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完《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有什麼感覺和領悟?

讀完《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有什麼感覺和領悟?

曾經有傳言說,當年偉大領袖毛主席在鄉下之時,總是隨身攜帶兩部書籍,一部《資治通鑒》,一部《三國演義》。而且毛主席對於前者讀了數十遍,可見此書在毛主席心中地位之中,也為毛主席後來治理中國提供了許多啟發。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宋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

《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但是如此重要的一部史書,卻無法入選《二十四史》這樣傳統意義上的正史,甚至民間一直將《通鑒》一書當「野史」看待,那麼究竟為何呢?

一、未有皇帝批准其進入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總稱。「正史」之名,始見於《隋書·經籍志》:「世有著述,皆擬班、馬,以為正史。」清代乾隆皇帝欽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稱即專指「二十四史」。按《四庫全書》的規定,正史類「凡未經宸斷者,則悉不濫登。蓋正史體尊,義與經配,非懸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經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二、不符合正史的條件

一般正史,都是一個朝代對於當時事實的記載,並由統治者授意,對前朝與當時情況編篡成書,所以正史的書寫一方面是記載當朝與前朝史實,而且得到政府所承認。反觀《資治通鑒》,它是由司馬光根據一系列歷史所編,並無朝廷授意,而且其目的就是「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才得此書名。

三、其記載史事的真實性缺乏依據

《資治通鑒》一書,時間跨度大,且帶有強烈的政治統治性,這就註定其要在當朝統治的政策,或自己所支持的政策低頭,所以難免會有一些主觀上對於史實的更改,甚至於去聽信有利於政治發展的說法。

《資治通鑒》雖不是正史一員,但其史學、文學、政治價值絲毫不比正史低,當之無愧是中國史學史上的鴻篇巨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趙無恤 的精彩文章:

中國歷史上的末代皇帝溥儀死後葬在哪?

TAG:趙無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