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壽寧古村落:一水中流犀溪村

壽寧古村落:一水中流犀溪村

犀溪村全景(2008年攝)

一水中流犀溪村

繆 福 森 文 / 圖

犀溪村是閩浙邊界的一座極具規模、古老而美麗的鄉村。一條如弓似弩玉帶般的溪流穿村而過,「一水中流,人居兩岸」這句話形象地描述了村子的總體格局。犀溪村兩岸民居密集,東南面民居建在東皋山麓,西北面民居坐落於錦屏山下。犀溪河中段有一座三墩四孔聯拱石拱橋,過去叫「八德橋」,它既是溝通兩岸居民的紐帶,又是東皋山下兩大片民居的分界點——向北叫上東皋,南面叫下東皋。河對岸那一大片民居叫錦山。

犀溪村中的聯拱石拱橋——八德橋夜景

犀溪村最早入遷的是西浦村繆氏始遷祖繆祿。唐廣明元年(880),繆祿自會稽(今浙江紹興)多地輾轉,後來肇基於犀溪村霍洋,也叫可洋或考洋(今犀溪漂流景區遊客中心西面附近)。如今,犀溪村上東皋街道邊尚有西浦繆氏」狀元池」古迹遺存。因過去犀溪河下游約三四華里的石壩峽河岸石崖上有一串犀牛足印,傳說那是神牛經過所留,又傳犀牛有鎮水口之說。由於繆錄祖籍會稽,為表不忘本源之意,遂將犀溪可洋棲息地取名叫「犀稽」。在當地,「稽」與「犀」諧音,後來就叫做「犀溪」。因犀溪村河流源自北部大安鄉,且民居大多臨河傍水而建,所以,犀溪村在南宋景炎末年(1277)以後易名叫「北浦」(浦,水邊)。不過,犀溪這一村名卻一直沿用至今。

繆祿在犀溪可洋生息繁衍約五六世光景,後來,其後裔又逐漸移居犀溪河下游與之毗連的西浦村。在西浦繆祿後裔陸續遷徙的這段時期里,犀溪葉氏始祖葉開祚在南宋祥興元年(1278)從浙江泰順縣垟溪的黃蓮山入贅去村一華里的潘家坳。葉氏繁衍至第六世,即葉氏始遷祖葉開祚來孫葉謙這代,大為發族。如今,犀溪村葉氏已繁衍至29世。現在,犀溪主村有800多戶,3600多人口。

過去,犀溪村三片民居鱗次櫛比,建築考究,氣勢恢弘。

瑞雪將犀溪下東皋古民居群裝點得猶如瓊樓玉宇(2002年攝)

犀溪村下東皋古民居群(2012年攝)

犀溪村下東皋古民居門樓(2002年攝)

犀溪村下東皋古民居雕飾精美的門窗格扇

犀溪村下東皋古民居屋脊檐下造型獨特的懸魚

犀溪村長弄底古民居院落中的古井

犀溪村上東皋古民居石砌門樓(2013年攝)

犀溪村上東皋古民居群(2013年攝)

犀溪村錦山片古民居雪後美景(2015年攝)

雖然隨著時代變遷,現代文明的腳步不斷闖入,古老民居所剩無幾。不過,村裡的葉氏宗祠、桂香閣和村南邊的福壽廊橋這三大文物建築保存尚好,古韻盎然。

鄉村聚落,絕大多數建有祠堂,在血緣村落里,祠堂是村落中規格最高的公共建築。其中分為宗祠,支詞和家祠。宗祠是血緣關係的紐帶,處於最核心的地位。祠堂既是陳列祖宗牌位、祭祀謁祖的場所,又是族人議事的會堂,也是炫耀族中傑出人物的紀念堂。在過去,還是族人娛樂活動的中心,甚至是族民婚喪嫁娶儀式的舉行地。

省保文物單位——犀溪葉氏宗祠門樓

坐落在東皋山下犀溪葉氏宗祠,修建於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是一座府堂式木結構建築,於2013年1月獲批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其規模宏大,氣勢恢弘,建築考究,保存完好,在壽寧域內也不多見。

