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臭味相投的中國人!

臭味相投的中國人!

...................................................................................................................................

中國飲食博大精深,講究色香味俱全,但是有些食物偏偏反其道而行,不僅不香,反而散發著惡臭,可就是這股臭味,吸引了一大批死忠粉。我國清朝的慈禧也是個吃臭的先行者,不僅把紹興臭豆腐列為御膳小菜, 就連臭豆腐沿用至今的雅名「青方」也是她當時起的。............................................................

是山珍海味吃膩了嗎?為什麼這些臭不拉幾的東西更吸引人?這裡面到底隱藏著什麼玄機呢?

世界上最臭的食物是什麼?

當然是臭名昭著的鯡魚罐頭。

據小泉武夫的《味道不錯》一書記載,世界上最臭的食物非瑞典腌鯡魚莫屬。

臭味食物排名

關於這種黑暗料理的最早記錄出現在1544年瑞典北部的翁厄曼蘭(Angermanland),17、18世紀成為瑞典軍方的隨軍食物。鯡魚罐頭其實是瑞典的傳統食品。每年4~6月的時候,漁民將打撈的鯡魚用淡鹽水煮過,然後放入罐頭任其自然發酵。發酵使得鯡魚已經處於熟爛的狀態,更易於消化,也無需更多的烹飪過程。

這種罐頭到底有多臭呢?美國作家加里森·凱勒(GarrisonKeillor)將之描述為「一種令人討厭的膠狀魚類食物,有肥皂味,能熏死一頭山羊」。在室內開瑞典腌鯡魚罐頭已經成為世界範圍內「勇敢者的遊戲」。1981年,德國一房客因將瑞典腌鯡魚汁灑在房間內而被房東趕走,房客向法院起訴,法官親臨現場後聞到了腌鯡魚的臭味遂判房東勝訴。歐洲多國航空公司將瑞典腌鯡魚罐頭列入禁止攜帶物品清單中。

外國小哥挑戰吃鯡魚罐頭

簡單來說聞起來像榴槤、臭雞蛋和臭襪子合體。

食物的臭味是怎麼來的

事實上,食物的臭味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食物本身帶有帶有特殊臭味,另一種是發酵而來的臭味

食物本身帶有特殊氣味

這一類里的代表要數榴槤和香椿。

一打開榴槤,恨不得滿屋子都是味兒,用「臭氣熏天」形容都不為過。新加坡還是明文規定,禁止攜帶這種奇臭無比的亞洲特產進入地鐵。美食評論家理查德·斯特林寫道:「對榴槤之臭的最佳描述是……猶如松節油和洋蔥,再加點運動襪的汗臭味。這種?沁人心脾?的臭幾米外就能聞到。」

形成榴槤氣味的重要成分是可揮發性硫化物,它們常被描述為腐臭味、洋蔥味、臭雞蛋味、硫磺味等。

研究人員認為,與可揮發性硫化物相關的基因對野生榴槤非常重要,強烈的氣味能吸引動物前來吃它的果實,由此幫助散播它的種子。

再說香椿,被稱為「樹上蔬菜」,屬於香椿樹的嫩芽。

別看它味道特殊,它所揮發的氣味能透過蛔蟲的表皮,使蛔蟲可以直接排出體外而不是停留在腸壁表面。

發酵產生的臭味

發酵可以讓食物產生臭味。無論是哪種食材,發酵過程中大多都要用到鹽、食用黴菌等輔助它們發酵的催化劑,當然這些催化劑都是安全無害的,大可以放心食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數的 臭味美食都要搭配辣椒來吃,一方面是酸鹼中和,另一方面辣味也能削弱點食物的臭味。

發酵又分植物性發酵和動物性發酵兩種。

植物性發酵

臭莧菜

紹興自古出大V,西施、陸遊、魯迅、秋瑾,而飲食文化方面也是濃墨重彩,主要體現為腌、霉、醉、臭。

臭莧菜與臭豆腐、臭冬瓜並稱為「紹興三臭」,是江浙一帶尤其是紹興一帶最有名的特色菜。

莧菜是江南一帶的家常菜,初長時葉嫩味爽,等到秋分的時候,莧菜會長到一人多高,菜梗變得粗壯堅硬,葉子也不再爽口。勤勞智慧的紹興人們不想浪費食物,於是發揮才智,將這些菜梗腌制起來,做到物盡其用。

買回家的莧菜桿要先剁成小段,在清水中泡出浮沫以後再入壇發酵。假以時日,掀開罈子能聞見濃郁的「臭味」,莧菜桿的表面摸上去有滑溜的粘液就是發酵的差不多了。

以前紹興人家都有這麼個罈子,可以拿來各種「臭」。看上去就很臭,有木有?

汪曾祺曾在書中提及:(莧菜梗)臭熟後,外皮是硬的,裡面的芯成果凍狀。噙住一頭,一吸,芯肉即入口中。這是佐粥的無上妙品。

蔣介石也愛吃寧波口味的小菜,比如雪裡紅,臭冬瓜和臭莧菜,這些在宋美齡眼裡不僅含鹽量高而且沒有什麼營養。兩人飲食差異巨大,但也會偶爾陪陪對方。

螺螄粉

確切的說應該是酸筍,通過《舌尖上的中國》,柳州的酸筍一時間聲名大噪,成為柳州知名度最高的地方性名產之一。酸筍是廣西菜系的靈魂。但是這個靈魂的味道有點重口味。對不習慣的人來說,酸筍的那股臭味簡直令人深惡痛絕,如果用一句話形容的話,就是一股濃郁的屎臭味。

