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中:我是畫幸福的畫家,其實我喜歡悲劇
吳冠中先生(1919-2010)年的當代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畫家之一。
1992年,大英博物館打破不為健在畫家辦展的慣例為他舉辦了個人畫展;2016年,在去世六年後,他的巨幅油畫《周庄》,以1.97億元人民幣成交,刷新中國當代油畫拍賣價格記錄。
不過,終其一生,吳冠中的聲名不僅在於他冠絕一時的藝術成就,還在於他同樣冠絕一時高標獨佔的性情。為種種溢美之詞和無端非議包圍的吳冠中,已成為中國現代美術史上貫穿始終的線索。
01、「他說我是畫幸福的畫家,其實我喜歡悲劇」
吳冠中說從一開始就喜歡梵高,一見就喜歡,在法國的時候,也是喜歡「強烈的東西」。一回來以後,都走不通,沒有辦法。
他說得很直接,「要生存,還要我的藝術能夠發展,因此我就找秀麗的辦法。用水彩畫,抒情的,因為這樣的東西輕鬆愉快,大家能接受,非常受歡迎,那麼這樣就推著我向這邊走,就是說怎麼樣能與人民結合,他也能夠喜歡,但我也不說假話。」
02、「代溝不是以時代來劃分,而是以思想劃分的」
吳冠中在法國學畫時,老師如果說這幅畫「漂亮」,那就是貶義詞。
吳冠中說:「如果虛谷在的話,我要請他喝茶聊天。如果是張大千來,對不起,不見——我覺得話不投機,有代溝。」
學生讓他講講原因。
他說:「漂亮和美不同,漂亮講得是那個質感——細膩,美往往是造型藝術裡面的獨特性、構成美,這兩個不一樣。我覺得張大千的作品就是漂亮,像《飛蕭樓》,潘天壽的作品是美,感人。」
他舉文藝復興為例,「我們說達芬奇,他作為坐標,作為定位,一直在變,變變變,變到了印象派,變到了梵高,變到了馬蒂斯,變到了畢加索。差距多大?到中間為什麼能夠到這一步,就是一步一步反的。兒子反老子,孫子反父親,不斷地反,有時是反反得正,所以逐步反下來之後,它實際上是在一步一步進步。」
他說,他寫文章的目的「就是想解放我們,不在古人的筆墨那種固定的程式的標準裡面。」
03、「探索性是科學」
吳冠中一邊說反傳統,一邊反而建議要重畫古人的畫,很多人覺得沒意義,再畫也超不過,吃力不討好。
他讓學生臨摹古人畫時,也可以用鉛筆,用鋼筆,用油畫筆,不要拘束,就用自己的認識來畫前人的東西。
「藝術是把你感情深處的秘密,沒辦法的,拿出來傳達」 吳冠中說他從來不主張藝術分什麼派,什麼主義,他也不相信藝術可以通過流派學出來,這些東西他覺得「同藝術的本質沒什麼關係。」
那麼,什麼是藝術的本質?
他說「我們看西方好像同中國很不一樣,但是發現有一點,兩家的自家的根源,兩家的自家的精神,完全一致,這個精神是什麼?兩個字『情真』,感情要真」。
所以他給藝術就一個定義「把你感情深處的秘密,沒辦法的,拿出來,用藝術來給你傳達出來」。
圖文 | 源於群學書院
編輯 | 漁公子


TAG:漁歌晚唱藝術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