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寵物 > 這兒有種愛吃魚的蝙蝠!轉發它,年年有餘也有福

這兒有種愛吃魚的蝙蝠!轉發它,年年有餘也有福

原標題:這兒有種愛吃魚的蝙蝠!轉發它,年年有餘也有福



大足鼠耳蝠(Myotis pilosus)大概是中國最出名的蝙蝠了,它曾多次登上中央電視台著名節目《走近科學》(此處應有掌聲),還上過《發現之旅》《綠色空間》等;後來還以它為主角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夜空中的利爪》,並獲得國家獎勵;BBC的紀錄片《美麗中國》(Wild China)也有它的身影……總之,說起「食魚蝙蝠」,至少在十幾年前也算是家喻戶曉。



提起蝙蝠就想到吸血?今天介紹的大足鼠耳蝠,它吃魚。圖片:紀錄片《美麗中國》/ BBC

「大足」正名史


長期以來,包括我們研究組在研究這一物種的時候,使用的學名都是Myotis ricketti,此名稱系英國哺乳動物分類學的大師奧爾菲爾德·托馬斯(Oldfield Thomas)於1894年命名的。世界上已知的近6000種獸類,有2000多個種和亞種是由托馬斯命名的——儘管有很多是同物異名,比如M. ricketti



捕魚的大足鼠耳蝠M. pilosus,它曾經有另一個學名M. ricketti。圖片:Merlin Tuttle / Bat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直到2005年,世界哺乳動物物種》第三版出版以後,大家才知道,早在1869年,德國柏林動物博物館館長威爾海姆·彼得斯(Wilhelm Peters)就已經命名過這種鼠耳蝠,即M. pilosus,但怹(註:北京方言里「他」的敬稱,讀音tān)當時錯誤地將標本的模式產地寫為烏拉圭,因此被誤以為是其他物種。按照動物命名的優先權原則,大足鼠耳蝠的學名應為Myotis pilosus



《世界哺乳動物物種》(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 — A Taxonomic and Geographic Reference)。圖片:Amazon.com


被發現之後,大足鼠耳蝠幾乎沒有什麼人去關注或研究,因為它長久以來被認為是中國特有蝙蝠,僅僅由一些傳教士或博物學家採集後送往歐洲的博物館去命名,他們沒有時間和機會深入進行生態學、行為學研究。直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另一位著名哺乳動物學家帶領著一支考察隊前往中國和蒙古,專門從事中亞、東亞獸類研究,改變了歷史。怹就是哈佛大學教授、比較動物學博物館哺乳動物部主任,美國哺乳動物學會理事長格勞威爾·艾倫(Glover M. Allen)。1938年,艾倫撰寫的《美國博物館中亞調查記——中國和蒙古的獸類》(The Mammals of China and Mongolia)出版,書中對大足鼠耳蝠有了比較詳盡的記述,還特別提到,它的大足可能和捕魚有關



大足。圖片:Merlin Tuttle / Bat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此後,又很長時間沒有人顧及大足鼠耳蝠。1949年之後,我國出版了一些獸類學的專著、調查報告、獸類志,但其中凡是涉及大足鼠耳蝠的資料,幾乎都是在延續艾倫的描述和介紹。讓大足鼠耳蝠走入科學界和公眾的視線,我們研究組有很大的貢獻。


與「大足」的不解之緣


1998年,我還在上大學一年級的時候,就在當時張樹義教授領導的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分子生態與行為研究組當志願者。第二年冬季,我有幸跟隨時為博士生的戴強師兄(現為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考察北京房山區的蝙蝠山洞。通過走訪當地老鄉,我們找到了霞雲嶺鄉四合村的一個山洞。



這是發現蝙蝠的山洞洞口。圖片:張勁碩提供


我對那個山洞記憶猶新,裡面的岩石錯綜複雜,極為凌亂地散落在洞里的各個角落。在最低處有一個小口,三角形,以我今天發福的體形是根本進不去的,那時候青澀瘦小的我也要收緊肩膀才能鑽進去。進去之後,是一個小夾層,夾層再往前走幾步就又是一個垂直的口,再往下,則比較大,但走不了多久又有洞口,還可以垂直往下;洞是分層級的,每層高度不一,直到第九、第十層的時候,我和師兄見到了大量蝙蝠在那裡冬眠



大足鼠耳蝠聚小群,棲息在洞壁,它們並不是完全懸掛,而是貼著洞壁。圖片:張勁碩提供


後來經過鑒定,我們確定是大足鼠耳蝠。這是北京第一次記錄到這個物種。它的頭體長在整個蝙蝠家族中算中等,該類蝙蝠耳朵尖尖,耳屏細長而尖銳,貌似老鼠,故名鼠耳蝠。鼠耳蝠屬內的鑒定難度堪比鳥類界的柳鶯,但大足鼠耳蝠是個例外,它明顯的、巨大的後足讓它成為可能最容易鑒定的鼠耳蝠。


