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自凈其意,才是真正的智慧

自凈其意,才是真正的智慧

在禪修的路上,我們似乎無論走得多遠,都像一個「門外漢」,而更多時候,初入禪修之門的「小白」總會產生很多迷思。這期內容由禪說心語的主持人棟哥,站在一位禪修初學者的角度,向楊老師提出許多初學者的迷思。或許,這裡也有你想要的答案。

今天是「禪修小白」話題第二期。

以下是「禪說心語」的第14篇文章

本期嘉賓:楊碩誠老師

主持人:棟哥

(以下是音頻文字完整版,不方便收聽的可以點擊收藏,先看文字)

主持人:(接續上期)說到這個燒香祈福,說到最後就要還願了。有的人願望實現了,比如說我前兩天有一個朋友,說前段時間我在杭州許了個願,這願實現了,我過兩天還要到杭州去還這個願。但我沒時間去呀,菩薩會不會怪罪我?我必須得去那個地兒呀。像這種情況下,怎麼辦?

楊老師:當然我們飲水思源,這是好的。受人點滴,泉涌以報,這也是好的。但我剛剛說佛菩薩不是人,佛菩薩要的是你的心,他跟你不是一個買賣式的交易,他要的是你的心。他今天滿你的願的目的,是希望你藉由滿這個願來精進自己的道業,所以關鍵是滿願的人應該要在自己的道業上持續成長,到哪裡去還願那是其次的。

如果我們有機會回到我們許願的地方還願當然非常好,但是沒有機會回到許願的地方還願的時候我們可以再把這個願望還於十方世界啊,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替佛菩薩照顧應該被照顧的人,替佛菩薩幫助應該被幫助的人。我們可以用做佛菩薩的眼睛、做佛菩薩的腳、做佛菩薩的手的方式來還佛菩薩的願。那個比你直接拿多少錢去燒多少香來還佛菩薩的願,我感覺更有意義。

主持人:我前一段時間還有一個朋友跟我聊,他說:你看信佛的人很多啊,為什麼有的信佛人一生都大富大貴,什麼都順利,往寺廟一捐錢就多少萬,可是有的人天天燒香啊、磕頭啊、拜佛啊、可是他一生都窮困潦倒,還疾病纏身,為什麼學佛的差別會這麼大?

楊老師:禪修裡面的達摩祖師,前段時間我在課程上也跟同學們分享了,達摩祖師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做《達摩世行觀》,其中達摩在文章裡面寫到,人對世界有幾種看法,我舉其中兩個例子。

第一個叫做報冤行,就是有些人生活中感覺跟你特別看不順眼,你不管怎麼對他好,他老是找你的麻煩,或者你就覺得我好像很努力,我就是得不到順利的結果。

達摩祖師對這樣的人說,你應該要這麼想,這個世界你所遇到的一切其實都不是你眼前這一刻才發生的。我們在過去的人生,長久的生生世世循環輪迴的過程當中,我們跟很多人結下了冤讎,我們可能在很多輩子當中,得罪了很多的人,甚至害過很多人,做過一些不好的事,也許你這輩子看起來挺好的,也沒有傷害過其他的人,也沒有得罪過其他的人,但是有可能這些得罪和傷害不是在此刻發生的。

所以說,對於你此刻會受到一些人的排擠或者不順利,你要知道,這些可能是因為你過去所做的事情在這時候還了,對一個修行的人或學佛的人來說,對於這樣的心情,你要心存感恩,因為早還早超生啊。欠的債早一點還,你就比較容易順利、容易安心。

反過回來說,有些人此生看起來特別有福報,他也不是僅僅只是這一輩子造成的,就是他現在的有錢不是他這一輩子造成的。所以背後的因緣相當的複雜,我們每個人都曾經很有錢過,在佛法的概念裡面,都曾經很落魄很窮過。佛陀的本身記裡面,記載著佛陀的過去的累世當中,甚至還有在地獄過。每一個人只是因為你現在活在你這個長久的旅程當中的一小站,你沒有看到過去的那些站是發生了什麼事情,你就以為現在這一站是唯一的一站,然後用這一站跟所有一切做比較,那麼你心裏面就會很不平衡。

如果你知道我們只是在這麼多站當中、經歷了這麼多站的其中的一站,你就會知道,別人的好曾經是你的經歷,你也曾經在其他站當中跟他一樣好,別人也曾經在其他站當中跟你一樣的落魄,這樣的人,他的心就會慢慢的看得比較開。最重要的是,不管你此生是好、是落魄,我們學佛或者是學習禪修的人,人生的目的已經不是計較這些順利或者是落魄了,他的目的是想要在此生當中,將自己的煩惱、不安解決掉,要脫離輪迴,不再被這些糾纏所束縛了,他的目標是這樣。至於外在的環境紛紛擾擾這已經不是他最在意的事情了。

主持人:明白了。這個禪修小白的問題,楊老師今天給我們解決了很多,比如像我這樣的小白,起碼從一個燒香到底許願怎麼許?什麼時間燒香?我們都已經很清楚了,但是,也有一些問題,到現在還不是特別了解。比如說,如果我真的要學佛,平時我們在街上看到很多人啊,穿的特別佛像,中式對襟,佛里佛氣,帶著佛珠,其實他又不是出家人他為什麼要穿成這個樣子啊?

