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神秘巨星:比逃離現實更難的是逃離自我

神秘巨星:比逃離現實更難的是逃離自我

電影《神秘巨星》講述了歌唱天才尹希婭勇敢追逐唱歌之夢和母親一起奮起反抗父權暴力的故事,這個故事從一開始,我們都知道必將會是走上圓滿的結局,但是我們仍然被劇情和人物所打動著。同阿米爾以往的電影一樣,他的電影永遠聚焦著印度的各種問題,這次焦點放在了女性地位問題上。

在這部電影里,我們看到了三個時代不同的女性所呈現出了不同的特點,第一個是因循守舊的姑奶奶,她的台詞極少,但是在片中也給我們留下來深刻的印象;第二個就是有著陽光般燦爛笑容勇敢守衛女兒的媽媽娜吉瑪,第三個就是我們追夢的女主尹希婭。

姑奶奶代表著印度女性不反抗漠然接受的一代;娜吉瑪代表女性意識的初步覺醒和探索中的一代;尹希婭代表著自主獨立和個性的新一代印度女性,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並堅持自己的想法。

1.

姑奶奶,片中我們不知其姓名,她是早期印度女性符號化的象徵,生育工具的標誌。她代表著逆來順受,因循守舊的老一代印度婦女。她們從開始生下來就註定是嫁人的命運,她們沒有自己選擇的權利,一切為著家庭的男人做出犧牲。先是父親,再是弟弟,再是丈夫,再是自己的兒子,一生之中,不能有「我」這個意識。

姑奶奶甚至會對尹希婭說,「我能怎麼辦呢?我還怪我母親為什麼要把我生下來呢。你看我這輩子都過成了什麼樣了。」她們沒有生存的權利,生而為人註定是種痛苦,於是寧可選擇一開始就是死亡。她們不懂得反抗不懂得改變,只能接受自己的命運。姑奶奶同情被毆打的娜吉瑪,但是她無法做出任何制止,她又怎麼知道如何制止呢?

2.

娜吉瑪,她代表著印度女性意識的初步覺醒,母愛喚起了她自主保護女兒的強烈願望。「孩子你的笑容就是我的禮物,請不要剝奪我的幸福,我什麼都不能為你做,以前也是,將來也是。」

和上一代默然忍受的姑奶奶不同,娜吉瑪奮起反抗保護起了自己的孩子,至少在她看來,生下尹希婭,她給了女兒一次看見世界的機會。然而現實總是無可奈何,她無法養活自己和尹希婭,還是選擇了回來生下了兒子古杜,

我們可以從娜吉瑪的一系列的行為中發現,她們這一代不再是忍受家庭暴力而戰戰兢兢不止:從她偷錢去帶著女兒和兒子出去遊玩,從她偷偷變賣自己的項鏈給女兒買筆記本電腦,從她幫助女兒蒙面唱歌等行為開始,我們隱約看到在這樣的壓力下,她總是帶著一份韌性和不屈,就像是拚命在石縫裡掙扎也要開出花的種子一樣。

為母則剛,對待女兒時,她總是微笑和鼓舞著尹希婭去唱歌去表達自我去展現自我,她把尹希婭和古杜同等看待,她自己尊重女兒身為女性個體存在的意義。

3.

尹希婭唱歌之夢,更被看成一場追夢最終實現的故事。其實其背後更多的是女性自我意識的充分覺醒。尹希婭說:「下一步該怎麼辦?人不是應該先確定好目標,再想怎麼去解決問題的嗎?」「這不是我的人生!我不要去沙烏地阿拉伯去嫁給一個我不認識的人!我的人生當然是我自己決定!」

她能夠產生這樣的想法,其實和母親娜吉瑪的寬容和引導分不開的,母親發自內心的去認可自己的女兒,肯定她的努力,鼓勵她去唱歌表現自己,都促使尹希婭比她母親更加勇敢和果決做出自己的決定和堅持自己的想法。

