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鶴壁淇縣龍掌上的村莊——西掌

鶴壁淇縣龍掌上的村莊——西掌

西掌村位於深山區,東南距縣城36公里,東距黃洞鄉政府5公里。該村因地勢而得名,自西向東有一道山脈蜿蜒而過,像一條龍,「龍」的東西兩面似龍掌,因該村居於西面的掌上,故名西掌。全村500餘口人,聚落呈不規則形狀,佔地面積2平方公里。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有高鈣小米、紅薯、柿子、核桃等土特產。S305道穿境而過,交通較為便利。

該村主要姓氏有楊、王、劉等。據村中老人口傳,北街楊姓(又稱老楊)人家於明朝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落戶。而南街楊姓(又稱新楊)人家本姓郎,清朝晚期,最初從外地遷到東掌村,之後家族災難不斷,據說是因為村南有個老虎寨,「虎傷狼」。這時欲遷往西掌村,因「郎」與「狼」諧音,「楊」與「羊」諧音,北街楊家認為不祥,對自己不吉利,不允許郎家落戶。於是,郎家先到原本廟村楊鐵庄自然村定居,改姓為楊,後遷往距西掌1公里的普泉村,最終又遷入西掌村。

楊家老宅夜色

西掌村依山傍水,風景宜人,民風淳樸,宛若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藏在深閨人未識。現有古民居30餘座,其中保護較好的四合院或三合院有10餘座,較典型的有楊金武老宅、楊文禮老宅、楊文璋老宅、楊啟遠老宅等五六個。

楊金武老宅俯瞰

楊金武老宅屬北街楊家所建,建於清康熙五十六年二月,為三合院,堂屋三層三間,房高10米,石牆厚達1.3米,室內無梁無柱,房頂為拱形石券結構,外牆用石講究,石塊大小一致,外表刻有斜線,石縫細密,白灰勾縫,石門石窗。石門位於房子的半腰,門額上鐫刻有牡丹花,中間為行楷大字「樂天知命」,門兩旁有石刻楹聯:「東望淇水觀魚化,西臨行山聽鹿鳴」。石窗為整塊青石雕刻,平面有方格柵欄,窗上檐有石雕蓮花圖案。東西屋各三間,石牆,灰瓦硬山式屋頂,東屋建於清宣統年間,西屋建於新中國建立後,陪房用料及建築工藝較粗糙。

楊文禮古院落

楊文禮老宅街門

楊文禮老宅正屋 「天與厥福」斗板

楊文禮老宅東屋門額「飛閣流丹」

楊文禮老宅街門「天水望族」斗板

楊文禮老宅南屋正門斗板「詩書門第」

楊文禮老宅磚雕

楊家清宣統二年「近水得月」門額

楊家清宣統三年「茀鹿吉祥」門額

楊文禮老宅為南街楊家所建,建於民國時期,為四合院,四座房均五間,即民間俗稱的「五裹五」。南屋臨街倒座,東梢間為街門,門額上石刻「天水望族」四個行書大字,南屋正門上石刻「詩書門第」,落款為:「主人珮珊堂建立,民國二十二年癸酉桃月中浣」。二門建有門樓,現無存,僅剩四根方形石柱,院地為長方形青石條鋪就。堂屋門額為「天與厥福」,落款為:「民國五年,楊文禮」。門頭石上,除了文字,四周還有精美的浮雕,計有菊花、荷花、牡丹、梅花、竹、蘭等十餘種,門頭石上部出檐,有六層磚雕。東屋門額為「飛閣流丹」,落款為:「主人珮珊堂建立」。四座房皆為兩層樓房,建築用料為,窗檯以下為青條石,青石外表鑿有斜線或雨點狀,寓風調雨順之意,窗檯以上為青磚,牆體工整,白灰勾縫,工藝考究,房頂為灰瓦硬山式結構。類似楊文禮老宅,附近還有四五個院落,門額題字分別為「清白遺風」、「茀鹿吉祥」、「德由人積」、「行仁義事」、「近水得月」、「弘晨世業」、「敏事慎言」等,建築年代分別有「光緒十一年」、「光緒十二年」、「光緒二十八年」、「光緒三十四年」、「宣統二年」、「宣統三年」、「民國五年」、「民國十六年」、「民國十八年」等,建築材料與建築風格基本類同。