犀溪葉氏宗祠古戲台

這座禮制建築結構嚴謹,由門樓、戲台、先慎堂(中軍府)、享堂和報本祠組成一個有機整體。門樓是一座古色古香重檐歇山頂式的建築。正中檐下懸一巨扁,上刻「葉氏宗祠」四個鎏金大字。匾額下方兩側書著一副對聯:「鳳閣三千字,鰲陽第一家。」這是清康熙翰林院伺讀學士孟亮揆書贈。門樓兩側牆體呈「八」字形,側牆檐下各繪有6幅人物或動物彩繪。彩繪下面兩邊的白牆上分別書就的「弘揚祖德」和「繼往開來」八個大字最是吸引人們眼球。

跨入祠堂大門,首先看到緊挨門樓的是檐角飛揚、造型古樸的戲台。前幾年,其右側還增設一個供演古裝戲時樂隊伴奏用的副台。這座古戲台中央八角藻井上的彩繪十分精美,頗具文物價值。

犀溪葉氏宗祠古戲台藻井壁畫

戲台前的天井連接著前堂,這裡叫先慎堂(中軍府),舉目四顧,一堂牌匾,滿壁生輝。葉氏先祖自肇基北浦以來,各個歷史時期人才輩出。其中懸掛於太師壁、紅底鎏金的是壽寧建縣以來首位忠烈進士葉有挺的匾額,它彰顯著葉氏族人的榮耀。這前堂的柱礎形制十分獨特——鐫著「虎爪」浮雕圖案。據村中長者講述得知,這裡因過去是「中軍府」,所以柱礎形制與其他建築有別。

穿過前堂,走過天井邊的兩廡,登上五級石階,就來到中堂。這裡過去是寢堂,供奉葉氏祖先靈牌。1999年,葉氏族人對宗祠進行大規模修繕,並在中堂之後再建報本祠,於是,就將原來在中堂供奉的祖先牌位移至這裡。這樣,祠堂的最後一進建築就成為寢堂了。

犀溪葉氏宗祠內景

葉氏宗祠依山傍水,如果細心的遊客,還會在祠堂門樓前的河心發現一塊岩石,像似印璽,如今尚存。

犀溪村下東皋公路邊矗立著一座造型獨特、古樸別緻、「身份」特殊的古老建築,這就是桂香閣。

壽寧一中前身——犀溪桂香閣(2003年攝)

「桂香閣」又叫「文昌閣」,由犀溪葉氏族人維智、會海和雲耀等十四人為首事於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修建的合族讀書場所,至今已有220多年歷史了。它是一座瓦木結構、三層「塔式」重檐結構建築,佔地面積510平方米,高11.35米,它融合了塔和樓閣的建築特點,展現了閩越建築風格。

當年樓閣頂層原有文昌帝君塑像,自清代以來,犀溪鄉民和文人墨客都叫它「文昌閣」。此外, 閣中庭院種有數株桂花,還有葉茂枝繁的石榴樹。每到桂花盛開時節,芬芳濃郁,香飄數里,沁人心脾,令人陶醉!於是,閣以樹名,又叫「桂香閣」

大家不要小覷這座外觀不甚起眼的樓閣,這裡曾經是遠近文人學士聚會、拜祭文昌帝君的重要場所,鼎盛時期,香火繚繞,名士雲集,詩賦不絕於耳,普通人難以涉足,是當地群眾心中的「文化聖地」。

民國27年(1938),留學日本畢業回國的葉森和其族侄、北京大學國語講習所畢業的法學士葉昇一起,典賣田產,傾其家財,在桂香閣共同創辦 「犀溪私立育英公學」,由此拉開了壽寧中等教育的序幕。桂香閣為當時壽寧最高學府,現 在成為壽寧一中的前身。1998年,桂香閣被壽寧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壽寧較有規模的鄉村聚落中,大都建有橋樑 。在各種橋樑當中,廊橋是最富有人文色彩的。自古以來,廊橋是連接兩地、傳承文化、承載情感的重要載體,而其中的木栱廊橋最具特色。

犀溪河下游的福壽橋就是一座具有科技含量的木栱廊橋。遠遠望去,她宛若一匹黑色戰馬奮蹄騰躍河面。

省保文物單位——木拱廊橋福壽橋(2012年攝)

仰望福壽廊橋,無不感受到其「橫空出世」的壯美氣勢

福壽橋,又名壩頭溪橋,修建於清嘉慶十九年(1814)。長40.7米,寬4.89米,拱跨32.8米,共18開間,76柱,上覆雙坡頂。

當年,在重重困難面前,建橋首事犀溪村葉世虞毅然決定獨自承擔建橋重任。壽寧縣正堂烏竹芳、捕廳高景適和儒學方春海等地方官員感其熱心公益之善舉,慷慨解囊,捐俸支持。如今,橋屋喜樑上還留著他們的芳名。

