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德國空軍還有裝甲師和野戰師?揭秘德國空軍的地面部

德國空軍還有裝甲師和野戰師?揭秘德國空軍的地面部

責編:Southland


導讀

二戰時期的德國空軍有別於當時各國空軍的最重要特徵就是除了常規的航空兵部隊之外,還擁有數量眾多、規模可觀的地面作戰部隊,其中包括高射炮兵部隊、傘兵部隊、裝甲部隊以及空軍野戰部隊,在戰爭中除擔負防空、空降突襲等任務外,還與陸軍部隊一道進行各種地面作戰行動,其中像傘兵部隊、「赫爾曼·戈林」師等精銳部隊的戰鬥力可以比肩德國陸軍或武裝黨衛軍中的一流王牌。至1944年中期,除高炮部隊外,德國空軍的地面作戰部隊編有8個傘兵師、1個傘兵裝甲師和22個空軍野戰師,擁有兵力40萬人。

高射炮兵部隊

自從20世紀30年代中期以後,除了德國陸海軍建制內的少數防空部隊之外,德軍中的大多數高炮部隊都被納入德國空軍的序列內,高射炮兵成為與航空兵並列的空軍兩大戰鬥兵種之一。德國空軍高炮部隊的主要任務是在戰時為德國城市、重要的工業設施或軍事目標提供防空保護,同時也伴隨陸軍部隊作戰,在前線地帶執行野戰防空任務,而在實戰中還常常參與防空作戰以外的戰鬥,比如反裝甲作戰、炮火壓制等等。

德國空軍高炮部隊的最小編製是高炮連,每連裝備4~8門炮,三個高炮連和一個探照燈連共同編成一個高炮營,德國空軍將高炮連/營作為防空作戰的基本戰術單位。根據裝備火炮口徑的不同,德軍高炮營又分為輕型、重型和混合型三種,德國空軍主要裝備5種口徑的高射炮:20毫米、37毫米、88毫米、105毫米和128毫米,前兩種口徑歸為輕型高射炮,後三種為重型高射炮。輕型高射炮機動靈活,可由車輛牽引跟隨地面部隊行動,提供近距離防空火力,甚至被安裝在半履帶或輪式車輛底盤上,充當移動防空平台。重型高射炮通常部署在預設的防空陣地或永備工事中,比如聳立在柏林、維也納、漢堡等大城市的巨大混凝土防空塔上,在探照燈和雷達的配合下執行要地防空任務。

守衛橋樑的德軍37毫米高射炮陣地,輕型高炮多用於野戰防空

德國空軍高炮部隊最強有力的武器莫過於著名的Flak 36/37型88毫米高射炮,這種二戰時期性能最佳的防空火炮號稱「萬能武器」,至戰爭中期大約15000門88毫米高射炮構成了德國防空力量的中堅。除了對空作戰外,這種彈道低伸、精度極佳、威力十足的火炮還被視為最具威懾力的坦克殺手,能夠在遠距離擊毀當時最重型的裝甲車輛,任何一支88毫米炮部隊都被前線指揮官當作重要的反裝甲力量使用。此外,數量巨大的輕型高射炮也被廣泛運用於多種類型的戰鬥,這些高射速的輕型火炮在對付敵軍步兵密集進攻時的效能不亞於反擊敵機的低空空襲,而105毫米以上的大口徑高射炮同樣是令人生畏的武器,由於過於笨重,大多部署在後方地帶執行固定防空任務。

