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八旬老人護碑六十載,細說五百年前的「隔世之會」!

八旬老人護碑六十載,細說五百年前的「隔世之會」!

GIF

桂城三山西江村

有一塊從古代流傳至今的石碑

它見證了一段長長的歷史

存放於三山西江村的古石碑

如今,它已經524歲了

它藏著一個名為「隔世之會」的故事

想要為大家細細道來……

公元1219年至1222年間,年逾花甲的南宋名相崔與之,時任知成都府兼本路安撫使。他在遊歷劍閣後,寫下著名的愛國詞章《水調歌頭·題劍閣》。一句「烽火平安夜,歸夢繞家山」,令古今多少仁人志士為之動容。

兩百餘年後,大儒陳白沙感念崔與之高志雅量,抄錄《水調歌頭·題劍閣》一篇,並在其後親筆題跋,贈與崔氏後人,留下一段陳白沙夢會崔清獻公(清獻,崔與之的謚號)的千古佳話。

這一詞一跋被崔氏族人鐫刻在石碑上,豎立於西江村的清獻崔公祠(下稱崔公祠)中。如今,七百年崔公祠雖已不復存在,但那塊記錄著陳白沙與崔與之隔世之會的古石碑還完好地保存在崔氏後人手中……

被崔氏後人完好保存的古石碑

古石碑的「前世今生」

八百年前

崔清獻公抗敵護國留名篇

崔與之,生於南宋紹興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是宋光宗紹熙四年的進士。文天祥對崔與之的為人欽佩有加,盛讚他「盛德清風,跨映一代。」

崔與之,網路照片

古石碑上的宋詞,是崔與之在四川抗擊西夏和金國時期的創作。「萬里雲間戍,立馬劍門關。亂山極目無際,直北是長安。」在《水調歌頭·題劍閣》中,身處南宋四川邊關的崔與之遠離家鄉廣州增城,還在擔任知成都府本路安撫使。

崔與之銅像

他登上劍閣,遙想中原失地,胸中謹記的是「天道久應還」的抱負。「手寫留屯奏,炯炯寸心丹」,彼時,他也在思鄉,但只把一縷鄉愁寄托在烽火平安夜。

五百年前

碩儒做跋,傳夢會清獻公佳話

石碑落款處有一行「弘治甲寅科十月白沙陳獻章識」的字樣。陳白沙,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書法家和詩人。經考證,撰作碑文的弘治甲寅年是公元1494年。據此推算,崔公祠里的古石碑距今已有523年的歷史。

古石碑落款處有一行「弘治甲寅科十月白沙陳獻章識」的字樣

公元1490年,崔氏的二十一世後人主持第六次修編族譜。陳白沙受邀,親筆手書崔與之的《水調歌頭·題劍閣》並在其後題跋。陳白沙自述,以前曾在夢中拜見崔清獻公。兩位相隔了兩百餘年的歷史名人,竟同堂敘話平生之事,留下一段佳話。

兩位相隔了兩百餘年的歷史名人,竟同堂敘話平生之事,留下一段佳話

崔與之所開創的菊坡學派對陳白沙的學術思想影響深遠,陳白沙一生中也留下多篇稱頌崔與之的詩文。兩人可謂一對隔世知己。

古石碑見證了兩人的隔世之會

六十年前

農夫以六捆蔗葉換下古石碑

當年,崔矩昌只有二十歲,時常進出崔公祠。他記得,在崔公祠三進內,崔公塑像的左側便是陳白沙手書的珍貴石碑,右側則是另一塊題寫著「菊坡」(崔與之的別號)二字的石碑。

崔矩昌一直將古石碑存放在家中

上世紀六十年代,有人要將崔公祠夷為平地,崔矩昌極力挽留石碑。對方表示,崔矩昌可以用六捆甘蔗葉交換。當時鄉村生活艱難,崔矩昌經過一番努力,終於親手把那重達300公斤的石碑拖回了家。

崔矩昌待古石碑如珠如寶

誰知這一存放便是六十載。上世紀八十年代,有人曾搭訕著要以2.5萬元買下石碑。去年又有人問價,但崔矩昌總是回答得很乾脆:「石碑是國家的,不賣!」

一直守護著古石碑的老人崔矩昌

後記

從2003年開始,三山西江村的崔氏後人一直醞釀重建祠堂。去年11月,來自海內外的64筆共計17萬元善款,祠堂重建工作終於正式啟動。

新祠堂將在祠堂原址上重建,以「三山西江文化休閑中心」命名,計劃要重塑崔與之的塑像,並把古石碑安放進去,供後人瞻仰。

GIF

編輯:南海桂城微信編輯小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海桂城 的精彩文章:

咪走寶!60幅「禪」系書法作品在桂城展出,展覽時間僅剩4天!

TAG:南海桂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