柳州人泡製酸筍的方法非常簡單,就是把筍除殼,放到清水裡浸泡,經過半個月的自然發酵,酸筍就可以吃了。剛從瓦瓮里撈出來的酸筍,會散發出一股強烈的酸餿味道,辛氣刺鼻,讓不少人難以適應。但是正因為它味道濃烈,所以只需要添加少許,就能襯托食物的滋味。

動物性發酵

臭鱖魚

中國食物里的臭,來源於發酵產生的特殊氣味,而這種發酵不局限於植物性的食材,動物性的食材也可以創造驚喜,臭鱖魚是其中的代表。臭鱖魚又稱腌鮮魚,是一道徽州傳統名菜,徽州菜的代表之一,所謂腌鮮,在徽州本地土話中有臭的意思。

在木桶中腌制的臭鱖魚

製作過程有講究,是把新鮮鱖魚用淡鹽水腌漬在室溫25℃左右的環境中,用木桶腌制最好,肚皮朝上擺放,用山間青石頭或河卵石壓住,時經六七天後,魚體便發出似臭非臭氣味。

雖然聞起來臭,但是吃起來香,不僅肉質鮮嫩、醇滑爽口,還保持了鱖魚的本味原汁。

綜藝節目中大家在吃臭鱖魚

蝦醬

蝦醬是中國沿海地區、香港以及東南亞地區常用的調味料之一,是用小蝦加入鹽,經發酵磨成粘稠狀後,做成的醬食品。味道很咸,一般都是製成罐裝調味品後,在市場上出售。蝦醬又名臭蝦醬,聞起來有一股淡淡的臭味,不過,這種臭不是壞事,某種意義上講,蝦醬吃得就是一個臭味,如果缺少這種味道,它就不會受到食客的青睞了。亦有將蝦醬乾燥成塊狀出售,稱為蝦膏或蝦糕,味道較蝦醬濃郁。

乾燥蝦醬

由於蝦醬是一種儲藏發酵食品,在儲藏期間,蛋白質會分解成氨基酸,使之具有獨特的鮮美滋味,回味無窮。好的蝦醬顏色紫紅,呈黏稠狀,氣味鮮鮮,醬質細膩,沒有雜魚,鹹度適中。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吃臭?

吃臭是一種無奈之舉

先民最初食臭魚多是無奈之舉,長江中下游地區是中國最主要的食臭區域。魚米之鄉,物產豐饒,氣候濕熱,收穫的食物容易霉變。人們的日子過得又拮据,變質的魚也捨不得扔掉,想方設法地化腐朽為神奇繼續吃。

不僅是平民百姓,連帝王和將軍也是如此。

明朝軼事中也有皇城上下食臭魚的記載。彼時鰣魚是江南的貢品,雖有驛站急遞,奈何魚肉到了京城早已餒且敗,臭氣熏天,庖廚皆知卻緘口不言,以至於帝後嬪妃以為鰣魚本就是臭的,經御廚多加調料烹制,照樣薦諸宗廟分賞大臣。明代大璫太監出鎮江南,嘗到新鮮鰣魚的滋味還以為地方官員哄騙他,鬧出笑話。

古代驛站

《越絕書》中載:吳王闔閭曾以蒸魚犒勞凱旋的軍中將士,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蒸魚皆已腐臭,數量太多,一時無法處置,闔閭便佯裝不知,照樣吃下去。王尚且如此,軍士也不敢發牢騷怨氣。

吃臭利於消化

吃臭確實利於消化,最好的例子是豆汁。豆汁最早見於遼。五代時期,契丹住耶律阿保機征服奚族,月公元96年建立遼國,後為今北京為五京之一。

當時遼為游牧民族,以游牧和漁獵為主,因此多食肉量巨大,像鹿、熊、牛、羊、兔等。並且烹飪的手法也是多種多樣,要麼清蒸、要麼紅燒、要麼做成臘肉,他們又偏偏喜歡加入油脂。長時間的飲食,自然導致一個個大腹便便,消化不良,有些遼人知道茶葉能解膩,便大量服用,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得了便秘。於是,豆汁兒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誕生了。

老北京的小吃攤

雖說有臭水溝的味道,但是利於消化,得以在第二天酣暢淋漓,自然受到了遼人的青睞。豆汁兒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清腸利便的良藥,這種食物也就算傳承了下來,酸爽的臭豆汁兒也走上了人們的餐桌。

聞著臭吃著香

中國人喜歡吃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食物雖然聞起來並不好聞,但是吃起來還是很好吃的。中國烹飪技法本就不是特別崇尚並重視保留食物原有的味道和形態,食材在腌制與發酵的過程中,通過微生物的作用改變了食材原有的氣味和質感,從而獲得了更豐富的口感和氣味,本身不失為對美食的一種探索。

人們的獵奇心理

簡單說,獵奇心理就是:對別人不讓你做的事想要去做。

因為生活太平淡了。人們喜歡kill time。

生活遠遠沒有故事書里呈現的那樣跌宕起伏。但我們需要刺激和快感。比起做愛吸毒看故事書,獵奇能提供更廉價快捷刺激感官的快感。

人們之所以選擇相信獵奇(其實最深層最深層的潛意識裡還是抱有質疑態度的),還是為了消磨平淡的生活。因為對未知領域的無知,就有了好奇心,這是人類有別於地球其他物種的最大區別。

吃臭就滿足了我們這種獵奇心理!

你們愛吃臭嗎?

最愛吃哪一種臭?

可以在下方留言告訴小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都愛地理 的精彩文章:

窮游女為什麼那麼喜歡穿裙子?原來是因為這個,網友都尷尬了!

TAG:我們都愛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