徜徉在呈現弧形的橋面上,看到兩側擋風雨板刻有「桃子」、「葫蘆」等多種形狀鏤空窗洞,兩邊設有木凳,廊屋正中設有神龕,神龕中祀南海觀音,右祀大帝,左祀臨水夫人。神龕面迎來水和村莊,以祈神靈保佑一村太平安康,這是我國古代鄉村規劃的一大特點,也說明福壽橋除了交通意義之外,又是當地村民宗教信仰的重要場所。

在壽寧到泰順公路修通之前,犀溪福壽橋是壽寧縣城通往浙江泰順縣城的要津。如今,這座古廊橋雖然在交通方面失去原有的功能,但在當地村民的生產生活中仍然發揮不少作用——上山勞作的村民和燒香拜佛的信徒常常在橋上留下他們的身影。同時,它也為犀溪乃至壽寧留下一處珍貴的文物古迹,2013年1月,福壽橋獲批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這座古廊橋雖然歷經200多年風雨洗禮,如今,依然以矯健的身軀雄跨在犀溪河之上!

犀溪村下東皋原有一座頗具規模的臨水宮,文革期間曾一度作為犀溪中心小學和犀溪中學的校舍。1970年初,人民公社從西浦遷入此地辦公,後於80年代末拆除,後遷建於福壽橋南岸橋頭附近。一年四季,當地村民和別處信徒常常前往燒香祈福,臨水宮熱鬧非凡。

犀溪村文物古迹不少,如今,村中尚有四座保存完好的炮樓,過去的特殊用場自不必說,而今它們真有「下崗」的無奈和寂寞。

犀溪村錦山片大炮樓

說起鄉村傳統習俗,犀溪村的元宵 「豎燈節」在壽寧當地獨一無二,規模巨大,極富特色,在閩東地區也絕無僅有。

犀溪元宵夜 鄉村不夜天

所謂「豎燈」,鮮為人知。過去,村上族內上年或元宵節前凡有生育男孩的人家,元宵節那天早上,村裡添丁增口人家的親朋好友就會為主人在其家門口豎竹掛燈,以示賀喜。

犀溪元宵節,添丁增口人家門前豎竹掛燈

犀溪元宵「豎燈節」活動,從當天下午開始。

犀溪元宵節,孩童們成群結隊前往添丁增口人家品燈茶,領禮物

真正高潮在元宵之夜。親朋好友、鄰里鄉親興緻勃勃地帶上煙花爆竹陸陸續續前往添丁增口人家賀喜,賀客不分親疏遠近,也不問同宗異族,早已恭候門前的主人便燃起煙花爆竹熱情接應。

元宵之夜,添丁增口人家燃放煙花爆竹喜迎賀客

隨後,主人便邀請來客落坐入席,客人盡情品嘗「豎燈茶」之後,主人再上酒水佳肴,讓賀客共進元宵晚宴,以表謝意。

犀溪元宵豎燈節,鄰里鄉親、親朋好友在添丁增口人家品豎燈茶

犀溪村每年元宵「豎燈節」的活動都要在午夜過後方才結束,沸騰的鄉村之夜此時才漸漸趨於寧靜。

時代車輪滾滾向前,山鄉巨變已成必然。

2016年1月21日,福壽高速公路出省段壽寧(南陽)互通至溧寧線閩浙界順利通車,在犀溪互通口舉行慶典儀式

福壽高速公路出省段犀溪互通

如今,犀溪像全國各地許許多多鄉村一樣,座座高樓拔地而起,轎車輕騎穿梭來往。

犀溪圩日,人們紛紛前往集市購買現代生活生產用品

傳統生活漸行漸遠,新潮時尚越來越多。

犀溪村音樂噴泉——壽寧唯一的一座鄉村噴泉

雖然民居街貌已非昔日,但是節俗年味依然流傳。

鏈接:

一、忠烈進士葉有挺

壽寧大地風物長存,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曾經演繹過許許多多富有傳奇、浪漫色彩的人物故事,先人的遺迹在各地縣誌、各姓族譜和後人的口耳中不斷傳承,當我們走進這些曾被埋藏在歷史塵埃中的人物時,我們的心靈無不為之震憾。