德國空軍在高炮營以上還編成了高炮團、高炮旅、高炮師乃至高炮軍等大型編製單位,團以上的高炮部隊的編製結構並不固定,多有變化,一個高炮師通常下轄五個高炮團、一個探照燈團、三個摩托化運輸營、一個通信營及其他後勤支援部隊,第1高炮師組建於1938年7月。在1939年德國空軍高炮部隊裝備有6700門輕型高射炮和2628門重型高射炮,在戰爭期間其規模不斷擴充,特別是在英美盟軍實施猛烈的戰略轟炸後,高炮部隊膨脹到驚人的程度,在1944年初德國本土部署了超過20000門高射炮,其中三分之一是重型火炮,而在各佔領區另有約10000門高射炮,至同年年底,德軍高炮部隊每月消耗的炮彈數量高達300萬發,而在1942年時這一數字為50萬發。至戰爭結束,德國空軍陸續組建了31個高炮師和6個高炮軍。在戰爭後期,負責本土防禦的高射炮很多是由希特勒青年團的志願者、不適合前線服役的老年人和女性輔助人員操縱的,這類輔助人員也同樣充斥在探照燈、雷達、通信等支援單位中,據估計參與本土防空作戰的人員超過100萬之眾!

88毫米高射炮是德軍高炮部隊最重要的武器

德國空軍高炮部隊的作戰效能曾經被一度低估了,甚至有人認為高炮部隊浪費了巨大的資源,然而任何在戰略轟炸的高潮階段飛臨德國本土的盟軍飛行員都不會贊同這一說法,實際上由數量眾多的輕重高炮構成的多層綿密火網被視為與德軍戰鬥機同樣致命的威脅,尤其在1944年後,德軍防空戰鬥機部隊由於燃料匱乏、人員損耗而陷入困境後,高炮部隊成為整個防空體系的支柱力量,在1944年中擊落了超過3500架盟軍飛機,而同期戰鬥機部隊的戰果僅為約1000架,在地面戰鬥中被高炮摧毀的人員裝備就更加難以計數了。

傘兵部隊

傘兵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新興的兵種,使用降落傘或滑翔機降落到敵軍戰線後方展開突襲作戰。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戈林就注意到義大利和蘇聯對於空降作戰的嘗試,並決心建立德國自己的傘兵部隊。1933年,戈林在其控制的普魯士警察部隊中建立了一支隸屬於他本人的「韋克」特別警察營(Polizeiabteilung z.b.V.Wecke)。在1935年4月,這支部隊獲得了「戈林將軍」團(Regiment General G? ring)的番號,並轉入新成立的德國空軍序列,根據戈林的命令來自該團的部分志願者接受傘降訓練,逐漸形成了未來德國傘兵部隊的胚胎。1936年1月,約600名掌握傘降技術的官兵組成了「戈林將軍」團第1獵兵營,被視為德國傘兵部隊正式誕生的標誌,同年位於斯滕達爾(Stendal)的傘兵訓練學校也開業授課,為這支新型部隊培養更多的骨幹。

在運輸機艙口做跳傘準備的傘兵上士,注意其迷彩作戰服

在德軍中傘兵的正式名稱為「傘降獵兵」(Fallschirmj? ger),而「獵兵」是普魯士軍隊中傳統的精銳輕步兵。所有志願加入傘兵部隊的官兵都要經過嚴格的訓練考核,只有完成六次跳傘才能獲得象徵身份與榮譽的傘兵徽章。由於兵員精悍、訓練有素,德國傘兵部隊從成立之初就帶有精英部隊的特徵,並且配備了有別於其他部隊的獨特作戰服裝和裝備,使得整個部隊都具有強烈的凝聚力和榮譽感。在二戰之前的數年間,德國空軍陸續組建了數個傘兵營和傘兵團,並在1938年開始建立師級傘兵單位,即第7航空師,富於才幹的庫爾特·施圖登特將軍(Kurt Student)被任命為師長,他在此後直至1945年始終擔任傘兵部隊的最高指揮官。第7航空師下轄三個傘兵團、一個炮兵團及支援部隊,但在戰爭爆發時僅編有第1、2傘兵團,直至1941年才達到滿編狀態。

