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寧廠古鎮:已衰敗荒涼,待涅磐重生

寧廠古鎮:已衰敗荒涼,待涅磐重生

寧廠古鎮的建築多以石木結構為主,沿著後溪河,青條石路、吊腳樓、過街樓等古建築和民居蜿蜒延伸七百里,俗稱「七里半邊街」。久遠的過去,七里半邊街上可是有「日有千人拱手,夜有萬盞明燈」的繁華。

在陝西省平利縣的中南山麓,大寧河從這裡出發,於巴山和巫山的雲岩峽谷之中奔騰,橫貫重慶的巫溪與巫山兩縣,在巫山縣巫峽口注入萬里長江。大寧河風景旖旎,其所在的除巫山小三峽外中上段景區被稱為大寧河文化生態長廊景區,是奉節-巫溪-巫山「金三角」的三條主軸線之一,沿岸擁有廟峽、巫溪縣城、剪刀峽、靈巫洞、漢風神谷、月牙峽、雞心嶺等景區,因景點密集而被稱為「百里畫廊」。

在大寧河文化生態長廊景區中,有一個寧廠古鎮,位於重慶巫溪縣,因鹽而興一度堪稱鹽都,如今因鹽而廢,衰敗荒涼。

早在公元前316年,東周周慎靚王年間,寧廠鎮便開始熬鹽,開啟製鹽歷史。210年,劉備為鞏固荊州,加強對鹽業控制,廢巫縣設北井縣——巫溪建縣之始。973年,大寧監徵稅設立。明朝嘉靖年間,寧廠鎮的鹽產量佔四川產鹽的百分之二十。到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間,寧廠鎮全場擁有三百三十六灶,達到極盛時期。1992年,寧廠古鎮上的鹽業全面停產。

至此,寧廠鎮早已褪去昔日光彩,不復當年繁華。遙想曾經,在川東井鹽未開發之前,以長江三峽為軸心地帶的整個川陝鄂地區的鹽都來自於巫溪鹽泉。寧廠鎮的興衰是研究中國古代鹽業史和巴渝文明史的無可替代的篇章。

寧廠古鎮當年鹽廠生產時的景象。

寧廠古鎮白鹿鹽泉泉水

如今,寧廠古鎮已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對當地的鹽文化、巫文化、商幫文化、建築文化、民俗文化、宗教信仰、葬俗文化、軍事文化等歷史文化研究都有著重要的地位。後溪河穿越古鎮,河邊由斜木支撐的吊腳樓經過歲月的洗禮,古色古香,亦成為這裡的一道風景。

寧廠古鎮的建築多以石木結構為主,沿著後溪河,青條石路、吊腳樓、過街樓等古建築和民居蜿蜒延伸七百里,俗稱「七里半邊街」。久遠的過去,七里半邊街上可是有「日有千人拱手,夜有萬盞明燈」的繁華。今日,寧廠古鎮保護與發展規劃也已經有了實質性的進展,未來這座「千年鹽都」也許將成為「中國最真實的工業遺址保護觀光項目」。

圖丨新華社

轉載丨合作丨投稿

丨洞察旅遊生態圈丨

丨讓營者得利、玩者明白、浪者更high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列游志 的精彩文章:

鳳凰古城!艷遇之都?

TAG:列游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