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自駕行(下):墨爾本、大洋路

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自駕行(下):墨爾本、大洋路

【上接《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自駕行(上):堪培拉、眾湖之門、企鵝島》】

第3日:墨爾本(Melbourne)

墨爾本 -- 維多利亞州的首府,是僅次於悉尼的澳洲第二大城市。1901年澳大利亞聯邦建立時,墨爾本作為聯邦首都,直到1927年現在的首都堪培拉建成。墨爾本市名取自當時的英國首相之名。這是一座在金子閃光下迸現出來的城市,就是它的金礦、它的「新金山」把美國的聖弗朗西斯科的稱呼變成了「舊金山」。墨爾本被稱為澳大利亞的文化之都。1956年南半球第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墨爾本舉行,奠定了墨爾本在澳洲體壇上的霸主地位。

墨爾本市區交通

墨爾本市中心有免費觀光巴士和免費電車:

Free city circle tram: 免費有軌電車。雙向通車,每12分鐘一班。周日到三,10點到18點。周四到六,10點到21點。這是2012年的情況,之後不知有沒有變化。(車站列表見www.metlinkmelbourne.com.au/route/view/1112)(線路圖http://ptv.vic.gov.au/maps-stations-stops/metropolitan-trams/tram/1112)

free tourist shuttle bus:免費觀光巴士。不但提供報站服務,還會對沿途經過的各個站點做主要的介紹。半小時一趟,全程一個半小時,單向行駛。(www.thatsmelbourne.com.au/Gettingaroundthecity/Visitorassistance/Pages/TouristShuttle.aspx)

墨爾本市內主要景點:

墨爾本市區的景點網上介紹得很多,時間有限,我只挑自己感興趣的去看。說實話,從小在城市長大,除非是具有文化氣息的古城,對高樓大廈車水馬龍,有點避之不及的感覺。旅遊嘛,我更喜歡去看看與自己生活環境完全迥異的地方。

墨爾本,我最想去的就是維多利亞州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分國際館和國內館,兩館步行五分鐘。都是免費的,涵蓋了亞洲歐洲的藝術品,是澳洲最大的美術館之一。

為了防盜,維州美術館設計成方正的沒有窗戶的封閉式城樓樣建築,樓前有幾處水池和噴泉,有點護城河的味道。

大門獨具匠心,用玻璃製成的屏牆,水流如瀑布沿玻璃傾瀉,製造出迷濛的效果,配上牆後的人影,遠看好似流動的水彩畫。

往裡是廣大的中庭和以彩色玻璃為天花板的大廳。看見有媽媽帶著孩子就那麼躺在地毯上,欣賞天花板。松子也躺下放鬆。

世界名畫眾多,除了澳洲藝術家的作品外,也有從17至本世紀歐洲近代和現代的作品,最珍貴的屬畢加索、倫勃朗、莫奈等藝術巨匠的作品。這裡的寶貝應該是畢加索於1937年所作的《哭泣的女人》(Weeping woman)。注意:藝術館內只拍照不允許用閃光燈。

一樓有專為小孩準備的兒童館。左下角那個是感應藝術燈,小朋友跑到哪,燈光就跟到哪,而且打出各式不同的花色,松子和幾個孩子沒少在這浪費腿力,樂此不疲。別看這麼小塊地方,足夠孩子在這享受半天的時光,不得不佩服人家為孩子們所花的心思。

美術館的國際館旁邊就是維多利亞藝術中心( Arts Centre)。遠遠的就看到尖塔,頂部有115米高的錐形鐵架,造型猶如一位翩翩起舞的芭蕾舞女正旋轉著她的舞裙,因而被譽為"芭蕾舞女的裙子"。

從美術館出來,想去唐人街看看,攔了輛計程車,沒有兒童安全座椅,不行。幸虧不行,往前才走了幾步,就看到傳說中的免費觀光巴士停著,而且是第一站剛出發,一打聽,到唐人街就四站。毫不猶豫的上了車。真好,司機沿途還有做介紹。有時間坐著它花一個半小時轉一圈很不錯。

在唐人街吃過午餐,走過幾個街區就到達著名的聯邦廣場(Federation Square)。美術館的國內館也在這裡頭。

街頭出租自行車:

旁邊就是Flinders火車站,這個地標性建築,是不是經常在畫報上看到呢?