德國空軍傘兵部隊的首秀是在1940年4月進攻丹麥、挪威的行動中,傘兵部隊作為先鋒尖兵實施空降突襲,奪取關鍵的橋樑、機場,為大部隊後續登陸開闢了道路,而在一個月後的西歐戰役中,傘兵部隊更是大放異彩,作為德軍戰役牽制行動的一部分,第7航空師對荷蘭、比利時境內的重要目標展開大規模空降作戰,為德軍部隊的迅速推進創造了條件,尤其是一支傘兵突擊隊對艾本·埃馬爾要塞的空降奇襲創造了戰爭史上的經典範例,震驚世界,傘兵部隊在西歐戰場上打出了威名。在1941年初的巴爾幹戰役中,傘兵部隊再度出擊,飛兵奪取科林斯地峽,隨後第7航空師全員出動,發起「水星」行動,空降克里特島而陷入苦戰,雖然最終取勝,但損失慘重,以至於希特勒從此禁止實施大規模空降作戰,克里特島戰役也因此成為「德國傘兵的掘墓之戰」。

在戰爭中後期,德軍傘兵逐漸失去了空降部隊的特質,主要作為精銳步兵投入地面戰鬥。以第7航空師殘留的骨幹為基礎,德國空軍大力擴充傘兵部隊,不斷編組新的作戰部隊,該師於1943年改編為第1傘兵師,進而衍生出更多的師級單位,至戰爭末期德國空軍序列中共組建了12個傘兵師,甚至還編成了兩個傘兵軍和一個傘兵集團軍!由於急劇擴張,後期傘兵部隊的整體素質降低,戰鬥力下滑,但威名猶存,令任何對手都無法等閑視之。在1941年之後,德國傘兵廣泛參與了各條戰線的激戰,從東線到北非,從西西里到義大利本土,從諾曼底、阿納姆到阿登,直至最後保衛柏林的戰鬥,都流下了傘兵官兵的鮮血。傘兵部隊通常被編成戰鬥群,作為消防隊投入到戰場的關鍵要點上頑強固守,迅猛反擊,穩定戰局,屢挫強敵。在1944年1月至5月間發生在義大利戰場上的卡西諾山戰役是德軍傘兵優秀戰鬥素質的最佳體現,第1傘兵師面對佔有絕對數量優勢和強大陸空火力支援的盟軍部隊展開頑強的防禦戰鬥,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和豐富的作戰經驗堅守數月,給對手造成嚴重傷亡,阻滯了盟軍的推進步伐,並因此被盟軍官兵稱為「綠色惡魔」(Green Devils)。

在二戰期間,德國空軍傘兵部隊身經百戰、戰果突出,被認為是德國武裝力量中最驍勇善戰的部隊之一,從1940年至1945年有134名傘兵官兵獲得了騎士十字勳章,其中15人獲橡葉飾,5人獲雙劍飾,1人獲鑽石飾,但榮耀背後是巨大的犧牲,傘兵部隊中有超過63000人在戰鬥中陣亡或失蹤。


裝甲部隊

在二戰德軍裝甲部隊的陣營中有一支來自空軍的精銳師,即以帝國元帥姓氏命名的「赫爾曼·戈林」傘兵裝甲師(Fallschirm-PanzerDivision Hermann G? ring),該師兵員素質上乘、裝備精良、鬥志高昂,被公認為德軍中能征慣戰的王牌部隊,在戰爭後期還擴編為軍級規模。

屬於「赫爾曼·戈林」師的IV號坦克,攝於1944年初的義大利

「赫爾曼·戈林」師與傘兵部隊系出同源,都是由戈林在1933年建立的「韋克」特別警察營發展而來,該部在1935年更名為「戈林將軍」團後調入德國空軍,其中一部被抽調建立傘兵部隊,團主力則成為戈林的警衛部隊,他對於這支私人衛隊深感自豪,十分重視,為其提供最優良的裝備和最現代化的營房設施,特許該團官兵的制服採用白色鑲邊,這是只有將官才配用的兵種色,戈林還利用自己的地位為「戈林將軍」團取得了從全德國範圍內徵募人員的特權,只有最優秀的申請者才能進入該團服役,從而獲得了與陸軍「大德意志」團同等優良的兵員。戈林還極力為「他的團」爭取表現機會,在1938年至1939年間德國四處兼并的鮮花戰爭」中,「戈林將軍」團是最先跨越國境的德軍部隊之一。在戰爭爆發時,「戈林將軍」團編有四個高炮營、一個警衛營和一個補充營。

