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隨想:關於「藝術」的一些觀念「乾貨」

隨想:關於「藝術」的一些觀念「乾貨」

閱讀筆記 神學 藝術 博物館學 藝術管理

漢語意義上的人性論與知識論

作者 藝術與文化方向在讀博士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年)

黑格爾的美的哲學是以理性的洞察力為基礎,他被貢布里希稱為藝術史之「父」。

黑格爾說了解精神的基本途徑有三個:藝術、哲學、宗教,藝術雖並非是觀察精神的最佳視角,但藝術中的精神是最直接、最容易接觸到的。藝術的功能是以感性或物質性的表現方式揭示真理。

他認為藝術的出現是由於人要了解自身、了解關於終極現實的知識,藝術是一種工具。如果一個民族的意識變得敏銳,就不需要藝術了。他還認為藝術和精神發生關係的方式與宗教和精神發生關係的方式很相似,但藝術比宗教更為感性。

黑格爾按照精神性從低到高將藝術形式劃分等級:建築、雕塑、繪畫、音樂與詩歌。建築的物質性與結構性很強的象徵符號;雕塑則相對弱一些;繪畫作品的物質性更低一些、抽象性更高一些;音樂沒有物質形式;詩歌則具有更純粹的意義。

黑格爾認為藝術只是一個具有形和色調,是想像出來的概念的影子世界,它從意識的最深處喚醒人類的精神共鳴。在藝術中感性的東西被精神化,精神穿著感性的偽裝存在於藝術中,即「理念的感性顯現」。

黑格爾認為藝術發展有三個階段:第一個是象徵符號(藝術中的圖像),代表是古埃及;第二個階段是古典主義時期,典型的代表是希臘中的雕塑;第三個階段是浪漫主義。

象徵符號不等同於理念,若等同於理念就不是象徵符號而是那個理念了。象徵符號有兩種區別,一個是意義,另一個是意義的表達。前者無論其內容如何,都是一個理念或主題,而後者則是感性的存在或是某種畫面。

黑格爾認為風格以某種特定的、預設的方式變化。

阿洛伊斯·里格爾

(Alois Riegl,1858—1905年)

「藝術意願」(Kunstwollen)這個詞是理解里格爾藝術觀點的重要渠道,他試圖通過「藝術意願」識別一種難以捉摸的歷史進程。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藝術意願」,即一件藝術不一定是一件偉大的藝術,但這件藝術在藝術史上是必然要發生的,它是藝術發展鏈條中的一環,是藝術連續性發展中某個時刻的一種表現和例子。同時里格爾對於藝術風格的發展是必然性還是某個藝術家的影響並沒有太大的興趣。

里格爾能夠與當代藝術史研究如此息息相關,這與他能對被普遍接受的關於藝術與藝術史的臆斷和推測提出挑戰有關。另外也和他能夠仔細審視藝術品,能夠看到別人不留意的東西,並能夠把觀察到的東西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有關。

里格爾認為藝術創造是人類獨有的行為,與人類的道德和理性沒有必然的聯繫。自由意志與決定論也存在於藝術的發展中。我們都有能力做出自己的選擇,但卻有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即某種程度上我們的選擇都是自己文化的產物。

每周原創 歡迎關注 轉載 分享 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清風劍:動物世界之長頸鹿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