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後,為何很少有將領佩戴國府軍銜肩章?
文 | 周渝
從1927年南昌武裝起義到1955年解放軍正式實行軍銜制,近30年期間,這支軍隊的主體番號經歷了中國工農紅軍、國民革命軍(八路軍、新四軍)、中國人民解放軍三個歷史發展階段。其間其他局部區域的紅色武裝還曾有過東北抗日聯軍、蘇聯紅軍第88獨立步兵旅、東北民主聯軍等諸多番號。
1937年,紅軍編入國民革命軍序列後,不少中共將領都被國民政府授予過軍銜,例如第120師師長賀龍、副師長蕭克均為中將,385旅長王宏坤為少將,716團團長賀炳炎為上校,359旅參謀長郭鵬為上校。後來在1955年被授予海軍少將軍銜的盧仁燦回憶其在第十八集團軍(以下簡稱八路軍)第129師385旅時,部隊里授銜的情況:「當時,385旅共有3人分別被授予少將的軍銜,他們分別是旅長陳錫聯、旅政治委員謝富治以及擔任副旅長職務的民主人士趙輝樓。那時不設大校,我和旅參謀長曾紹山、政治部副主任趙月舫被授予上校軍銜,為旅里僅次於3位少將的最高職銜。」
周恩來(右三)、葉挺(右一)粟裕(右五)、陳毅(右六)等人雖身穿國軍軍服,但領章上皆未佩戴軍銜
可以看出,紅軍部隊改編為八路軍後,國民政府軍委會對其幹部授予軍銜的標準與中央軍部隊基本無差別,通常是師長、副師長為中將,旅長、副旅長、師參謀長為少將,團長、支隊長、旅參謀長為上校。儘管八路軍、新四軍的軍服遵從《陸軍制服條例》中規定的基本樣式,帽徽也由紅軍時期的大紅五星改為青天白日徽,但八路軍的將領們卻很少有佩戴軍銜的老照片留下。當時共產黨幹部的軍銜主要見於《履歷表》和《報告》中,此外便是見於個人名片。開國中將廖漢生後來回憶道:「我當時任八路軍120師358旅716團副團長,上校軍銜,沒有佩戴軍銜標誌,只是在對外聯絡的名片上印著『上校副團長』一行字。」
不佩戴軍銜的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是國府授銜後由於戰局緊張,來不及生產配發相應的軍銜領章;第二是對於作戰在前線或敵後的將領而言,佩戴軍銜很容易成為日軍狙擊手狙殺的目標,所以通常不佩戴,這一點國共兩黨的將領都一樣。當時有許多中共幹部在出席正式場合是佩戴軍銜的,例如新四軍軍長葉挺和出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副部長的周恩來都有佩戴中將軍銜領章的照片留下。抗戰期間,八路軍115師344旅旅長徐海東曾利用軍服上的一對少將領章掩護運送秘密文件的劉少奇等人躲過了國民政府憲兵的盤查。


※國民黨搞游擊頻出漢奸,戰區爛尾沒人接手,蔣介石知道原因表無奈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