在戰爭初期,「戈林將軍」團僅有少數部隊參加了在波蘭、丹麥和挪威的作戰,表現良好,主力部隊留在國內執行警衛和防空任務。在1940年月的西線戰役中,該團主力秘密開赴比利時、荷蘭前線參戰,隨後分為數個戰鬥群,跟隨陸軍裝甲部隊長驅直入法國,在某次與法軍坦克的遭遇戰中,「戈林將軍」團的官兵們使用88毫米炮在近距離擊退了進攻者,為自己贏得了鎮定無畏的聲譽。在法國投降後,該團在海峽沿岸短暫執行佔領任務後返回德國,並在1941年初改編為「赫爾曼·戈林」摩托化步兵團,隨後調往東方,在巴爾幹戰役期間進駐羅馬尼亞,保衛重要的普羅耶什蒂油田。在「巴巴羅薩」行動開始後,「戈林」團被編入第11裝甲師,前往蘇聯南部作戰,在基輔、布良斯克附近的戰鬥中再度展示了88毫米炮出色的反坦克能力,該團大部於1941年底撤回德國。

三名「戈林將軍」團的旗手護衛著軍旗,該團屬於戈林親自組建的親信部隊,後來發展成為一支精銳的傘兵裝甲師

1942年7月,「戈林」團奉命擴編為旅,戈林並不滿足,於10月間下令將這支部隊進一步升級為完整的裝甲師,完全按照陸軍裝甲師的標準建制組建,下轄一個裝甲團、兩個裝甲擲彈兵團、一個裝甲炮兵團、一個高炮團以及全套支援部隊,命名為「赫爾曼·戈林」裝甲師,首任師長為保羅·康拉特少將(Paul Conrath)。為了使這支部隊迅速形成戰鬥力,戈林特意將一些經驗豐富的陸軍裝甲部隊軍官調入空軍,還從精銳的傘兵單位中抽調兵力充實建制。由於北非戰局惡化,正在組建的「戈林」師集結兵力組成約1萬人的施密德戰鬥群馳援突尼西亞,在北非戰役後期進行了極為出色的戰鬥,於1943年5月隨非洲軍投降。「戈林」師余部在西西里島重建,並擔負守島重任。

1943年7月,盟軍登陸西西里島,「赫爾曼·戈林」師是島上最具戰鬥力的德軍部隊,與優勢敵軍進行了勇敢的戰鬥,並在戰局惡化後作為後衛部隊掩護大部隊經墨西拿海峽撤退,成功達成目標,與之交手的美軍部隊均認為該部是曾經遭遇的最強勁的對手。在盟軍登陸義大利本土後,「戈林」師從灘頭開始節節抵抗,阻滯敵軍,逐步撤至古斯塔夫防線,參加了著名的卡西諾山戰役,在盟軍轟炸之前將山上修道院的珍貴文物及時轉移,這一義舉後來受到讚譽。「戈林」師還參加了安奇奧地區的抗登陸作戰,在義大利戰場上戰鬥至1944年7月,進一步提升了自己善戰的名聲,隨後調往東線救急,與陸軍、黨衛軍部隊通力協作,在華沙北部挫敗了蘇軍的攻勢,證明了一流部隊的實力。由於戰績卓著,「赫爾曼·戈林」師再度獲得擴編,於1944年10月升格為「赫爾曼·戈林」傘兵裝甲軍,下轄第1「赫爾曼·戈林」傘兵裝甲師和第2「赫爾曼·戈林」傘兵裝甲擲彈兵師,上述部隊在1944年底至1945年初在柯尼斯堡、德累斯頓等地進行了艱苦的防禦戰,最終全軍覆沒。實戰證明,「赫爾曼·戈林」裝甲師是德國空軍最具戰鬥力的精銳地面部隊,在戰爭期間該師有34人獲得騎士十字勳章,其中2人獲得了橡葉飾。


