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廣西邊境旅行冬天不太冷,對岸就是越南,國境線都長啥樣?

廣西邊境旅行冬天不太冷,對岸就是越南,國境線都長啥樣?

曾經幾年前,行攝君來到中國與越南的邊境,曾經沿著這條中越邊境線走過很長距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年春節比較晚,許多小夥伴也在就蠢蠢欲動。冬天因為氣候原因,往南走的朋友比較多,我們去過太多的傳統的景區,徒步或自駕各種各樣的高山峽谷,沿著國境線一睹邊境風光,也許你還沒嘗試過。

今天我要說的是中越邊境線,地處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因為南方比較暖和,許多朋友冬天選擇去廣西自駕游。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毗鄰越南,省道沿著邊境而行,有的臨山,有的臨河,而河的對岸就是越南。在這裡有一片著名的瀑布群,瀑布中間就是中國和越南的界碑,這個瀑布群在中國境內的就是德天瀑布,越南境內的叫作板約瀑布。

此處位於廣西崇左市的大新縣碩龍鎮德天村,中國與越南邊境處的歸春河上游,瀑布氣勢磅礴、蔚為壯觀,與緊鄰的越南板約瀑布相連。我國已經將德天瀑布列為AAAA級旅遊景區,據說這裡還是《花千骨》的拍攝取景地呢。

同時,德天瀑布群是亞洲第一、世界第四大跨國瀑布,年均水流量約為貴州黃果樹瀑布的三倍。這條界河名叫歸春河,河上的竹筏都是觀光用的,遊客劃著劃著,就划到越南去了。畢竟界碑劃分的國界線兩側有一段距離為兩國的邊境緩衝區,是可以允許往來的。

德天瀑布頂端是一個自由貿易小市場,小市場位於國境線的另一側,越南境內。也就是說,你想購買一些有越南風情的小商品、紀念品,你只需要直接跨過國境線,到越南境內購買就行了。人民幣通用,只是買的時候要擦亮眼睛,假冒劣質品太多,越南錢幣也不要隨意兌換,如果不買也不要隨意砍價,這是禮節。

另外,就在瀑布頂端的小市場側,就是著名的53號界碑。該碑是1896年清政府所立,上刻:「中國廣西界」,並附法文(當時越南為法國殖民地)。界碑正面所對的土地是越南的領土,背面所對即是我國領土,因歲月的侵蝕,碑已有破損,但更顯其滄桑。

既然主題是國界線,那順著國界線駕駛是必不可少的。國界就是這條河,也許並不出名,但對面就是越南。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這條清澈的河逐漸被人們熟知,不論四季寒暑,她始終碧綠清凌,純樸得像大山裡的女孩,人們給她起了這個美麗的名字——歸春河。

離開歸春河以後,「沿邊公路」還會繼續,廣西壯族自治區共有八個縣(市、區)103個鄉(鎮)與越南毗鄰,陸地邊境線長1020公里。長期以來,由於地處崇山峻岭,交通不太便利,對自駕游來說也是人跡罕至,但多了一份獨特的探索之情。在沿邊公路上,有許多非常出名的口岸,列舉幾個比較出名的可供到此一游。

水口口岸位於廣西龍州縣西端水口鎮與越南交界的邊境線上,與越南馱隆口岸僅一河之隔,在清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就開始對外開放,是廣西最早與越南進行民間貿易的關口。與毗鄰的越南高平省省會距離僅70公里,距崇左市中心102公里。

不過,說到更著名的口岸,可能要數友誼關了。友誼關口岸坐落在憑祥市西南邊陲,口岸得名於友誼關。

友誼關歷史悠久,原名鎮南關,文化積澱深厚,海內知名。中國九大名關中唯一的邊友誼關最早可追溯到漢朝,歷史上曾數更其名,為雍雞關、雞陵關、界首關、大南關、鎮夷關、鎮南關,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曾經長期處於戰爭的前沿,扮演著重要的軍事角色。「軍人多,商人少;大炮多,煙囪少;墳墓多,高樓少」成了當年的真實寫照。震驚中外、振興中華民族精神的鎮南關大捷、孫中山打響反清救亡第一炮的鎮南關起義都是發生在這裡,是廣西乃至全國著名的愛國基地和旅遊勝地之一。

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廣西提督蘇元春派兵在隘口建房造圩,鼓勵邊民友誼關經商。1939年12月日軍入侵憑祥,中越邊貿陷於癱瘓狀態。解放戰爭時期,憑祥邊貿再次中斷。1949年12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挺進憑祥,將五星紅旗插上鎮南關,標誌著廣西全境得以解放。1965年為紀念和繼續深化中越兩國友誼,更鎮南關為友誼關,並由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陳毅元帥題寫關名。

上個世紀80年代末,這裡歷史遺留下的地雷成為了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的一大心頭之患,10多個雷場大約10萬多顆地雷令人觸目驚心。1993年以後,排雷工作開始進行,數十萬顆地雷被一一清除,留給我們的數據不再是那些地雷數據,而是邊境貿易所帶來的的經濟增長。

除此之外,國道G322的終點也是在此地,若是自駕游駕車到此,想必也是非常有意義的。G322是中國東南沿海通向西南腹地聯接東南亞各國的一條國道,也是貫穿亞洲由太平洋西海岸通向印度洋西海岸陸路通道的中國段。起點為浙江省溫州市瑞安閣巷,終點就在這裡,全程2288公里。

此外,順著國境線繼續往南,還有愛店口岸和峒中口岸,雖然不是著名的旅遊景點,既然是順著國界自駕,必然還是要前往一看的。

東興口岸,位於廣西防城港市東興市區,屬於較大的口岸之一,也有著比較悠久的歷史。中越友誼大橋是連接中越兩國人民友誼的紐帶,記載著中越兩國的歷史滄桑。

1958年5月25日,「北侖河友誼大橋」竣工通車。1979年2月17日,中方正式宣布對越進行自衛還擊。2月20日下午6時許、8月19日凌晨,越方兩次用烈性炸藥炸斷「中越友誼大橋」。1992年,中越兩國恢復關係正常化,決定在斷橋原址上按原規格重建大橋。1994年4月17日,由中方出資修復的大橋建成通車。中越大橋中間的一道紅線是中越分界線,人們出境便在此「跨一步而出國」。

另外還值得一看的是曾經的大清國界碑,被當成歷史文物古迹保留了下來。1885年6月9日,清政府和法國在天津簽定的《中法越南條約》規定,兩國邊界自竹山起界,循北倫河自東向西,以河心為界線,共立1至33號界碑。其中以河為界的,雙方各於已方河岸相對立石,雙方共立一塊界碑,一面書「大清國欽州界」(當時防城屬欽州府轄),一面書「大南」(即越南)。隨著2001年1369號界碑的設立,大清國界碑已經失去了界碑的意義。大清國一號界碑位於北侖河出海口即竹山港舊碼頭旁的小山坡上,還有五號界碑,已成為東興口岸人們合影必去的古迹之一。

回過頭來說說東興口岸中越友誼大橋1369(1)號界碑,於2001年12月27日設立,位於東興中越友誼大橋中方一側橋頭西面。中越邊界陸地新界碑由雲南為起點,由西向東計數,位於東興口岸的這塊界碑為第1369(1)號。也就是說,這次德天瀑布從835界碑到1369(1)號界碑,我們的中越邊境國界線旅程就算結束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行攝漫記 的精彩文章:

TAG:行攝漫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