楊文科臭水溝老宅

南街楊家為何留下一個如此龐大的建築群?據說,楊家祖先楊文禮等幾代人都是靠經營土地致富,家族鼎盛時期,黃洞村以西直到紂王殿、和尚灘一帶都是楊家的地產,從光緒時期開始建豪宅,一直延續到民國三十八年。新中國建立前夕,楊家人紛紛遷往外地,人去樓空,楊家的所有房產地產全部充公。楊家的中興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到楊文科一代時,他染上了吸大煙的惡習,眼看著幾代人千辛萬苦積聚的財富要毀於一旦,家族就對他採取了特殊措施——禁閉到西掌村南1公里的臭水溝,讓其悔過自新。不久,楊文科戒煙成功,而且在臭水溝村勵精圖治,東山再起,家族發展到四五十口人。

北街楊家也曾富甲一方,為何後來逐漸衰落了呢?據說到楊大貞這一代,生活極度奢侈講究,其一,佃戶為其挑水,不吃身後面一桶水;其二,傭人為其包餃子,不吃餃子邊;其三,兒子娶親時,新媳婦從下轎到家中所走的路途,全部用白面蒸制的花糕鋪路;其四,家裡飼養的豬一旦吃了人糞便,這頭豬就不要了,隨便由長工殺吃;其五,家裡騾馬成群,平時拴在門口,哪家想犁地磨面用牲口,不用打招呼,牽走隨便用。這倒印證了那句古訓「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古井

古碾

拴馬石

上馬石

西掌村文化遺存豐富。村南有元代瓷窯遺址1處,村中有古井四眼,村東有一座菩薩廟,村西有一座關帝廟。抗日戰爭時期,該村曾為紅色交通站,並一度為中共淇湯縣委臨時辦公所在地。

窯址位於村南300米,1984年秋髮現,1985年夏複查。此處有一東北走向的季河溝,因長期燒碗,人稱「碗溝」。窯址東西長60米,南北寬14米,地表採到瓷片、殘匣缽、圓形粗質墊餅等。標本深藍彩最多,天青、灰青、灰綠彩次之。器形有碗、盤、缽、罐等,均為輪制和刀切圈足底,瓷器胎厚疏鬆,施彩留底,彩面有砂眼,屬元鈞瓷。1985年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村中有古井四眼,深二三十米,開鑿於清朝初期,世世代代哺育了西掌村村民。上世紀九十年代,因村民吃水自來水,古井才陸續封存。

1944年2月下旬,冀魯豫軍區楊得志司令員帶有6個團兵力,從塔崗火車站北側過鐵路,經塔崗口進入太行山,在淇縣西掌村稍事休整,經林縣赴延安。

1944年3月,淇湯兩縣合併,中共淇湯聯合縣委員會由七人組成,趙滔任縣委書記,劉萍任組織部長,王耀文任宣傳部長。縣委駐淇縣西掌村,隸屬太行七地委。縣委辦公地址設在楊文禮老宅院內。1944年春,縣委開展「雙減(減租減息)」運動,西掌村為試點,取得經驗,全面推廣。

西掌村還有鐵匠藝人楊金武,技藝精湛,系祖傳,農閑時打制農具、生活器具等,1973年領導創建了黃洞鄉修配廠。(來源河南淇縣文物旅遊)

更多看點 往下拉

(微信公眾號:鶴壁觀察,ID:aahebi)

更多看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鶴壁觀察 的精彩文章:

TAG:鶴壁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