下面就是免費的有軌電車,在市中心來迴轉圈。我們從聯邦廣場坐著它,要回皇冠賭場取車。

下了電車,跨過亞拉河,就是位於河南岸的皇冠賭場。亞拉河(Yarra River)是流經墨爾本的一條大河。有興趣可以坐遊船觀光。

皇冠賭場(Crown Entertainment Complex),是世界第二大賭城,僅次於美國的拉斯維加斯。在賭場前面的廣場,每晚7:30開始,有持續20分鐘的噴火表演。

下面附上墨爾本市區我來不及去的其它景點:

州議會大廈(Parliament House of Victoria):1901年澳大利亞聯邦成立時,作為國會大廈一直到1927 年。

聖派翠克大教堂(ST Patrick"s Cathedral),是世界最高的教堂之一,著名的哥德式建築。

庫克船長故居(Captain Cook"s Cottage),在費茲洛公園(Fitzroy Gardens)里。在悉尼岩石區也有庫克船長故居。庫克船長是18世紀英國最偉大的航海探險家,曾三次遠渡重洋來到南半球,他不但發現了澳洲大陸,也發現了紐西蘭和夏威夷等太平洋的眾多島嶼。

維多利亞州戰爭紀念館( Shrine Of Remembrance),據說,每年11月11日上午11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間)太陽會從紀念館的玻璃天井上的一個小洞口射進一束陽光,正好照在這塊紀念碑上的「愛」字上,只有短短的4分鐘從上至下划過。因此,每年的這一天都會有許多維州的人們從凌晨就遠道而來,靜靜地等待著這一刻。而該館在每天上午10時至下午5時開放時間內,每整半點會有模擬的燈光,由右至左照亮Love的每一個字母,大約停留4秒鐘。此時,所有的遊客都會低頭觀看,似有向烈士致敬之意。

St. Kilda,在St. Kilda Pier 棧橋一直往裡走,走到底是大鐵門,裡面是個企鵝的保護中心。就在鐵門附近的堤岸邊上,傍晚,就能看到野生小企鵝了,就是沒有企鵝島上的規模大。此外還有一種保護動物--水上老鼠。

從藝術中心直通市區,是墨爾本最著名的斯旺斯頓步行街。購物消閑以外,沿街兩旁擺放著當代藝術雕塑作品、畫作,每逢周末,街頭表演就活躍起來,為商業化的購物街烘托藝術氣息。

皇家植物園(Royal Botanic Garden),是澳洲城市裡面最大的國立植物園。

維多利亞市場(Queen Victoria Market),是墨爾本市內最大、歷史最悠久的跳蚤市場。

Lygon Street,墨爾本市區熱鬧出名的義大利街,整條街都是義大利餐館。

墨爾本周邊景點:Dandenong Mt、金礦。

第4日:大洋路(The Great Ocean Road)

這是我收穫最豐的一天。除了我愛的野生動物,還有美景和美食。

大洋路是我心目中此行的第二個重點。被譽為人生必走的十條路之一,也是世界最壯觀的沿海公路之一。據說大洋路的得名來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從英國歸來約5萬澳洲士兵。當時經濟蕭條,失業率上升,政府無奈,派這些士兵開荒修路。1932年從吉隆到坎貝爾港長達180公里的海濱公路正式建成開通。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稱為Great War,而這條路又是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士兵修的,因而取名Great Ocean Road。(官網www.visitvictoria.com/Regions/Great-Ocean-Road.aspx)

