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女博導與准博士:楊寶德及其意義

女博導與准博士:楊寶德及其意義

西安交大在讀博士生楊寶德自殺事件,已經結束。楊的女友近日在微博上作了最後的陳辭,接受學校處理意見,感謝並致歉,宣告終止一直在做的追問行為,不再糾纏往日與故人。在這個情況下,這件事已經沒有重新評斷的必要,在此僅做個匯總。

楊寶德女友的最後聲明中涉及到的事實包括但不限於:她通過翻看楊寶德是通信記錄,不認為博導周筠對楊有性騷擾的行為,認為是女博導孤寂當中做所的一些依戀式的言行,沒有性意味。楊跳河自殺的動機只能推測,但不存在性騷擾這個事實具有說服力。

從頭來看,中青報以《寒門博士之死》最先報道此事,給予楊寶德女友以最早的鼓舞,激勵她以個人之力追尋難有死亡的真相,哪怕最後只能停留在現實的限度以內,但到底是未亡人的努力,所以楊寶德女友最後致謝中青報一眾記者,也在情理當中。

不過,單就中青報的標題而言,似有不缺。一個是楊寶德是博士在讀,還沒有拿到博士學位,標題與事實不符。另外,「寒門」一說有示弱意圖,預設身份上的受害者立場,可能也不宜提倡。當然,標題黨的設計,也是為了最大化的傳播,可以理解吧。

這事出來後,評論者其實有短暫的猶豫,不知該如何處理這個選題。如果按照同期高校反性騷擾的熱度,女博導的性騷擾在事實上沒有更多證據,即使與楊寶德的微信多有不適當言語,但也更像是大大咧咧的性格展示。性騷擾的意味難以成立,這是問題。

但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楊寶德在女博導手下遭受了非學術性質的雜事安排,為女博導洗車、打掃家庭衛生,陪著逛街,陪著喝酒,並且在周韻的人情安排中去做她朋友的家教。這是一種日常的差遣,成為楊寶德的苦悶來源,但與自殺之間的因果關係不算硬朗。

可問題到這裡很明顯,楊寶德與他的博導之間產生了基於權力關係的人身設定,導師擁有配置楊寶德時間、學術甚至深造的權力,而楊寶德無力抗拒,只能被動應付。在這種權力關係下,楊寶德無法展開他的計劃,博導成為支配他的人,學術指導關係變成了師門主從依附。

女博導與楊寶德之間的扭曲狀態,儘管在性騷擾上這個表象上難以坐實,但其顯露的奴役的原理,與北航等高校的反性騷擾運動是一致的。包括後來出現的高校老師反性騷擾倡議書,人們都認識到性騷擾的背後是變態的師生權力關係,楊寶德之死也指向這一點。

VISTA看天下的「政商智庫」比較早地注意到這個問題,編輯的稿件十年寒窗毀於一旦,是什麼殺死了寒門博士?但在很長的時間裡(所謂輿論中的時間感與實際的時間感覺很不一樣),楊寶德之死背後這些東西,沒有被很好地重視,漠視與失焦是存在的。

一種評論的立場是,將楊寶德之死推測為抑鬱症導致。它的動力機制是這樣推斷的,那就是設立一個「寒門奮鬥者」的形象,將楊寶德的自殺歸結為階層向上流動的失敗。這裡使用的是階層框架,不陌生了,可從博導的頤指氣使看,考慮中國並無階級的實際,有的只是等級壓迫。

隨著事件發酵,變得有意思起來。網上出現了一個偽造的周筠聲明,將楊寶德之死歸咎為應試教育體制。明眼人一眼看穿,在19號周筠已經被學校處理,取消今年研究生招生資格的情況下,無論是出於人情還是識時務,都不會出這個所謂聲明。

一些評論人似乎受到了這個假冒聲明的誤導,自顧自地強化這個論點:楊寶德自殺是出於自身的「不抗壓」「不圓滑」等等,總之是個人的問題,而不是結構的弊病。現在看來,這麼說是武斷的,我們無法真正明白自殺者最後的心理。但即便這樣武斷,也不重要了。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不重要的方面基本可以排除,一個是基於楊寶德原生家庭的推斷,二個是像某女編劇所說,歸因為楊不能適應「伺候導師」的情商問題。重要的是,楊寶德無法割斷與博導之間的權力關係,無法申請救濟,這是機制需要改進,也能夠改進的地方。

所以,儘管女權議題#METOO#與楊寶德自殺事件有過同步並行的階段,兩下並無交集,但目標一致,就是打擊現有的學閥權力,為學生擺脫潛規則的奴役提供製度保障。楊寶德女友袒露她之所以為男友發聲,是要找到楊寶德死的意義,而這個就是意義所在。

從這個角度看,將楊寶德的自殺歸結為抑鬱症患者的自我解脫,表面上看是採取了一種流行的解釋框架,但因為缺乏事實,所以比階層說更加不靠譜。另外,那種將楊寶德之死與教育掛鉤的,因為太空泛,反而沒有什麼指向性,也是空耗議論的熱情。

一個人的苦悶究竟積攢到什麼程度,才能成為殺死他自己的利器,楊寶德在波瀾不驚的求學生活中消失,雖平凡卻也驚心動魄。如果說,楊寶德之死讓更多人注意博導對權力的隨意使用,不分場合地支配學生,對這個常見的問題再多一點感性認知,也算是「意義」所歸了。

當然,改變也很難。米兔運動在近期的聲勢很容易被認為它取得了成效。或許,它在短期內可以造就性騷擾的議程設置,令被揭發者觸碰校方的紅線,進而得到處理。但總體上看,與米兔聲勢相對應的,並非具體的可操作性的校政改善,更多的還是政治正確的表態。

換言之,以性騷擾這個社會容易注意的議程為前導,引發輿論的聚焦只是短期目標,但公眾對它的關注更多是受到花邊新聞的吸引。而在場地隔絕等具體的措施倡導上,反而很難集中注意力。這也使得學校在處理失格教授時,多是含混了事,對新機制難有恆心。

楊寶德女友念茲在茲的男友之死的意義,現實地看,輿論一部分被抑鬱症的推測引流,一部分被寒門敘事與性格缺陷導流,剩下的其實不多。事實上,楊寶德的同門學生干著與他一樣的事,卻在人艱不拆中苦捱。學校將學術認定扔給門戶觀念深重的導師們,學生沒得選。

到了這個時候,以性騷擾點題試著把楊寶德之死與米兔運動結合,已經沒有意義;但是從一個準博士的死亡叩問學術權力的咸與維新,也是迷茫,屬於無責任人的執行不能。倡導、暴露、譴責與批判,離認知、共識、行動與建設,隔著多少楊寶德之死的「意義」。

2018.1.23

題圖當代水墨,作者新浪微博:@禿頭倔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舊聞評論 的精彩文章:

TAG:舊聞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