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影后胡蝶私藏的兩百張舊影首次回滬,涵蓋明星生涯與感情生活

影后胡蝶私藏的兩百張舊影首次回滬,涵蓋明星生涯與感情生活

今年是著名電影演員胡蝶(1908-1989)誕辰110周年,這位從上海起飛的「電影皇后」又翩躚歸來了。1月20日,《蝶夢百年——上海影后胡蝶影像歷史珍藏展》在上海攝影藝術中心開幕(展期至3月18日),近200張有關這位傳奇女星的珍貴照片,涵蓋了她數十年演員生涯的美麗瞬間以及她私人生活和旅行中的珍貴畫面。

影后胡蝶影像歷史珍藏展海報

1908年,在西班牙人A·雷馬斯在上海興建中國第一家電影院的那年,離虹口不遠的提籃橋,降生了一個名叫胡瑞華的小女孩。這個時間的巧合,好像命中注定她這一生要和電影結下不解之緣。這個女孩日後以藝名胡蝶聞名於世。

作為中國電影史中久負盛名和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胡蝶成名之早、聲譽之高、享譽時間之長,可以說在同期電影明星中,鮮有人可與之比肩,堪稱明星中的明星。胡蝶從影40年,主演了90餘部電影,幾度被封為「電影皇后」;直至她的暮年,胡蝶仍然為影迷們崇拜。對於老影迷來說,胡蝶不僅僅是一位明星,這個名字還代表著一個時代,甚至是一種文化。

胡蝶,攝於1940年,圖片翻印自《影后胡蝶》一書

不過,伴隨1989年胡蝶在溫哥華去世,一代絕色從此淹沒在墓園的淺草綠茵中。直至2016年初,50幅胡蝶生前珍藏的照片出現在加拿大溫哥華美術館亞洲館,才重新喚起人們對一代影后的記憶。據溫哥華美術館亞洲館兼任總監鄭勝天介紹,那場展覽結束後,他便邀請中國電影史研究者李鎮共同籌備一場規模更大的胡蝶影展。李鎮查閱了數千份資料,考證出許多老照片的相關信息。於是,205張照片由胡蝶本人保存下來的數十年演藝生涯的圖像資料,在2016年11月第一次回到中國,展出於北京泰康空間,並在時隔一年多後來到上海。有的照片雖然逐漸褪色,但昔日影后的光彩卻在觀眾眼前復活了。

胡蝶(拍攝年代不詳)潘氏家族

「越是做到華麗的地方,越是不脫莊嚴的氣派」

胡蝶的童年時期恰逢中華民族的巨變與電影行業一同出現。1908年,胡蝶在上海出生,同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駕崩,胡蝶的一生見證了當代中國從封建帝制到中華民國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變革,以及時至胡蝶逝世的1989年台灣與大陸的冷戰。

胡蝶的父親在鐵路局工作,她從小隨父母遊歷了上海、北京、天津、重慶和廣州,橫跨了大半個中國,後隨父退休定居在廣州。多處的生活經歷使胡蝶精通北京話、廣東話和上海話,見多識廣的她受過良好的教育,會多門語言,這些素質使年輕的胡蝶不知不覺間為以後的演藝事業打下基礎。

少女時期的胡蝶(左二),圖片翻印自《影后胡蝶》一書

16歲時,胡蝶搬回上海,考入中國電影學校成為首屆學生,並在那裡開始使用藝名胡蝶,取義蝴蝶的自由飛翔。學習期間,胡蝶接受了多方面的訓練,甚至有汽車駕駛和騎馬課,而且包括當代的生活方式和任何在當時看來一個演員所需要的技藝。胡蝶對攝影也有研究,是很多自己照片的攝影顧問,當她事業剛起步時,常常糾正記者的拍攝角度和用光的瑕疵。

1946年,電影《某夫人》劇照。何飛光導演,大中華影片公司出品。潘氏家族

1926年,18歲胡蝶的照片登上了上海著名畫報《良友》創刊號的封面。這一年,她主演的電影《秋扇怨》不但是她銀幕生涯真正的起步,也是成名的開始。這個歷史時期是中國電影探索藝術、技術、市場道路的純真年代。無聲電影演員動作誇張、表情豐富的表演一度很流行,影壇誕生了第一批擅長「表演」的電影女明星。胡蝶的風格在當時已經顯得與眾不同了。她的表演寫實,動作性不大,注重內心體驗。《紅玫瑰畫報》曾這樣評價少女胡蝶:「胡女士素性沉靜,有閨閣之風,無浮囂之習。」

從現存胡蝶影片來看,觀眾幾乎看不到胡蝶「表演的慾望」,她似乎壓抑住了表演,更多地表現出人性的、一般表演技巧無法達到的境界。這是胡蝶在早期電影中對於電影表演藝術規律的早慧和自覺。一位以前很少看電影,自稱「守舊禮教的女子」的觀眾自從看了胡蝶主演的《桃花湖》後,就迷上了胡蝶,她認為胡蝶在電影中「越是做到華麗的地方,越是不脫莊嚴的氣派」。1940年,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在看過胡蝶主演的《絕代佳人》之後,這樣公開評價她:「胡蝶的表情自然是有她一派的;她以沉著自然見長,足見修養程度之深」。

三十年代的華彩樂章

上世紀20年代,上海普通工人拿著20元月薪,便可衣食無憂。胡蝶在明星影片公司除了片酬,還可以領到2000元的月薪,是上海平均工資的100倍,足見明星公司對她才華的器重,而胡蝶則以接連的賣座影片回饋公司。

