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萍鄉史上最牛知縣尚崇年與楊岐歷史懸案

萍鄉史上最牛知縣尚崇年與楊岐歷史懸案

萍鄉自三國吳寶鼎二年(267年)立縣,至1960年撤縣設市,歷經1300多年,歷任知縣(元朝為知州)近三百人,在清康熙年間有一位最牛知縣——尚崇年

《昭萍志略》之尚崇年傳記

他20歲就任萍鄉知縣,33歲離任,成為萍鄉史上就職年齡最小、任職時間最長的知縣。

他出身王孫貴族,祖父是康熙朝「三藩」之一的平南王尚可喜,父親是正二品副都統,岳父是正二品副都統,可謂是根正苗紅。

清平南王尚可喜像

他在萍鄉經歷明末清初多年戰亂後,剛平定「三藩之亂」之時上任,面對民生凋敝,百廢待興的局面,銳氣任事,安撫流民,修常平倉,造福百姓,可謂是能吏干臣。

他修纂縣誌,善作詩文,《萍鄉縣誌》收錄其在萍期間詩作五首,讓我們現在可以欣賞清初萍鄉楚王廟、萍實橋、鳳凰池、橫龍寺等風景名勝,可謂是文人墨客。

尚崇年族譜之一

他拆毀楊岐山隋煬帝祭壇,使楊岐山地名來歷成為一大懸案,可謂是歷史罪人。

他在陝西葭州任知州期間大肆貪污,病逝二十年後,在雍正年間被查處,累及子孫,被籍沒家產,剝奪旗籍和族籍,全家上下淪為官奴,六個兒子後人不知所終,可謂是人生悲慘。

尚崇年族譜之二

尚崇年(1663-1709),字繩其,號介軒,遼東海城人,漢軍鑲黃旗籍,因是平南王之孫,不用參加科舉考試直接做官,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任萍鄉縣知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任廣西全州知州,後歷任廣西上思州知州、陝西葭州知州。

《昭萍志略》之隋煬帝壇記載

據劉洪闢修纂的民國版萍鄉縣誌《昭萍志略》記載:「尚崇年,遼東蔭生,康熙間知萍鄉。蠲科派撫流亡,建常平倉以備積儲,除供億之需,以惠商賈。萍故有志,經八十餘年未修,搜羅遺佚,纂輯成書。嘗至楊岐山,見隋煬帝壇,命毀之。勛胄英年,遇事明斷。後除知全州,民思之如慈母。」

明正德《袁州府志_》之隋煬帝壇記載

明正德《袁州府志》之煬帝廟記載

上文中「嘗至楊岐山,見隋煬帝壇,命毀之。」這一重要細節,被被萍鄉人忽視了300年,乃至造成楊岐山地名來歷成為一個歷史之謎。

楊岐山怎麼會有隋煬帝祭壇?一個被史書毀譽參半、身死國滅的亡國之君,在離他揚州墓地千里之遠的偏僻山旮旯里,誰會祭祀他?隋煬帝與楊岐山到底有什麼關係?尚崇年為何拆毀隋煬帝祭壇?帶著這些疑問,經筆者深入查證,大膽推論,以上問題逐一得到釐清。

明朝正德年間1514年成書的《袁州府志》明確記載,楊岐山有隋煬帝祭壇和煬帝廟,同時《萍鄉縣誌》和《昭萍志略》都有記載。清咸豐三年(1852年)副貢生、楊岐人梁柄魁在其敘事詩《楊岐山火依韓退之陸渾山火韻》中,也有「隋煬帝壇炕王墩,輪囷老柏香熾熏。灼乾子午泉水渾,燒破棋盤石裂崩。古寺盡毀無復存,剩有高塔鶴同蹲。」的詩句。

1994年版《新昌縣誌》之楊白記載

《新昌縣誌》和新昌彩煙楊氏族譜記載:唐時隋煬帝楊廣曾孫楊白隱居彩煙山,結婚生子,楊氏逐漸成為當地巨族,楊白長兄楊岐隱居萍鄉偏僻山野,楊岐山地名由此而來。只是由於楊岐後人沒有留下家譜,因此萍鄉地區一直沒有楊岐山地名來歷的確鑿依據。

北魏《水經注》稱楊岐山為漉山、翁陵山,唐以後改稱楊岐山,後人依據戰國時期「楊朱泣岐」典故,認為楊岐山地名是出於「楊朱泣岐」,實在是牽強附會。根據相關史書和家譜記載,楊岐山因隋煬帝曾孫楊岐隱居此地得名更符合史實,其中道理因為早有人發表了相關文章,在這裡不做詳細論述,筆者只是補充一些重要歷史佐證資料予以確認。

明萬曆《新昌縣誌》之楊氏墓記載

筆者認為,尚崇年拆毀隋煬帝祭壇原因有三:一是隋煬帝舉全國之力三次征遼東,導致國家大亂,是失德亡國之君,不配享受祭祀;二是滿清從遼東一帶崛起建國,尚崇年是遼東人,又是滿清建國功勛親王之孫,為維護清朝封建統治計,拆毀隋煬帝祭壇是他一大政績;三是尚崇年當時「勛胄英年,遇事明斷」,敢作敢為,在他任職期間拆毀隋煬帝祭壇也是他的個性使然。

清嘉慶《彩煙楊氏宗譜》序文之始祖楊白記載

尚崇年拆毀楊岐山隋煬帝祭壇,導致楊岐山地名歷史的重要物證消失,讓楊岐山地名出於「楊朱泣岐」更加以訛傳訛。隨著近年浙江新昌縣彩煙楊氏族譜資料的公開,隋煬帝墓2013年在揚州被發掘,為糾正楊岐山地名來歷提供了良好契機,楊岐山的千年文化歷史必將煥發出更加燦爛的光芒。

作者:柳習文

編輯:小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上栗 的精彩文章:

TAG:微上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