大洋路大體可分三部分,風景各不相同:

第一部分是從Torquay到Apollo Bay,以沿海公路、沙灘、小鎮見長。特別是從Lorne到Apollo Bay,是大洋路中最靠近海邊的一段,奇景迭出,世界上沒有第二條路可以媲美。

第二部分從Apollo Bay到Princetown,這一段遠離海邊,以山路、森林、內陸風光為主。

第三部分是從Princetown到Port Campbell,公路離海邊很近,但海邊很少沙灘,以懸崖峭壁為主。從墨爾本向西南開車一個多小時可進入大洋路。

之前上網查,很少有遊記系統的把景點按順序縷一遍,我好不容易才搞清它們的位置關係。

我探訪的大洋路沿途景點,按順序依次是

在角海高爾夫俱樂部(Anglesea Golf Club)看野生袋鼠、在Aireys Inlet看燈塔和大岩石(Eagle Rock)、在小鎮Lorne的The Pier Seafood Restaurant吃海鮮、經過小鎮Apollo Bay、在Otway National Park往Cape Otway燈塔拐的路上尋找野生考拉、吉布森腳印(Gibson Steps)、12門徒(The Twelve Apostles)、阿德湖峽(Loch Ard Gorge)、小鎮坎貝爾港(Port Campbell)、兩英里灣(Two Mile Bay)、拱門(The Arch)、哥洛多岩穴(The Grotto)。最後住在坎貝爾港(Port Campbell)。

下面跟著照片走。注意,照片是按我對景點的喜好排序,不是行程順序。行程順序在上面介紹得很清楚了。

第一個小震憾,是在叫吉布森腳印(Gibson Steps)的地方。是在兩塊巨石柱旁的一塊海灘,這裡風大浪高。在沙灘上,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十二使徒岩,據說是離它們最近的觀賞處。遠處天氣陰沉,偏偏有陽光撒在我們這兒,黃色的岩石突然發出耀眼的光芒,太美了!

大洋路上最著名的要屬12使徒岩(The Twelve Apostles )了。這幾塊岩石,屹立在海中已有二千萬年了。因為它們的數量及形態恰巧酷似耶穌的十二使徒,人們就以聖經故事裡的十二使徒為之命名。可惜經過風浪的侵蝕,早已不是12塊了。由於海浪的拍打,現在大概只有7塊的樣子。按照自然規律發展下去的話,12門徒遲早是會全部消失的。

我們到達時天色已近黑,雖然太陽還沒下山,但已經被遠處的密雲遮蓋。而且是背光,只能拍到這樣陰沉的照片,或許也別有一番意境吧。

停車場旁邊是直升機場,可以坐直升機從空中俯看十二使徒全景,我怕暈,不敢坐。

因為天氣原因,最出名的十二使徒岩讓我感覺一般,倒是在倫敦橋收穫了大洋路上最讓我心醉的美麗。

倫敦橋(London Bridge),本來有兩個拱,1990年1月15日,左面那個和陸地相連的拱門塌陷了。隨著一聲巨響,橋就和大陸分離了,整個過程只有幾秒鐘。

有意思的是,當時就在橋的那頭,還有一對情侶,他們看著塌陷的橋,真有種撿回一條命的感覺,兩人後獲直升機營救返回大陸。事情還沒完,諷刺的是,當無數媒體採訪他們逃過一劫之後的感想時,女的滔滔不絕,而男的卻愁眉不展,原來他是和情人在一起,擔心著被妻子發現。難道是老天有意為之?