1949年,胡蝶在電影《錦繡天堂》中飾演薛湘靈的定妝照。電影改編自京劇《鎖靈囊》,是中國最早的彩色電影之一

1928年,胡蝶出演的《火燒紅蓮寺》第二集票房大賣,此後不到四年間,她連續主演該片的續集直到第十八集。一時間,影壇掀起了武俠神怪片火光劍影的風潮。觀眾陶醉於胡蝶在銀幕上飛檐走壁、飄飄欲仙的「輕功」。但胡蝶因影片給社會帶來了不良影響而陷入了苦悶。她此後的作品發生了明顯轉型,在《富人的生活》《桃花湖》《自由之花》《歌女紅牡丹》《啼笑因緣》等電影中,胡蝶飾演了與現實生活更加貼近的人物,受到觀眾好評如潮。

1933年3月5日,胡蝶主演的《狂流》在上海首映,引發轟動,此片以1931年大水災為背景,講述了社會底層與富人階層的鬥爭,真實的洪災場面是民族危亡的隱喻。左翼影評人認為「在國產影片當中,能夠抓取現實的題材,而以正確的描寫,和前進的意識來製作的,這還是一個新的紀錄」,稱讚這部影片是「中國電影新路線的開始」。

胡蝶的幸運,不僅僅是能夠比同行業女演員有更長的職業生涯,而且,在華語電影歷史上幾次重大的變革浪潮里,她都站在最前線。1931年,明星電影公司率先與法國百代公司合作,推出第一部蠟盤發音的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胡蝶完美的普通話使她從默片時代的同行里跳脫出來,大放異彩。此後,在《啼笑因緣》《姊妹花》中也收錄了胡蝶所唱的歌和所說的方言,成為早期有聲電影中有深遠影響的兩部作品。上海電影業與胡蝶的演藝事業在1930年代中期達到頂峰。1935年春季,胡蝶攜《姊妹花》等數部由她主演的電影,出國參加蘇聯國際影展,接著遊歷了德國、法國、瑞士、義大利等國家,所到之處皆受到各國盛大的歡迎和不惜溢美之詞的讚譽。這次遊歷是胡蝶生命中的一段華彩樂章。當她回國之時,前來迎接的中國影迷像迎接英雄凱旋一樣擠滿碼頭。在早期中國電影明星中,很難找到第二個人可以比胡蝶有更豐富的遊歷經驗和開闊的眼界。

1935 年胡蝶應柏林記者之邀請,在當地街道上留影。潘氏家族

1935年,胡蝶泛舟柏林郊外,同游者為中國駐德公使劉崇傑之子。潘氏家族

電影皇后:「不能永遠是主角」

展覽中,還有一些關於胡蝶感情生活的珍貴鏡頭。

胡蝶與丈夫潘有聲,圖片由展覽方提供

1935年,胡蝶的婚禮是當時重大的文化事件。除了親友們的祝福,進步的電影人士希望胡蝶將來能突破家庭的束縛,繼續做一個「對國家有貢獻」的職業女性。田漢寫過一首賀詩《別關在廚房裡》贈給胡蝶,希望她不要丟掉電影事業:「昨夜飛來紅帖子,一時舉國歡無比,煮酒都開玳瑁筵,羅絲看秀鴛鴦字。所惜今日事急矣,嚴霜將已大風起,也應三日下廚房,莫把生涯關在廚房裡!」

但是,胡蝶不受這些目光的控制。事業上如日中天的她,婚後的選擇卻是逐漸回歸家庭,她的後半生集中精力相夫教子,輔助丈夫的事業。對於外界對自己年齡和容貌的挖苦,胡蝶也釋然地回應說:「在現實生活是這樣,在舞台也是這樣,不能永遠是主角。」胡蝶不同於傳統女性,更不同於當時所謂摩登的進步女性或現代女性。在強大的男權社會裡,紅粉戰戰兢兢,佳人庸碌一生,胡蝶選擇家庭不是源自婚姻交易,而是對於所謂「進步」的另一種物化的第二次反抗,來自她對自己作為一個女人的堅守。

1927年電影《大俠白毛腿》劇照。天一青年公司出品,胡蝶飾演柳珠,裘芑香導演。潘氏家族

在中國電影史研究者李鎮看來,胡蝶在不同時代關鍵期的人生選擇,恰恰證明了她為何配得上「電影皇后」之名。「看到胡蝶的照片,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看不到她的矯飾;她的面龐和姿態中有一種安於平凡的、篤定的、富有熱度的氣場,她有超越於虛名的高貴。她在不同時期的作品如《脂粉市場》《某夫人》《後門》等等,都從不同角度強調了女性作為一個自然人的天性和權利,她在生活中的選擇亦如此。她甚至一直都在有意識地抗拒『明星』這種身份對於自己作為一個自然人的扭曲,拒絕在商業和權利生態中被過度消費。她也不顧進步人士的提醒,『我行我素』,尋求人生更多元的可能。正是胡蝶的這些覺悟讓她榮辱不驚,使她在天性受到禁錮前成功逃脫。這一點對於生逢亂世的女性太可貴。她很早就覺察到了現代性的異化和制約,靜靜地尋找著更深刻的解放。造就胡蝶成為明星的正是她強大的獨立人格,她是自己人生的贏家,她是一位真正的皇后。一句『蝴蝶要飛走了』是她臨終參透生命要義,平靜面對世界的有力註解。」

(本文參考三川出版社《影后胡蝶》相關研究資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在文物「夾縫」中生活的義大利人是如何保護古迹的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