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閻學通:美或放棄朝核問題 轉而在其他問題上製造衝突!

閻學通:美或放棄朝核問題 轉而在其他問題上製造衝突!

特朗普執政滿一年之際,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徐方清的專訪時,對這屆政府的政策行為作了分析,認為其整體政策難以成功,2017年美國在全球範圍內的戰略信譽不斷下降,這種情況可能會一直持續到任期結束。而復旦大學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協同創新中心也在近期發布了《解讀「特朗普元年」》的報告,對本屆美國政府的政策作出解析。

美國本屆政府會讓美國重獲活力,還是加速衰落?

閻學通提及,此前的美國歷任領導人都將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作為第一利益追求,而在本屆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里,這種排序變成了先經濟再軍事、然後才是政治,經濟和政治的排序剛好倒換。這在戰後以來還是首次。

閻學通認為,美國這屆政府的政策很可能呈現為缺乏一致性、搖擺不定,這必然會削弱其政策的信譽,從而「不確定性」成為人們對他風格的基本判斷。如今美國有50多個軍事盟友,美國不承擔國際安全責任則失去盟友的支持,其國際地位只會下降而不會上升。而美國人既希望本屆政府反常規的政策能使美國重新獲得活力,但又擔心這種政策加速美國的衰落。閻學通認為,其政策會進一步消弱美國並難以恢復美國昔日的領導地位。

在學者看來,特朗普沒有把自己當成是國家的管理者,還是把自己當成是企業的管理者,用治理公司的方法來治理國家,註定難以成功。比如公司在十個領域進行投資,它可以在嘗試一段時間後放棄一些不掙錢的領域的投資,但國家不行,比如貧困人口,國家是不能不管的;公司是以逐利為目標,對於不能為公司創造利潤的員工,老闆可以解僱他們,但國家不行;處理對外關係上,對於公司來說,我不想和你合作,那就可以不跟你合作,我跟你關係不好,那就老死不相往來,但國家不行。

有可能放棄朝核問題,轉而在其他問題上製造衝突!

2018年美國本屆政府還會做出類似在朝核問題上「一會兒一變」的政策。去年一度聲稱要軍事解決,不久又表示可以無條件與朝方談判,朝核問題上美方已失去戰略信譽,如今朝韓關係開始改善,對朝軍事打擊的條件已遠不如去年今,2018年美國在朝核問題上的影響力下降的可能性大於上升的可能性,有可能放棄朝核問題,轉而在其他問題上製造衝突。

閻學通還提及,對朝核問題的期望值目前存在兩個極端,一是朝方棄核,一是美方動武,現在看來,這兩種極端情況都不大可能出現,只要不走這兩個極端,就是繼續在中間狀態下徘徊。美方在這個問題上,以戰爭邊緣政策威懾的政策失敗後,也就不提戰爭了,不過,這並不意味著美方會回到談判的路上來,他可能採取不了了之的態度。

判斷美方政策不能依據他說什麼,只能依據他做什麼。

對華政策上,剛開始要放棄「一中」原則,看到不起作用,於是又進行國事訪問,發現訪問也實現不了他的目標,於是又出台《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中國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要對中國企業進行制裁。其政策是非常多變的,可以說是靈活到為了實現目標而沒有原則。

以往我們認為,加強與美方溝通可減少誤解,避免不必要的對抗,但和本屆政府加強溝通則沒有這樣的作用。所以,無論對方提出與我們合作還是對抗,都不必立即反應,不要根據美方宣布的政策進行反應,而應以美方的具體行為作為反應的依據。

美遏制中國的政策與當年遏制蘇聯有重大不同

美國本屆政府的《國家戰略安全報告》中將中國看作是「戰略競爭對手」,這說明並不認為中美是「非敵非友」,而是敵大於友的關係,這個報告定性了中美關係的本質是競爭,但如何防範或遏制中國的政策主要集中於經濟和科技領域。例如,報告不點名地表示要限制中國對美出口,以減少貿易逆差;要限制中國學生到美國學習科學、技術、工程和醫學等專業,以防中國人學習美國的先進技術,而對於軍事和政治上如何防範中國的內容則不多。因此,其對中國的遏制政策與當年遏制蘇聯的政策不同,前者是經濟為主,對蘇則是全方位的。