在壽寧縣犀溪鎮,除了南宋狀元繆蟾外,還有一位顯赫人物,他就是壽寧自明代建縣以來走出的第一位忠烈進士葉有挺。

葉有挺(1618-1675),字貞孚,號果庵,其孝老愛親、忠貞盡節的事迹被載入《二十五史》和《清史稿·忠義傳》。

葉有挺幼年喪父,家境貧寒,但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少小立志,十三歲就取得庠生資格,繼而進入縣學。青年時期,曾有幸得到宦壽明代著名通俗文學家、戲曲家馮夢龍的器重,他將其收為得意門生,學業突飛猛進。葉有挺平素孝老愛幼,鄉閭交口稱讚。清順治七年(1650),被福建省學政郭公特舉為「孝廉」。

葉有挺青年時期正值改朝換代的動蕩年代,朝廷重武輕文,科舉無常,他直到年近不惑才考中舉人。此後,多次應舉,屢試屢敗,但他毫不氣餒,勵志進取,終於在清康熙九年(1670)榮中庚戌科進士。金榜題名後,他卻回家贍養老母,竭盡孝心。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春,朝廷敕封葉有挺為江西省觀政,未及他赴任就職,就發生「三藩割據」叛亂,駐閩靖南王耿精忠夥同平西王吳三桂分庭抗旨,割據一方,獨霸稱王。耿黨認為葉有挺才學出眾,聲望很高,誘以處州刺史官位,有挺不願趨炎附勢,堅決不從,於是,他就藏匿犀溪村北溪頭後坑的茅舍中耕讀,將歸隱地自取名為「龍潭書齋」。

話說耿黨豈肯罷休,於是四處偵察搜尋葉有挺下落,葉有挺被迫只好潛回家中,連夜與親人訣別出走。當他到達浙江松陽縣卯山時不料被耿兵抓獲,葉有挺以絕食抗爭,死不接受耿黨迫授之職。耿兵被他忠貞的氣節和堅強的意志所感動,於是偷偷將他釋放。此後,葉有挺隱姓埋名,並自毀容顏重返卯山寺隱居,對外佯稱他已死去,以期平息耿黨叛亂、朝廷收復疆土之後,再出山報效國家。然而,在康熙十四年(1675)二月二十日,葉有挺行蹤被偽縣令耳目偵識,偽縣令為了請功,就派兵包圍禪院,並揚言要火燒卯山寺,以此迫其出山歸順。葉有挺是個有良知的愛國志士,不屈從也不殃及寺廟僧眾,面對此番情勢,有挺別無選擇,決定以死抗爭。於是,向南為母九叩之後,就自縊於卯山寺外的一棵古樹上,以身殉節,時年五十八歲。

葉有挺以身殉節的崇高品格倍受讚賞,當朝反響強烈。康熙年間翰林院侍讀學士、詩人孟亮揆感其忠義烈舉,為他撰聯稱頌:

「磊落多奇才,杏苑看花成進士;從容就大義,薇山盡節舊名臣。」

清康熙三十年(1691),建寧府知府張琦旌賜他「忠孝克全」一匾。清嘉慶十二年(1807),誥命持旨追封葉有挺玄孫伊霖恩騎尉,世襲岡替。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福寧府志·人物誌》刊載葉有挺事迹。

葉有挺一生沒能如願仕途,沒有享受絲毫榮華富貴,但他一身浩然正氣,在國家一統的大是大非面前表現出大義凜然,忠貞不渝的愛國氣節,實為難能可貴!

葉有挺是壽寧大地上孕育出來的傑出人物,他為後代子孫樹立了光輝榜樣,他是壽寧人民乃至閩東人民的驕傲,他的事迹是我們勵志進取、愛家衛國的精神力量!

二、教育先驅者葉森

葉森,字木峰,號銘聲,生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卒於公元1955年。曾留學日本東京大學法律系,獲法學士學位。1923年畢業回國,到福建省立第三中學(霞浦)任教。1928年返回壽寧任縣教育局局長。1930年,應愛國華僑陳嘉庚邀請,赴廈門華僑女子師範學校任教。1933年,再度到省立三中、三都中學任教。抗日戰爭爆發後,葉森避亂還鄉,目睹壽寧教育落後的狀況,憂心忡忡,與族侄葉昇一起,典賣田產,傾其家財,在犀溪桂香閣創辦了「私立育英公學」,由葉森擔任校長,由於葉森學識淵博,在閩東浙南教育界知名度很高,故福安、柘榮和浙江泰順都有學生前來育英公學求學。犀溪「私立育英公學」的創辦拉開了壽寧中等教育的序幕。

