三版。

義大利是多種文明的一個集散地:「歷史和地理的原因,好多支重要的文化到義大利來演出過。最早有伊特魯西亞人和希臘人,古羅馬人把這兩支文化發展到了輝煌的高峰。中世紀,北部有拜占庭文化和哥特文化的舞台,南部則有阿拉伯文化的舞台,但舞台演出的都是義大利本土的戲劇。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時期,義大利的文化又一次登上輝煌的高峰,而且與法蘭西文化發生了頻繁的交流。這些文化在義大利半島留下的,都是它們自己的第一流作品。」陳志華寫道。

如果說義大利是一座大博物館,那羅馬就是這座博物館的中央大廳。羅馬城從公元前8世紀中葉誕生,到現在有2800年的歷史了。羅馬帝國極盛的五百年間,羅馬城的人口一度超過100萬。空前的繁榮化成了無數大理石的建築物:能容25萬人的跑馬場、8萬人的角斗場、3-5萬人的劇場……光是能供一千人以上同時使用的浴場就有11個,中小型的有800多個。那時候羅馬城號稱」永恆的城市」。

中世紀的一位朝聖者曾說:「只要大角斗場屹立著,羅馬就屹立著,大角斗場頹圮了,羅馬就頹圮了,一旦羅馬頹圮了,世界就會頹圮。」只是到了十六十七世紀,教皇和貴族們為了改建自己的府邸,紛紛開始從古羅馬時期的角斗場浴場等建築上拆石頭,這些建築就一度淪為採石場。

到了19世紀末,為了造國王維克多·艾瑪努勒二世的紀念碑,還拆掉了建於古羅馬時代最重要的廟宇之一的朱諾廟的遺址和一座中世紀的修道院,這座紀念碑也毀掉了北峰的懸崖,這座懸崖就是公元前390年高盧人圍攻羅馬時,發生「白鵝救羅馬」故事的地方。這個以維克多·艾瑪努勒二世的紀念碑為核心建築的威尼斯廣場耗時25年才建成。後來廣場的中央地帶成為公車、計程車和觀光馬車等的聚集地,是全市的交通中樞地帶。

維克多·埃馬努勒二世的紀念碑

後來為了改變停車場的混亂,羅馬的一些民眾於1981年在報上大造輿論,政府應他們的訴求將「停車場」改為綠地。但是當時一些美術史家不滿足於已取得的勝利,他們稱還將繼續造輿論,希望在廣場外圍種上松樹和紀念碑兩側的松樹連城一片,以將那個曾犧牲掉很多古建築才建成的維克多·艾瑪努勒的紀念碑擋住。

在1980年代的義大利文物保護方面,義大利民眾總是表現出如上所述的真摯又可愛的熱忱。古羅馬城裡的城牆,塞爾維牆和歐瑞里牆,所有的殘跡,哪怕是幾塊石頭,不論是在居民區還是在街道上,都精心保護著,小心地圍一片草地。甚至在好幾條街道相交的廣場,即便每天的交通高峰時期都產生長時間的擁堵,但也不會清除廣場中央的塞爾維牆的十幾塊石頭。

陳志華寫道:「我接觸過的義大利人中,不少人洋溢著過多的感舊懷古的情緒,他們陶醉於古代的一磚一石,彷彿只要能在古城的歷史中心裡住下,就可以容忍一切的不便,認為那裡的文化氛圍足以補償。」

羅馬老城裡居民為文物保護犧牲著諸多居住和出行的便利,陳舊的老房子,因為外圍是某個歷史時期的立柱或牆體而拆不得、動不得,裡面在有限的空間里改造,常常沒有陽光且擁擠不堪,成為地地道道的貧民窟。「羅馬、那不勒斯、威尼斯、西耶納等等一大批歷史文化名城裡,古老市區的擁擠、破爛、敗落和種種不衛生、不方便,使我非常吃驚。我不知道那裡的居民怎樣忍受那種環境里的生活,更不知道有什麼辦法能改善那裡的環境。但是義大利人拿定主意要保存這些舊市區,留給世界,留給後代。在能力暫時不足以使居民們都過上現代化生活的時候,他們願意等待。」陳志華寫道。

義大利普通的民眾在反對破壞文物方面常取得勝利。如最為著名的大坑在萬神廟不遠的阿根廷塔廣場中央,坑裡有羅馬共和時期的四座神廟的殘跡,一溜兒排著,還剩十幾棵半截柱子。這是1926到1935年間發掘的。墨索里尼為了主辦1942年的世界博覽會,曾打算在這個廣場造當時歐洲最高的大旅館。輿論界紛紛起來反對,旅館終於沒造。

阿根廷廣場中央的大坑

還有陳志華沒寫入書里的義大利博洛尼亞,該城市的議會和官員們為了保護核心區的遺迹,幾十年來堅定而巧妙地與房地產投資商進行了有效的鬥爭,很好地遏制了房地產投資者對於古迹的破壞。

《義大利古建築散記》不是一本關於義大利進行浮皮潦草的大陳述的書,陳志華在書中寫入許多歷史和生活的細部的觀察。

如他寫到他在佛羅倫薩踏著小梯子攀登主教堂的穹頂時,見到一個採光口的側壁上有一塊玻璃板,看一看說明,原來壓在它下面的淡淡的炭筆題字,竟是「拉斐爾到此一游」。即便是藝術殿堂里的尊神,年輕時也如普通人一般的淘氣。

他寫奧斯提亞城時,則注意到那裡殘存的古羅馬時期的坐式廁所。他寫道:「雪白的大理石板上挖著圓洞,廁位下是水溝,至今還有小小一股流水。」當時的文明發展和生活水平由此可見一斑。

奧斯提亞的古羅馬時期的廁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日本牽頭縮小版TPP將於3月簽署,回擊特朗普「反全球化」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