如果說尹希婭的成功一半來自於天賦,那麼另一半便來自於母親的犧牲和付出。從這裡可以看出這一代女性尹希婭已經非常具有自己的個性和想法,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知道自己面對著什麼樣的困難,她更加積極主動地去追求自己的夢想,也更加迫切地想要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然而,我們細想一下電影情節里很多地方都存在著不合理,比如尹希婭逃課一整天學校居然沒有發現這件事情;尹希婭錄音完後來後門的鎖居然被打開了,學校也沒有老師和校長去管這件事情;音樂導演夏克提.庫馬爾居然絲毫不驚訝小姑娘一個人坐飛機來找他……(從後來母親的反應中可以看出,這件事情讓娜吉瑪非常震驚和擔心生怕女兒出事)

所以電影里的表演更像是一場夢,華麗的夢終歸有醒的時候。

4.

電影里幸運的是,女性自我和獨立意識有了一個循序漸進的變化和進步,然後殘酷的事實卻是,千千萬萬的印度女性她們沒有那樣的資本或是魄力逃離現有壓榨的生活,或者說即使給了她們逃離的機會和資本,她們也會因為習慣和內心的恐懼,遲早重新回到原有變本加厲的生活中去。這無疑是最殘忍的。

就像愛麗絲.門羅的《逃離》的第一同名篇章。作為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她擅長對女性角色心理的塑造和描寫,在開篇的一篇小說里,她講了一個失敗的逃離故事,更重要的是一個女性自我意識埋葬的故事,從這篇小說中,你總會驚恐地從她描述里瞥見自己的影子。

女主人公卡拉早年逃離自己父母和自己的丈夫私奔到破舊的農場里教人馬術。日漸拮据的生活讓卡拉感到壓抑和痛苦,丈夫對她實行家暴的同時,她卻忍耐著並試圖討好自己的丈夫。當賈米森太太幫助她出逃離開丈夫坐上大巴投奔別人的時候,卡拉卻因為驚慌失措和不知未來的恐懼,悻然回家。

故事有兩個具有象徵的代表,第一個是卡拉心愛的小羊弗洛拉。第二個是賈米森太太。小羊弗洛拉是過去的卡拉,賈米森太太是未來的卡拉。

卡拉做了關於小羊出逃的夢,暗示著自己將會展開一場脫逃,在弗洛拉趁著夜色驚嚇到自己的丈夫和賈米森太太時候意味著逃離的失敗,而丈夫隱瞞小羊歸來並「處理」了它,也暗示丈夫對卡拉的隱形暴力操控,當麻木的卡拉不再去詢問失蹤或者死去的小羊的時候,就意味著她徹底淪失了自我。

賈米森太太特別喜歡卡拉,她從卡拉身上看到生命和活力,當她知道卡拉需要幫助時候,甚至不惜一切地聯繫自己的朋友去接應卡拉,而自己在家中也忐忑不安希望能夠得到卡拉成功脫逃後的消息。然而得到的卻是卡拉丈夫的敲門聲和恐嚇。

其實賈米森太太不僅僅是幫助卡拉逃離,也是在幫助過去不能夠完成逃離的自己逃離,她將希望寄托在卡拉身上,覺得像過去自己一樣美好的卡拉應該完成自我和逃離,但是結局就是和她一樣她們還是失敗了。

同電影一樣,逃離現有環境和家庭,從形式上看上去只需要完成這一步就好,其實最困難的還是女性自我心靈難以跨越的第一步。小說中,卡拉恐懼未知的生活,賈米森太太寄託希望於卡拉,都是一種自我無法的逃離和無法救贖,不是現實不放過女性自己,是自己不放過自己。

我想對於現實中很多女性而言,是嫁給適宜的愛情還是嫁給父母催促下的婚姻,是忠於讀完自己的博士生還是聽從父母早早嫁人,是自己努力地過上想要的生活還是選擇依靠他人……

每一個問題都是一個拷問和折磨,不管做出怎麼樣的選擇,我們至少記得,我們得給自己創造更有利的選擇,才能知道怎樣的選擇只需要忠實自己、尊重自己的內心即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里的那些事兒 的精彩文章:

TAG:書里的那些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