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GDP世界第一,是日本的5倍,為什麼還打不贏日本?
文史
01-24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統治者慫慫一國。馬歇爾尼從大清回國後就對英王闡述了他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并力主無力教訓中國。因為根據他的感受,中國是個缺乏活力,百姓赤貧,缺乏精氣神的社會氛圍,說到底這是經濟發展遲滯導致國家整體氛圍死沉,社會矛盾暴露的結果。
我們可以看看我們的鄰國日本,甲午戰爭前明治維新,積極引進西方文明體系,經濟社會發展,萬象更新,國民士氣高漲,於是它戰勝了清朝。再看看現在的日本,新聞報道中說它老齡化嚴重,經濟發展不前,社會缺乏活力。我沒去過日本,但我表姐在日本打工,根據她的感受,這個表述也很正確。
經濟是一切的根本,晚清打不過西方國家打不過日本,都是因為社會經濟發展停滯造成的。經濟是基礎,另外兩個重要因素就是社會制度和領導者的作用。
晚清代表的是中國農業社會的沒落期,西方國家代表的是正處於上升時期的工業文明,從社會制度,生產力來看,晚清就輸了一招。如果社會制度不佳,統治者勵精圖治,那麼這個國家還有扭轉乾坤的機會,可惜,清朝統治者還是不爭氣。以我們中國自己的歷史判斷,新中國成立前後,我們的經濟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可是帝國主義為什麼不敢侵略我們,因為雖然我們窮,但我們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民族士氣空前高漲,整個社會充滿鬥志,這就是一個國家保持不敗的秘訣。
綜合起來看就是,我們的農業文明比不過西方(生產力),社會制度比不過西方,領導者又一個比一個善於妥協,所以晚清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失利就不足為奇了。


TAG:小曾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