所謂的「印太戰略」概念

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印太」概念和奧巴馬時期的「亞太再平衡」概念相比,主要區別在於性質不同,他一直沒有使用「印太戰略」的概念,只說是「印太地區」,因此這個概念還不是一個戰略,只是講明了其對外戰略的重點地區,由於強調的是地區而不是戰略,強調的是印太地區的「自由」與「開放」,這在經濟意義上意味著開放市場,並不是軍事意義上的,而奧巴馬的「亞太再平衡」則是一個軍事或政治戰略。用「印太」取代「亞太」也是為了區別於奧巴馬,其實並沒有太具體的政策內容,目前還屬有名無實。東盟和日韓都已經意識到了美對在亞太搞多邊軍事同盟沒有興趣,因此安倍已經將日本的「印太戰略」定義為經濟戰略。

從「開車」到「搭便車」, 國際秩序的最大的受益者是誰?

特朗普執政滿一年之際,復旦大學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協同創新中心發布了《解讀「特朗普元年」》的報告,報告中,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賈慶國認為,美國新一屆政府執政一年,給美國對外政策帶來的變化中,最重要的是拋棄了二戰以來美國歷屆政府一直堅持的國際戰略。

報告提及,二戰後,美國政府認為,作為體量巨大的超級大國,不能像普通國家那樣通過「搭便車」來維護自己的利益,只能通過「開車」,即維護國際秩序來維護美國的利益。但維護國際秩序的成本極高。比如,僅維護國際海洋通道的安全暢通就需要多少軍艦,耗費多少資金?經營一個世貿組織需要花多少精力、動用多少資源?制止核擴散需要多少人力物力?正如美國歷史學家保羅-肯尼迪的《大國的興衰》一書指出,歷史上,超級大國大都不是被崛起大國打敗的,而是被維護國際秩序高昂的成本拖垮的。所以,為最大限度地降低維護國際秩序的成本,美國維持、擴大和加強了在二戰期間建立的軍事同盟體系,領導組建了以聯合國為中心的一整套國際組織和國際機制,還與許多國家建立了各類合作夥伴關係。

要說服其他國家與美國分擔維護國際秩序的成本,美國同時也要承擔很多國際義務,付出很大代價,包括保護盟國安全、遵守國際秩序規則、帶頭履行維護國際秩序的責任和牽頭應對全球治理的挑戰等。在此過程中,美國雖然犯過一些重大歷史性錯誤,比如捲入越戰和第二次海灣戰爭,使美國浪費很多資源,並使美國數度陷入困境,但總體而言美國仍然通過上述戰略,從國際秩序的相對穩定中獲得了巨大利益,並基本上保持了在國際上的超強地位。這正是二戰以來美國歷屆政府都堅持這個戰略的原因。

關於本屆美國政府的多變和不確定性,報告提及,和戰後歷屆美國政府不同,本屆美國政府不太重視外交政策的連續性和可預見性,甚至有意識地製造不確定性來謀求最好的交易,結果不僅讓許多國家無所適從,也讓其盟國難以適應。如在處理對華關係上,特朗普當選之後上台之前,突然與台灣地區領導人通電話,並放話說,「一個中國」政策不是白給中國的,而是需要後者爭取的,讓很多人吃了一驚。上台後,才又回到「一個中國」政策上來;再如,在訪華期間說了很多好話,但剛離開就開始大談中國和其他國家佔美國便宜。類似做法增加了其他國家處理與美國關係的難度。

鑒於美國具有超強的實力,特朗普政府的上述做法短期內可能會迫使相關國家做出讓步,給美國帶來一定程度的好處。但是,從長遠的角度看,這種做法勢必導致國際秩序的弱化甚至衰敗。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是國際秩序的最大的受益者,國際秩序的弱化或衰敗在損害大多數國家利益的同時,他的這種做法最終也將損害美國的利益。

需要指出的是,特朗普政府對美國國際戰略的改變到底能走多遠,現在判斷還為時過早。未來還充滿變數,美國多數政策精英並不認同其做法,美國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安排也會對其多有掣肘,而較低的民意支持率和政治上的問題也使得他連任前景黯淡。在此背景下,這屆政府究竟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改變戰後美國歷屆政府堅持的美國國際戰略還有待觀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網軍事 的精彩文章:

美打響對華貿易戰第一槍?中國對美可選的棍棒多得是

TAG:環球網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