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時劫無性,一念頓超

時劫無性,一念頓超

時劫無性,一念頓超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遵母音老人囑咐,2000年後,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

佛是經過三大阿僧祇劫而成的。這話的確不錯,一切聖賢,一切覺者,皆是經過三大阿僧祇劫而成的。然而,切不要誤解了這個「三大阿僧祇劫」,以為三大阿僧祇劫,是個無量億萬年的時間。無量億萬年的時間,是個遙遙無期的時間,是個永無盡頭的時間。既然是個遙遙無期的時間,那麼,成佛也就成了遙遙無期的事。既然是遙遙無期的事,那就是永遠不可能的事。既然是永遠不可能的事,我們用盡自己的全部精力,做那個永遠做不到的事,那實在不是智者所為。

問:三大阿僧祇劫,究竟是多長時間?

答曰:我們的修行過程,說起來,也就是三句話:證得自性,打磨習氣,究竟解脫。用儒家的話來說,那就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可是,這三句話,若是行起來,卻是無量劫事。無量劫事,也不必怕,何以故?當知時劫無性,本無實際,迷則千萬劫,悟則一劫無。

劫者,結也,累贅也。劫有三大,貪嗔痴是也。一大之中,有無量劫數。三大之中,便有三無量劫數,故稱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無量貪嗔痴是也。無量貪嗔痴,無量諸眾生,皆是性中幻事。迷時,幻事無窮,事事當真。悟時,諸法空相,無有實際。所以說,迷則三大阿僧祇劫,悟則當下超越。達摩祖師云:

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漢名不可數。此三毒心,於中有恆沙惡念,於一一念中,皆為一劫。如是恆沙不可數也,故言三大阿僧祇。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蓋,若不超彼三大恆沙毒惡之心,云何名為解脫?今若能轉貪嗔痴等三毒心為三解脫,是則名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眾生,愚痴鈍根,不解如來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說,遂言成佛塵劫,斯豈不疑誤行人退菩提道?[1]

若欲超越三大阿僧祇劫,只須從根本上下手。所謂從根本上下手,就是直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論修習哪個法門,只求識自本心,見自本性。若能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則當下頓超三大阿僧祇劫,直下契入「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2]的本然境界。蕅益大師云:「時劫無性,故三世當體全空,而無性原非斷滅,故時劫差別宛爾。雖復差別宛爾,並是現前一剎那中所現影子。」[3]憨山大師云:「大休歇處不尋常,妄想消時世已忘,都向別求真極樂,誰知當下是西方。」[4]六祖大師云:「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5]迷者,迷自心。悟者,悟自心。可見,佛教只是令人覺悟自心、自在解脫的一門學問。

凡夫常行貪嗔痴,故成凡夫的貪嗔痴三大阿僧祇劫劫。三大阿僧祇劫,是個無量無數的劫難。既然是無量無數的劫難,又如何出離?唯有放下貪嗔痴,回頭自見。若能見得,則當下出離苦海,故曰回頭是岸。

菩薩勤修戒定慧,故成菩薩的戒定慧三大阿僧祇劫。著相修戒,戒則成劫。戒有無量,則劫有無量。著相修定,定則成劫。定有無量,則劫有無量。著相修慧,慧則成劫。慧有無量,則劫有無量。著相而修,則成菩薩的無量劫難,或雲菩薩的三大阿僧祇劫。劫數無量,何由出離?以劫治貪,以定治嗔,以慧治痴,功至極處,能所雙亡。於此亡處,回頭自見。若能見得,則當下到達彼岸,或曰當下頓超三大阿僧祇劫。

假若劫難,有個定數,則努力修行,總能超越。可是,劫難無量,又如何超越?唯有悟心時,方是超越時,是故經云:「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昧卻自心,則三大阿僧祇劫,即使經過無量億萬年的修行,那也是超越不得的。猶如從無量數中,減去一百,或減去一萬,或減去千萬,其所剩的數目,那還是無量。無論從無量中減去多少,其所剩的數目,那還是無量的。既然如此,無量劫數,如何超越?唯有悟心,方能超越。

迷則千萬劫,悟則一劫無。著一切相,即名一切劫,亦名一切障。劫者,心結也,心障也,心魔也。達摩祖師云:

眾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輕趣。

云何三輕趣?所謂迷修十善,妄求快樂,未免貪界,生於天趣。迷持五戒,妄起愛憎,未免瞋界,生於人趣。迷執有為,信邪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羅趣。如是三類,名三輕趣。

云何三重?所謂縱三毒心,唯造惡業,墮三重趣。若貪業重者,墮餓鬼趣。瞋業重者,墮地獄趣。痴業重者,墮畜生趣。如是三重,通前三輕,遂成六趣。

故知一切苦業,由自心生,但能攝心,離諸邪惡,三界六趣,輪迴之苦,自然消滅,即得解脫。[6]

放下貪嗔痴,解脫戒定慧,一法不立,萬法如如。如是放下,如是解脫,正與么時,試看當下,這個了了常明、一塵不染的,究竟是個什麼?今日見不得,明日接著見。今年見不得,明年接著見。乃至未來又未來,只求見得這個。若能如是放下,如是觀照,則不經多時,自然見得。見得此心時,則三大阿僧祇劫,剎那消滅。到達彼岸時,則一切萬法,頓成空相,是故經云:「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也就是說,證得此心時,則諸法空相,苦厄無存。既然諸法空相,苦厄無存,那麼,三大阿僧祇劫,更有什麼實際?

學佛之人,當知有「一念頓超」之事。若無「一念頓超」之事,無量眾生,何由度盡?正覺山前,明星現時,釋迦世尊與大地眾生一時成佛。這便是成佛的樣子。即今本覺山前,萬相齊現,諸人何不與大地眾生一時成佛?若也不悟,時劫無數。徹見之時,便是「一念頓超」之時。一念頓超,妄根全斷。妄根全斷,枝葉亦亡。

[1]《少室六門》,《大正藏》第48冊,第367頁中。

[2]《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三。《大正藏》第四十七冊,第八二二頁中。

[3]《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大正藏》第37冊,第370頁中。

[4]《憨山老人夢遊集》卷三十八。《卍續藏》第73冊,第739頁上。

[5]《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48·350b。

[6]《少室六門》。《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三六七頁中。

時劫無性,一念頓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善財童子的般若行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