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初八釋迦牟尼佛成道日,吉日殊勝,過目增福!
佛教新
人間佛教
導讀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
歡喜隨緣
路勇
00:00/04:41
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
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
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
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
稱為「法寶節」
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
於此日行持戒殺、戒淫、食素、施食、供養、布施、誦經、念佛、印經等等諸多善事,其功德都會比平日行相同善法所得功德增上百千萬倍,祈願眾生皆得解脫。
臘八與佛陀成道日
佛經記載,佛祖釋迦牟尼出家修行,雲遊四海。有一天,他因飢餓和勞累昏倒在野外,被一放牧女童發現,女童急忙跑回家尋找食物。可她家境貧寒,缺衣少食。自己家種的雜糧都快吃光了,只剩下很少的幾粒。姑娘向來慷慨大方,樂於助人,她將每個糧袋子底下所剩無幾的糧食搜羅在一起,加上一些自家種的果仁,用羊奶煮了一大碗粥,端到佛祖面前,一口一口地喂他。釋迦牟尼吃了香噴噴的粥後,很快蘇醒過來,並跑到附近的河中洗了澡,坐在菩提樹下靜思,終於在臘月初八這天悟道成佛。
為了紀念佛陀成道,在十二月初八所舉行的法會,稱為成道會、成道節、佛成道日、臘八會。《敕修百丈清規》卷二規定臘月初八,在本師釋迦如來成道的時候,率領寺院的僧眾,準備香、花、燈、燭、茶、果各種珍貴的供品,以用來供養。
釋迦牟尼佛的一生
【歌曲:臘八節的故事】
——天天養善根,日日長智慧——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以前各地佛寺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
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遊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
僧眾在這一天除吃臘八粥外,還有攜眾生操度八苦,佛教中的「八苦」是:生、老、病、苦、恩愛、別離、憂悲、怨恨。
佛門弟子為了紀念佛祖苦行修道,會在這一天煮臘八粥救濟窮人。每年到了臘月初七,寺廟的僧侶,都要將新鮮的乾果、豆類、米類、雜糧放在大鍋熬煮,直到天明,先用煮好的臘八粥供奉佛祖,然後向善男信女施捨臘八粥,這臘八粥也叫「福粥」、「壽粥」、「佛粥」,傳說吃了這粥,就能得到佛祖的保佑。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臘八節這一天各地寺院廣施福粥,祈求豐收和吉祥。
施粥是與眾生的親近和互動,只是一種形式,目的是向人們傳達一個宏願:佛與眾生心體是一; 佛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度脫眾生為懷,了無人我彼此之心;盛世和諧,佛家首倡;佛心大自在,我心即佛。
施捨臘八粥的功德
食粥五(善)事:善除飢,除渴,消宿食,大小便調適,除風患。
粥有五事利身:除飢,除渴,下氣,祛臍下冷,消宿食。
粥有十種功德:施粥者施壽,施色,施樂,施力,施辯;飲粥者滅飢,除渴,順氣,凈腹。
飲粥有五種功德:斷飢,斷渴,斷風,消宿食,未熟令熟。
有病無病,常服粥有五事益於身體:除飢,不渴,無風寒病,腸胃通利,生食病熟。
臘八的含義與習俗
臘八,「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又曰「臘者,逐疫迎春」,(《荊楚歲時記))中記載)。
臘八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據說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逐漸演變成為民間習俗,人們籍此來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保佑國泰民安,祈求豐收和吉祥。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
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廣東地區已不多見。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現今城市人愛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稱風味各異。臘八與粥可謂密切相關,而粥喝在臘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樣,喝出了水平。國人如此鍾情臘八粥,食俗之外,也確有些科學道理。
從營養功效看,臘八粥具有健脾、開胃、補氣、安神、清心、養血之功,並有禦寒作用,是冬令的滋補佳品,故能傳承百代而不衰。
對於老年人說來,臘八粥同樣也是有益的美食,但也應注意不宜多喝。其實,何止是臘八,平素喝粥,對老年人也是大有稗益的。粥的品種也相當多,可因人而異,按需選擇,酌情食用。


TAG:曼殊一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