1941年1月,經國民政府省教育廳正式批准,私立「育英公學」易名「壽寧縣立初級中學」。同年8月,創辦一年的學校遷往壽寧縣城,當時借用馬仙宮和柳氏宗祠為臨時校舍,葉森繼任校長。1946年,中央國民政府為表彰葉森抗日功績卓著,特頒發勝利獎章,並贈其「愛國施教」匾額。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接管學校,葉森留任校長至1952年。

1955年,葉森因冤假錯案而去世。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國各類冤假錯案陸續得到解決,1985年,葉森的歷史問題也得以平反昭雪。

「重教精神堪典範,醒獅天鼓畢生撾。」「春風依舊催桃李,功績汗青自有評。」這是後人對葉森先生矢志不渝創辦教育的禮讚。

1999年,原國民黨中常委、壽寧籍的何宜武先生書函稱讚葉森:「獻身教育,春風化雨。」

2015年12月18日,壽寧一中創始人、首任校長葉森先生銅像揭幕儀式在壽寧一中舉行。

葉森先生銅像的建立,是對我縣這位中等教育事業先驅者的緬懷與敬仰,彰顯人們尊師崇教的美德,對於激勵全縣學子,銘記教育歷史,勵志求學,奮發進取,讀書報國等都將具有積極和深遠的意義。

三、元宵習俗「豎燈節」

壽寧縣犀溪村元宵節傳統習俗以「豎燈茶」為主題,在當地規模巨大,極富特色,在閩東也絕無僅有。

所謂「豎燈」,鮮為人知。過去,村上族內上年或元宵節前凡有生育男孩的人家,元宵節那天早上,村裡添丁增口人家的親朋好友就會為主人在其家門口豎竹掛燈,以示賀喜。

這用來豎燈的毛竹很有講究。在元宵節前夕,他們從山上選取同根生長且高大挺拔、枝葉繁茂的一對植株,把其中一株連枝帶葉砍來,扛回家中。然後對竹子進行一番「打扮」——從竹梢往下依次掛上七盞大紅燈籠。燈籠形態各異,或呈「壽桃」,或似「鯉魚」,或如「桔子」,或像「蝴蝶」,還有「走馬燈」……走馬燈的剪紙圖案有:八仙過海,唐僧取經,鯉魚跳龍門,三英戰呂布等。最高的兩盞,懸掛「魚燈」或「桔燈」,寄寓「吉慶有餘」之意。並在各個燈籠內部安上蠟燭,屆時點燈豎竹。自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由於當地通了電,燈籠內的蠟燭就被電燈取代了。

元宵「豎燈節」活動,從當日下午開始。主人在廳堂中央設三張聯席方桌,桌上擺滿豐盛的茶點——各色喜糖、各種水果,還有當地的葵花籽、花生等食品,琳琅滿目,讓人看了眼花繚亂。但桌上中間一列碟里紅紙墊底的果品,按照慣例,只為擺設,謝絕品嘗。而兩旁的茶點才真正用以招待前來賀喜的客人。午後,品「豎燈茶」活動開始,先期走家串戶趕熱鬧的主要是孩童們,進屋之後,主人依次給他們安排入座,接著就是喝糖茶,吃糖果。若遇座無虛席時,就逐一分給糖果罷了。正式品「豎燈茶」是從當天晚飯後開始。親朋好友、鄰里鄉親興緻勃勃地帶上煙花爆竹陸陸續續前往添丁增口人家登門賀喜,賀客不分親疏遠近,也不問同宗異族,早已恭候門前的主人便燃起煙花爆竹熱情接應。經過數分鐘「賽炮」之後,主人們便邀客人進宅,致謝問候,遞煙敬茶,雙方互祝「添丁發財」,然後主人便請坐入席,熱情有加。客人盡情品嘗「豎燈茶」。之後,主人再上酒水佳肴,讓賀客共進元宵晚宴,以表謝意。席間,賓主交杯換盞,歡敘家常,和和美美,融洽投機。品茶完畢,客人告辭,就說「來年再添丁」之類的吉祥話語。

元宵之夜,添丁人家,迎來送往,忙裡忙外,不亦樂乎!村中各片,炮聲四起,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各色禮花,空中綻放,璀璨奪目,美不勝收。大街小巷,人來客往,歡聲笑語,熱鬧非凡!