大足鼠耳蝠後足的長度與脛長等長——什麼概念呢,就相當於你的腳和你的小腿兒一樣長,恐怕戀足癖也受不了這麼大的腳。但對於大足鼠耳蝠而言,結構決定功能,大腳自有特殊用處。儘管在歷史上,艾倫教授提出過捕魚的可能性,但直到2002年,才由我的另一位師兄馬傑(現居美國)開始著手研究大足鼠耳蝠的食性。我們通過野外觀察、實驗、拍攝等手段證實了大足鼠耳蝠的食物中包含魚類


在吃魚的大足鼠耳蝠。圖片:張樹義


渴望更多關注


2005年,我們的研究論文在《動物學報》上發表。北京的大足鼠耳蝠主要捕食寬鰭鱲[liè](Zacco platypus,在總樣品中的頻率為60.2%,下同),這種魚多在水體淺層活動,易被大足鼠耳蝠捕獲,以及鯽(Carassius auratus,5.8%)和洛氏鱥[guì](Phoxinus lagowskii,2.3%)等三種淡水魚。此外,它們還捕食至少6個目的昆蟲——鞘翅目(20.2%)、半翅目(15.2%)(註:同翅目併入半翅目,此處已合併原同翅目的數據)、鱗翅目(12.6%)、蜉蝣目(4.1%)、雙翅目(3.5%)和膜翅目(2.6%)。


我們還發現大足鼠耳蝠旱季多以魚類為食,雨季捕獲昆蟲的數量相對增加。在雨季,捕食昆蟲的成功率高,而捕魚成功率很低,從能量收支平衡的角度推測,大足鼠耳蝠在雨季捕食昆蟲可能更有利,因此引起其食物組成的季節性波動。



一隻正在捕食螽斯的南美大耳蝠。圖片:Merlin Tuttle / Bat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在與蝙蝠打交道的日子裡有這麼一件趣事兒。BBC《美麗中國》拍攝團隊曾找到我們,擬拍攝大足鼠耳蝠捕魚的情景。我們在蝙蝠研究與保護基地的房子內放入三十多隻蝙蝠,並在搭建的水池裡放進了幾十公斤魚。起初蝙蝠們非常不「配合」,前兩個晚上居然沒有一隻去抓魚。終於到了第三個晚上,大足鼠耳蝠全體餓壞了,像下餃子一樣集體沖向水池,用大足狂抓那些小魚兒,並在空中迅速地放入嘴裡。我們的拍攝任務因此得以完成。



大足鼠耳蝠在月光下捕魚。圖片:紀錄片《美麗中國》/ BBC

這些年我們通過研究發現,大足鼠耳蝠的分布由原來艾倫記錄的少許幾個省份,如福建、安徽、江蘇、山東,擴展到了從最北的黑龍江,到最西的新疆,再到最南的海南,共20餘個省份都有它們的蹤跡;乃至在越南和寮國也有了分布新紀錄。



在洞穴中考察。圖片:張勁碩提供


雖然,大足鼠耳蝠的分布廣泛,但因良好的棲息地即山洞被大量地開發成旅遊景點,眾多蝙蝠被驅離家園;再如殺蟲劑、農藥的施用使昆蟲數量減少,蝙蝠失去了足夠多的食物,甚至因有毒化合物在體內蓄積而中毒死亡;很多地方的人們迷信蝙蝠糞便作為中藥夜明砂可以治療眼疾,也增大了進洞挖糞對蝙蝠的干擾。現在,大足鼠耳蝠與藏羚羊同屬近危級(NT),此外其實還有很多蝙蝠瀕臨滅絕。希望大家不僅關註明星物種,也請多多關心這些不起眼的、作為環境指示物種的小型獸類——蝙蝠!


本文是物種日曆第4年的第24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曆作者@張勁碩


臘八到了,春節還會遠么?


過年的福字、紅包


果殼替你準備好了





Wonder福、Colour福、Use福


Help福、Power福


五款洋氣福你認得出幾個?


滑動上圖還有隱藏款



更多紅包、福字·春節大禮包


戳閱讀原文直達



當我遇見你


蝙蝠科 水鼠耳蝠


本文來自果殼網,歡迎轉發,謝絕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物種日曆 的精彩文章:

楓糖:來自楓葉之國加拿大的液體寶藏

TAG:物種日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