楊老師:我們也不能說這樣不好啦,當然這就是他內心狀態的一種呈現跟表達,我們如果覺得他不好,也是我們的問題。如果穿的人覺得這樣很好,那也是穿的人的問題,關鍵是你會穿成怎麼樣,或者想要穿怎麼樣,那當然是你內心狀態的一種呈現。

但我也跟大家分享,學佛真的不是一個外在的形式,透過外在形式,比如說我們念經、燒香,有些人念咒語、拜懺、朝山、參加法會等,其實這些外在的形式也都挺好的,但它的目的只是為了接引你開始往內去探求,真正佛法的目的是為了要自凈其意。

佛陀曾經說,七佛之咒,過去所有的佛,道,釋迦牟尼佛,他們都有一個咒語,是說他們是怎麼成佛的,有四句話叫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諸惡莫作,就是最基本的,人盡量不要去傷害人家,盡量不要去做那些會讓自己良心不安的事情。這就是避免了犯惡業。

覺得能夠幫助別人,能夠讓自己心安的事情,盡量去做,這就叫眾善奉行,但最重要的,其實是自凈其意。

自凈其意就是人因為沒有智慧,所以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成見、偏見,有一些對這個世界扭曲的看法,導致了他的人生當中,不斷地做一個叫做維護自己、保護自己的事情,這個就叫做「執著」。

所以說,一個學佛的人經過了諸惡莫作,其實就是一個守戒的過程,形成了讓自己比較無愧,沒有慚愧。然後再經過眾善奉行,眾善奉行是建立在諸惡莫作之上的,積極地讓自己做一些更心安的事情,那他就比較安定。這樣的人再往上,才能讓自己扭轉自己對世界錯誤的概念,然後形成沒有偏見、成見、對這個世界沒有錯誤的執著。這樣的過程叫做自凈其意。學佛整個是經過這樣一個過程,這才是佛教。

所以最關鍵的自凈其意,這就是智慧。自凈其意就是智慧的結果,不管怎麼做,是諸惡莫作,是眾善奉行,其實都是為了自凈其意來打基礎。

所以我們剛開始有些人做一些外在形式的遵守,它並不是壞事,如果他對你學佛、最後導引到自凈其意有幫助的話,那是被允許的或者可被接納的,都是好的。但千萬不要以為這就是佛教,這就是學佛,這就是佛法,那只是剛開始,甚至你如果太過堅持,非得要按照你這樣子的話,你反而離佛法越來越遠。

主持人:那是不是比如說,有的人要真的想去學佛的話,我看我朋友圈也經常有人說今天持咒108遍、明天抄心經多少多少遍,那必須要拘泥於這樣一種形式嗎?就是抄經、或者念咒的話真的會對我們在生活當中有多大的幫助嗎?

楊老師:那要看你抄經的時候是什麼心態、你念咒的時候是什麼心態,我剛剛一直強調,佛法最關鍵的是調整你的心,但是因為一剛開始我們要調整自己的心,可能對一般的初學者會有一定的困難。於是他設計了一些場景,這個場景其實就是一種行為模式,來幫助你調整你的心,比如有時候我們確實在家裡比較煩,我們可以到寺廟,寺廟就是有一個場景,我們心可能就沉定下來了,所以很多人就喜歡跑到寺廟裡,讓自己的心情靜一靜。

這對於初學者來說就是有幫助的,可是它的目的並不是讓你一直呆在寺廟,它的目的是為了讓你到了寺廟之後,有那個沉定的心境之後,慢慢的看有沒有辦法就算待在家裡也能像待在寺廟一樣的心情,這才是它的目的,所以一樣的,就是說讓你去抄心經,其實就像是去寺廟一樣,讓你去念咒也是要像到寺廟一樣,也就是說藉由這樣的形式,來幫助你體會安心自在的心境,趨近於安心自在的心境,但不是行為的本身,那個行為只是一個橋樑,但如果藉由這個橋樑,但沒有辦法讓你安心的話,比如說你念佛念得非常的急躁、念咒念得非常的執著,抄心經抄得非常的功利,那麼恰恰反而跟你想要獲得佛法越來越遠。

所以關鍵,做的這些事情本身,它如果對你安心有幫助,那就是有價值的,但反過回來,它反而讓你離安心越來越遠的話,那麼你就要注意了,你是不是學習的方向有點問題了?

不要以為做越多越好,有時候做越多反而我執越大,做越多反而離佛法想要讓你達到的那個自凈其意越來越遠,這個是我們在一面做的時候自己要一面注意的。

主持人:關於禪修小白的問題,我們會和楊老師通過三期的節目跟大家分享,禪修小白,問題多多,咱們下期接著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甲和燈 的精彩文章:

佛教孕育了日本動畫片

TAG:甲和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