仍然是半陰半晴的天氣,遠處是沉沉深藍,偏偏我們頭頂的雲縫漏下陽光。於是,一種奇特的美麗展現了。我想這種感覺,在大晴天反而捕捉不到。實在是感恩,謝謝老天這樣的恩賜。

倫敦橋相對著的大岩石也被陽光映得無比燦爛。看那水邊,真藍、真綠、真白、真黃。

第一次看野生袋鼠:

提前做了功課,知道大洋路上有個地方,百分百可以看到野生袋鼠。在這裡,我們第一次看到野生袋鼠。其實住久了就知道了,在悉尼周邊也能找到野生袋鼠的。

我看野生袋鼠的地方,就在海邊小鎮角海(Anglesea)。在角海高爾夫俱樂部(Anglesea Golf Club)。停車場邊的沒有籬笆的那一面綠地上,那裡任何時間都聚集著20多隻野生袋鼠。此地看野生袋鼠的旅遊情報,在美國好多旅行書上介紹,因此常可在此遇到美國人。

這個高爾夫俱樂部成立於1950年1月,是全澳洲最富有詩情畫意的球場,約有300隻東澳灰袋鼠遊走球道之間。想像一樣,你在翠綠的草地上打高爾夫,旁邊就有若干野生袋鼠跳來跳去,有趣哈。

下了車,一下子就看到了,真的很多!看到路邊的告示牌,說為防被球誤傷,不打球的不要走進去,而且野生袋鼠也不可以靠得太近,雖然它們不會主動攻擊人,但如果感覺受到威脅,也是會傷人的。所以我就只遠遠的看,這時候真嫌相機鏡頭拉得不夠近啊。

看到有打球的人,就那麼慢悠悠的從袋鼠群邊走過,幸福呀。

尋找野生考拉:

之前看過一個台灣人的遊記,知道大洋路上有一處能找到野生考拉。雖然野生考拉在澳洲的城市以外到處都可能有,但據網友介紹,在這裡找到的機率很大,甚至可以說百分百。

地點:過了Apollo Bay之後,最南角有個Otway 國家公園(Otway National Park)。走到這個位置時,左邊會有一條岔路通往燈塔(Cape Otway),注意看路牌,就在這條岔路上,我坐在車上一路仰著頭找呀找,果真!還真叫我看著了!

就在這樣的叢林路里,練練眼力,下圖,你找到了嗎?

下圖,這次你一定找得到啦。下了車,經過我拚命的指點,他們才找到,大家都吃驚我怎麼眼力這麼好,那麼高的樹上,還是從行駛的車上看到的。哈哈,其實,我眼力並不好,經常有熟人迎面走來我都看不到。實在是興趣所在,超常發揮吧。

拉近鏡頭,厲害呀,就這麼坐在小細樹枝上,功夫了得。是不是很可愛呀,看那小腳丫。

想看它的臉,我向樹上高聲大喊「Hello, Koala!」它不理,我不甘心,在下面大聲的拍手。小傢伙終於有反應了,扭過頭往下看。這時候又恨鏡頭沒法拉得更近,照片雖模糊,但能看到它那無辜的淡然的小模樣。噢,抱歉是不是吵到你睡覺了?

另外,回程里,從大洋路往墨爾本方向走的內陸公路上,我再一次找到了野生考拉。也是無意中,當時我心裡想:不知這裡的桉樹上有沒有考拉?於是,就試著仰頭看樹頂,只看了幾分鐘,就真的發現一隻。很意外啊!心花怒放!很有成就感!立刻大喊停車,下來欣賞。

考拉象大熊貓一樣,除了吃就是睡,很少動,因為桉樹葉和竹葉都是能量很低又難以消化的東西,它們沒有多餘的能量亂玩亂跑。這次遇到的考拉,竟然沒睡,在爬,從低處爬到樹梢。

我仍然是又拍手又喊叫,想引起它注意,終於是轉過頭了:

大洋路這一天,收穫滿滿。心情大好。午餐也不能湊和了。仍然是網上看過的遊記,知道在美麗的海邊小鎮洛恩(Lorne),有家不錯的海鮮餐館Lorne the Pier Seafood Restaurant。不過我們在小鎮上找了半天都沒發現,原來是要過了小鎮主街以後,左邊有個伸向海里的突出地,叫Lorne the Pier,左邊的叉路拐出來就看到了。

