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成語中的古代樂器——鍾

成語中的古代樂器——鍾

鍾是我國古代常見的樂器,用青銅製成,懸掛在架子上,用槌敲擊而鳴。它被列為八音之首即金(因鍾為青銅製成,所以也稱「金」)、石、絲、竹、匏(páo)、土、革、木。

可見它不僅是宮廷音樂的首要樂器,也是上層貴族地位顯赫的象徵,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鐘有甬鍾、編鐘、鎛鍾等不同種類。蘇軾在《石鐘山記》中寫道:「而大聲發於水上,噌吰(chēng hóng)如鐘鼓不絕。」「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yì)也,窾坎鏜鞳(kuǎn kǎn tāng tà)者,魏莊子之歌鐘也。」歌鐘就是編鐘,它常用於歌唱伴奏,所以稱為歌鐘。

成語「鐘鳴鼎食」描寫的就是古代豪門貴族吃飯時奏樂擊鐘的豪奢排場。唐·王勃《滕王閣序》中有這樣的描寫:「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房屋排滿地面,都是鳴鐘列鼎而食的人家)」。

還有一個不太為大家熟悉的「金聲玉振」,比喻音韻響亮;和諧,也比喻人的知識淵博,才學精到。

《孟子·萬章下》這樣評價孔子:「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

與鐘有關的成語,除上面提到的那兩個以外,還有「暮鼓晨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等,不過這裡的「鍾」和上面提到的「鍾」有區別。

西漢末東漢初,佛教傳入,道教形成,鍾又被賦予新的使命,成為法器,懸掛於佛寺、道觀。後也用於祭祀、銘功、祈福等。

細說成語,成語細說

小成語,大國學

作者:紅芳

技術支持:長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成語細說 的精彩文章:

TAG:成語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