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災難文化》自序

《中國災難文化》自序

有很多問題是每個人都必須思考的。

比如,美國人為什麼會充滿冒險精神?法國人給人浪漫印象的背後有什麼特別的原因?

此外,對於中國人而言,我們尤其希望追問到這樣一個問題:中國人何以為中國人?再小一點,山東人何以為山東人?

以上是比較宏觀的問題,其實還有更具體的,比如:你家媳婦是東北妹子所以會潑辣能幹,我家太太是福建妹子所以溫婉低調?大家閨秀總是風度翩翩舉重若輕大方奢靡,有些窮人小戶人家出來的就可能錙銖必較吝嗇精細?

那麼,上面所說有些不但是問題和現象描述,而有解釋的味道在裡面了。

於是,我們可以將一個現象學的事情提升到社會學文化學的範疇,提及關於地域性的兩種解釋:一為歷史決定論,一為地理決定論。

所以有「決定論」這個東西,背後反應的其實是人們希望觀察到的現象都能有一個簡單的理由。這樣,控制了理由就能夠知道未來會是什麼甚至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

決定論在十八、十九兩個世紀間基本統治了科學界,一切都由「簡單因果關係」而聯繫和建立,世界的所有運動都是由確定的規律決定。某種意義上說,牛頓力學就是典型的決定論,因為基於這一理論體系所算出的天體運動軌跡,對未來具有準確的預見性。在這種思想看來,世界都是有序的,會一直按照自己所具備的恆定規律在運行,人們可以預知未來的,所以這也稱機械論。

地理(環境)決定論是尺度小於天體運動又大於個體現象的一種形式。

地理決定論,其意大致就是這樣的:你在怎樣的地理環境中生存,就可能具備這一地理特質所必然會賦予的風格。所謂東北響馬、西北刀客;南方委婉、北方直爽;黑人擅長奔跑,白人擅長游泳。有人說,哪天日本人死光了,再換上一批上去,一百年後大致一樣個性的新日本人還是會照樣湧出。實際上,經過連年戰亂,曾有湖廣填四川,今天的山東河北河南人也多是當年山西移民過去的,但是,這些人依然是移後的當地特質,而非移民起始地的個體群體特徵。

相應地,又有歷史決定論一說。

歷史決定論,說的是你偶然的經歷可能會對你未來的性格造成決定性的影響,比如少小失親和少年得志給人的影響肯定是完全不同的,出生在一個大富之家與常在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家庭,孩子的性格會有很大差異,很多文學作品會將這一人類的終極歷史拷問描述的極端而戲劇性,比如《王子與貧兒》,兩個身份完全相反的人如果相互交換生存環境,最後是怎樣的結果?我們每個人都幾乎是天然的會關心。再與印度舊電影《流浪者》所表現的「賊的兒子始終是賊,法官的兒子還是法官」這類出身論相比,歷史的錯訛會最終糾正回正常渠道還是沿著已經錯了的軌道繼續前行也是藝術作品的討巧選題?

再具體點,我如果上了哈佛大學而不是雙鴨山大學,未來發展結果會因路徑不同而有截然的區別,這是一般的認知,而當時的選擇也許是可以自主的。我們也知道的是,當每個人面臨窘境時往往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如果當時我選擇了另外一條路,現在就會不同了。面臨選擇時人容易痛苦的原因也就在這裡了,因為歷史無法重複,一次選擇可能會導致結果完全不同。

地理決定論和歷史決定論幾乎可以解釋人類社會的很多現象,可以說,它們的基本決定論形式,人類的基因決定論是生物學上的解釋,不過明顯強不過這兩個去。月圓之夜如何如何,潮汐來臨怎樣怎樣,則可以認為是天文決定論了。

在此之下,還有各種其他類型的決定論,比如氣候決定論,比如災害決定論。可以認為是兩大基本決定論之下的二階乃至三階決定論。

我們研究了十幾年的風險與應急管理,觀察到災害決定論是存在的。

這還是在我們研究日本的災難文化時發現的,因為要研究風險管理與應急管理,必然會涉及到日本人已有的做法與經驗,因為他們在各種災難中已經磨鍊了千年的時間,今天各種現象都能感受到或者推理到以往災難的痕迹,比如相撲運動就只在日本才有,為什麼日本人一定要通過這種不那麼正常的方式變得強大呢(即便是貌似的)?是之前面對災難時的個體過分羸弱?還是真正的強大竟然如此之難使得只好選擇這種方式?

後來,我們就將日本表現出來的幾乎在全球範圍內都格外獨特的災難文化寫成了一本書《櫻花殘》,從多災島國的地理說到脫島入陸與脫亞入歐,從文學到作家本身,從藝術到影視,以及日本人的集體主義與排外,自殺與物哀情懷,茶書花香、語言特點、食品運動等,可以說是綜合闡述了日本所以如此的災難脈絡。

寫完日本的災難文化之後,我久久不能平靜。中國儘管地處大陸,有更加穩定的環境,但是,由於國家面積過大,也會出現各種矛盾帶來的衝突,比如歷史上的民族衝突,區域之間因為利益產生的爭執乃至戰爭,不同地區的類型災難帶來的不同地區的特點,比如川瓊食辛辣、東北尚燉煮,山東的好漢情結、近鄰河南則因歷史多戰爭而產生了流民情懷,青藏地區的特有宗教形式、八閩兩廣的多神崇拜,山西的近代銀行形式和大院文化,安徽在南北之間的糾結與徘徊,陝西的走西口與華北的闖關東,展示的與其說是地域之間的差異,還不如說是不同災難形式帶來的不同,所以,我們就集中組織了討論班,以專門研討不同地域的文化差異及其背後可能的災難解讀。

更具體地,我們就災難分別進行了社會解讀、時間解讀、文藝解讀,希望從基本的災難記載與文化特質入手,將現象與災難之間可能存在著的因果關係進行刻畫與推理,並針對中國幾乎所有省市區的文化現象分別闡述,希望尋找到其間的關係。三十一個省市區太多,加上港澳台就是三十四個,也因此,這個系列要寫三卷才能大體寫遍全國的情形。

中國過於幅員遼闊了,各地情況對於國人而言是有著顯著差異的,儘管在非國人看來大體一致,但是微妙的差異總是存在的,所以,我們還是希望能夠進行分別解讀,有些也許有確切的脈絡可尋,有些可能就流於猜測了。

不管怎樣,這都是我們在災難文化研究上行走的又一步,由於國人對於自家歷史和周邊環境的認知還是清晰的(至少自以為如此),所以這些災難背景下的解讀不一定一下子就贏得廣泛共識,所以我們還將進一步加強研究,將歷史的塵埃拂去,將背後真正的文化原因給出更趨科學的詮釋。而究竟能夠做到哪一步?難說,我們只能勉力而為。

陳安

2018年1月18日

於北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陳安看世界 的精彩文章:

TAG:陳安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