不光海鮮好,風景也絕佳啊。他家還有生海鮮零售,我們買了一打生扇貝(13澳元),三隻生螃蟹(10澳元),留著晚上自己做。最後證明,扇貝不錯,螃蟹不是很新鮮。

從墨爾本往大洋路走,會經過維多利亞州第二大城市——吉隆(Geelong)。是大洋路的入口,有國家羊毛博物館,有海邊大型圓形帶跳台泳池。海邊有許多木頭人,原本是系船柱。當年這裡還是貿易港口時,來往船隻頻繁,這些系船柱成為重要的角色,當時由當地藝術家米切爾繪畫的。現在成為著名的景觀。每個系船柱都有不同的人型主題,許多觀光客前來,要找齊傳說中的107或108個木偶。

下面是大洋路上的各種奇石美景:

Aireys Inlet,這裡有名的是燈塔Split Point Lighthouse。在Anglesea和Lorne之間。不過說實話,我不是燈塔控,澳洲沿海到處都有燈塔,在我看起來,都差不多。

順著塔後的棧道拾級而下,只見一塊橙黃色的巨石迎著巨浪聳立水中,它就是EAGLE ROCK

下圖是叫拱門(The Arch)的怪岩:

哥洛多岩穴(The Grotto)

當晚我們住宿在大洋路上的坎貝爾港(Port Campbell)。離十二使徒不遠,離大洋路結束也不遠。是相對較大的鎮子,大多數來大洋路的遊人都住宿在此。本來我是想住在附近的王子鎮,那是個人口不到一千的小小鎮,很符合我的胃口。可惜趕上周六,訂不到房間了。

清晨,趁大家都沒起,我獨自出來,我們的小木屋地勢高,能俯看整個公園的房車位。下圖遠處樹林里有閃光的地方,那就是公園裡的小河。發現晚了,不然晚上他們可以去試著釣釣魚。

住宿不遠就有沙灘,走行兩三分鐘就到。吃過晚餐,就在沙灘上迎來了夜幕。

第5日:歸程

最後一天,從大洋路到悉尼的家,行車13小時。雖然全在路上,但回憶起來,仍然可圈可點。從南向北一路開過,沿途各式各樣的美景,令人驚嘆!整個上午,我都端著相機狂咔嚓,儘管在飛奔的車內隔著車窗,效果並不好,但實在抵抗不了仙境般誘惑。

農場上常見這種大草卷,是把草料儲存來喂家畜的。點綴在草場上,象童話:

風吹草低見牛羊:

羊毛都黑了,看來是很久沒剪了。羊毛真是好東西,剪了又會重新長出來,人取了想用的,對羊又沒傷害:

最常見的是黑白花的牛,也有這種黃花牛。這一路下來,真覺得澳洲牛羊的數量絕對多過人。而且一路都是養牛養羊的農場,難怪澳洲和紐西蘭盛產牛奶,生活在如此優美環境下的牛們,能不產好奶嘛。

最後以風景畫結束此行遊記吧。

相比昆士蘭州之行,這次維多利亞州給我留下更深刻更美好的印象。黃金海岸因為有五大主題公園,更適合孩子玩。凱恩斯大堡礁,更適合喜歡潛水的人。而企鵝島和大洋路之行,讓我這個喜愛動物的人終於如願以償。這也是唯一讓我去過還想再去的地方。

這一路經過的好地方真不少,但時間有限,只能匆匆一瞥。畢竟第一次來嘛,先看個大概,有個宏觀印象,知道自己喜歡哪個點,以後有機會慢慢細玩就好。

一次旅行的結束,對於我,便是嚮往下一次旅行的開始。下一站會是哪裡呢?

有盼望,也是一種享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邊小妹 的精彩文章:

TAG:海邊小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