等主人送走最後一批客人,已過午夜。於是,主人家便請豎竹掛燈、張羅筵席的親朋好友和族裡的長者一起來「圓燈」。次日上午,添丁增口人家還要邀請街坊鄰居和房親族友中的成年婦女共進「豎燈茶」早宴,宴畢,元宵「豎燈茶」活動隨之結束。

此外,過去犀溪村元宵「豎燈節」另有「換燭」(又稱「拔燭」)這一環節。即在元宵節午夜過後,親朋好友中的熱心人會拿一雙紅燭前往臨水宮或「社主壇」(當地人俗稱「大王廟」)換回一雙燃燒未盡的紅蠟燭,送往已婚未育婦女的寢室,預祝其早生貴子。此時,接受祝福的人家便燃起鞭炮,熱情將他們迎進,並用酒肴款待。於是,村裡的臨水宮和「社主」的火燭自然成了元宵節的吉祥物了。

不論過去還是現在,每年元宵節這一天,犀溪村中的宗祠門樓前都要豎兩桿燈籠,以祈舉族人丁大發,一村太平吉祥。無論添丁人家還是宗族祠堂,豎在竹竿上的七盞燈籠自元宵日起連續點燈七個晝夜。結束之後,為圖吉祥,有的人家就用豎燈的竹子製作嬰兒睡具——搖籃,以期寶寶健康成長和將來成才。如今,新型睡具和童車大量普及,也就沒人如此而為了。

在過去,尤其是上世紀50年代末,我國處在國民經濟困難時期,該村普通人家是支付不起「豎燈」費用的,即使一年村裡添丁數十口,豎燈的也僅有七八家。雖然大多無力豎燈,但添丁增口人家還是竭力籌備茶點答謝前來慶賀的客人,而且都會到臨水宮裡或是社主壇前上香祈福謝恩的。

如今,隨著社會發展,村民生活全面小康化,以及當地高速公路修通帶來的出行便捷,而今的「豎燈節」習俗有了很大的演變和發展。現在,只要家中有添丁增口,這裡的人們無一不辦「豎燈茶」。而且筵席上的茶點更加講究,酒水佳肴愈發豐盛,甚至還有互相攀比之勢。遠在異地他鄉的親朋好友或是遷徙別處的鄰里鄉親,大多都在元宵之日驅車趕來參加犀溪元宵「豎燈節」,現在,祝賀者逐年增多。在元宵當日下午,添丁人家便開始張羅起來——用塑料袋子裝好糖果、高級飲料之類食品,逐一分發給本村及鄰村早早登門拜訪的孩童們,他們也不失時機,自備袋子,穿街走巷,逐家去領,不一會兒功夫,每人便沉沉一袋,手提肩扛,滿載而歸。這可真是樂壞了一群群天真爛漫的孩子們。

據有關史料考證,這種元宵品「豎燈茶」風俗為閩東浙南鄉村所獨有。該習俗源於清康熙(1662——1772)年間宮廷,後發展至民間,沿襲至今,有著三百來年傳承歷史。壽寧犀溪村葉氏族裡有一外孫名叫韋基烈,他是清雍正十一年(1733)進士,後來,他將犀溪外祖母家鄉元宵「豎燈茶」習俗帶到了壽寧南門坑底(即今該縣清源村)。從那時起,該村每年元宵節,也在其宗祠外旗杆上高掛紅燈籠,添丁人家也在家中設茶點接待賀客,但規模甚小。因此,元宵「豎燈茶」習俗主要流行於該縣犀溪村。

如今,犀溪元宵「豎燈節」習俗不僅歷久不衰,而且越辦越具規模。據悉,最鼎盛時期是在2008年,犀溪村有48戶添丁人家舉辦了「豎燈茶」。2013年元宵節,犀溪村民自發捐資成功舉辦了以「豎燈茶」為主題的大型民俗文化節。那年元宵,遠近鄉村,毗鄰縣市,各界人士,趨之若鶩,萬人空巷。從主辦方獲悉,本屆活動,村民捐資高達27萬多元,共接待各地來賓24000多人,真可謂盛況空前,這在壽寧乃至閩東地區堪稱前所未有。

攝 影 /撰 文 /編 輯:繆福森(昵稱:暗香疏影)

衷心感謝中國設計師協會會員、杭州名品互連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創始人吳道興先生為本平台設計公眾號logo!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雙溪視界 的精彩文章:

TAG:雙溪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