空軍野戰師

與負有盛譽的傘兵部隊和「赫爾曼·戈林」師相比,1942年後組建的空軍野戰師(Luftwaffe Field Division)的聲名並不光彩,這些由空軍富餘人員編組的部隊被認為是德軍中戰鬥力最低劣的部分,他們存在的意義僅僅是一再證明缺乏訓練的部隊在投入東線戰場的殘酷漩渦後會產生怎樣令人沮喪的結果。

空軍野戰師的建立源於戈林本人的私心,1942年初在東線戰場損兵折將的陸軍建議從海空軍中徵調富餘人員補充戰損,控制欲極強的戈林不甘心將空軍人員納入陸軍的轄制,於是以「空軍對於國家社會主義的信仰比陸軍更為堅定」為由,說服希特勒同意由空軍自行組建地面戰鬥部隊。最初德國空軍組建了數個團級部隊,並參加了1942年初東線的防禦作戰,在個別戰鬥中有不錯的表現,這促使戈林將各團編組為空軍野戰師,計劃組建10個師,最後達到了22個師的規模,擁有20~25萬人的兵力,在這些野戰師基礎上又進一步編成了四個空軍野戰軍。

?一名來自空軍野戰部隊的一等兵,攝於1942 年3、4月間的東線戰場

最初,空軍野戰師的建制內編有兩個獵兵團(每團三營)、一個炮兵營及其他支援部隊,兵力僅有8000~10000人,相比陸軍師規模要小,不配備坦克,頂多編入一個突擊炮連,而且缺乏裝備,大多配發性能較差的繳獲武器,更為致命的是空軍野戰師的兵員多來自空軍後方單位,很多志願者之前都是廚師、文員或行政人員,他們嚴重缺少步兵訓練和實戰經驗,難以應對高強度的一線戰鬥,對此戈林本人倒是很有自知之明,命令將空軍野戰師部署在相對平靜的前線地帶擔負防禦任務。在抵達戰場後,空軍野戰師在戰術上接受陸軍指揮,但行政管理和後勤供給仍由空軍負責,這一點與黨衛軍部隊相似。

不幸的是,戈林關於空軍野戰師僅用於防禦戰鬥的命令被忽視了,很多師抵達前線後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就被投入對蘇軍的反擊中,其戰鬥素質的低下暴露無遺,導致慘重傷亡,一些部隊僅僅作戰數月就損失殆盡。空軍野戰師的糟糕表現動搖了德軍高層對於空軍獨立組建野戰部隊的信心,在1943年11月決定將空軍野戰師的領導權移交陸軍,並按照標準步兵師的建制進行改編,每師下轄三個團(每團兩營)和一個炮兵團,並充實其他支援部隊,關鍵的指揮崗位由有經驗的陸軍軍官充任,儘管如此空軍野戰師的戰鬥力依然提升有限,而且很多空軍人員對於轉隸陸軍頗為抵觸,部隊士氣大受影響。總而言之,直至戰爭結束,大多數空軍野戰師都不能作為有效的戰鬥部隊承擔職責,其結局都十分悲慘。在組建的22個空軍野戰師中有21個師參與了一線戰鬥,至1945年5月僅剩三個師以重創狀態迎來投降,其餘18個師的番號已經因為遭到殲滅而從德軍作戰序列中永遠消失了。

戰爭事典007(隨機贈送京東定製筆記本)

¥28.7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空有裝備,沒有戰術的典型:奠邊府戰役中的法國空軍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