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制硯大師柳新祥:匠心制硯40載成大家

制硯大師柳新祥:匠心制硯40載成大家

原標題:匠心制硯40載成大家

制硯大師柳新祥:匠心制硯40載成大家

柳新祥指導弟子制硯。 受訪者供圖

走進肇慶白石村柳新祥端硯藝術館,抬頭是一尊高達1.4米、寬3.6米的宋坑石料鼓形端硯,祥龍遊走鼓身,獅首銜環兩側,仔細端詳,令人心生震撼敬畏。今年60歲的柳新祥就是這尊氣勢磅礴端硯的創作者。

20歲捨棄曲尺和墨斗,柳新祥從木匠轉行硯雕,在講究師傳徒承的硯雕行業內算是個「半路出家」的人物。他制硯40餘載,獲得國家級制硯大師稱號。

「北漂」結下端硯情

柳新祥,生於江蘇泰興,在家鄉學習木、石雕工藝,後「北漂」並與硯雕結下畢生之緣。

當年,北京故宮博物院下屬的中國硯文化研究所招攬人才,柳新祥被選中,主攻故宮御用古硯的修復和仿製,從此走上畢生制硯的道路。

「仿製古硯當中,產自廣東肇慶的端硯無法迴避,『廣作』端硯形象生動,富有變化,那時候我就產生一個想法,要到端硯的發源地去看一看。」有這樣想法的他,在1983年,以高級專業技術人才身份被引進到肇慶市,從事端硯設計製作及古硯鑒定。

柳新祥把粗獷霸氣、嚴謹對稱的宮廷硯雕風格帶進肇慶,凡是他製作的硯台總是大賣,備受日本市場喜愛。上世紀90年代初期「廣作」和「宮作」交流打破門派之見,廣東人崇尚創新包容,很快各種流派的硯雕在白石村裡豐富了起來。

6年未休雕刻扛旗之作

每個藝術家都希望在浸淫已久的領域裡拿出傳世之作,柳新祥也不例外。

2003年,已經45歲的柳新祥覺得機會開始成熟了,開始謀劃扛旗之作。他足足花了3年時間才找到一塊20噸重的宋坑端硯石料。面對著大料,各種雕刻題材在柳新祥腦海中不斷浮現、不斷否定。

2008年,反覆推敲後柳新祥確定以中國傳統的「鼓」形為創作原型,並花了一年時間完善設計。

這尊后來被命名為「鼓形·龍騰盛世硯」的作品,以鼓面為硯池,以鼓身作雕刻。總高139厘米、總寬360厘米,深雕、通雕、鏤空雕、淺雕、淺浮雕、線刻等多種硯雕技藝交錯使用,是世界最大鼓形硯,2013年獲得吉尼斯扛旗世界紀錄。

有一個細節值得關注——原設計沿著鼓身向里深雕5厘米,但是反覆論證後,5厘米不足以呈現層次感,氣勢不夠磅礴。後雕刻改為深達20厘米,是原設計的4倍。

20厘米與5厘米的區別就在於,以祥龍嘴裡的一顆銜珠為例,20厘米的層次下,一名弟子要連續多雕上一個星期時間。

至2013年完工,這尊端硯作品傾注了柳新祥和他14名弟子6年的光陰,「6年時間沒有一天停過工」,雕折刻刀5000餘把,鑽斷電動鑽具120多台,先後投入資金超過2000萬元。

呼籲培養端硯人才

「藝術要回歸生活,藝人更要關心社會。」柳新祥實踐著這句話,除了擔任肇慶學院、廣東金融學院客座教授,還曾擔任肇慶市政協委員,屢屢為端硯人才培養發聲。

「端硯雕刻這門古老的技藝如今也面臨著一些困境,後繼者越來越少,人才培養到了不得不引起重視的時候。」柳新祥告訴記者。在當前肇慶端硯傳承和教育出現向好趨勢的情況下,柳新祥打算聯合一些來自文化屆的代表委員,建議政府為藝術家開設民間博物館大開方便之門,讓更多文化瑰寶進入大家的視線,讓民間博物館擔任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馬喜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在線 的精彩文章:

TAG:國際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