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朝的滅亡——5 流賊之亂(2)

明朝的滅亡——5 流賊之亂(2)

明朝的滅亡——5.流賊之亂(2

二十萬民軍在曹文昭的緊追慢趕之下一路到了河南。注意,真的是緊追慢趕,曹文昭手下都是騎兵,機動性遠遠超過只靠兩條腿的民軍。於是,曹所部明軍經常追一段衝殺一陣又休息一下,等民軍慢下來再突然上去砍一陣(沒辦法,民軍人太多,曹軍人太少,就三千人)。

這一路上,曹文昭那叫一個威風,七戰七捷,從山西硬生生把民軍趕到了河南。

紫金梁王自用先生算是明白了,打肯定打不過,再打估計就交待了。於是,他做出了一個很正確(當時看來)的決定:分兵。畢竟曹文昭再猛也只有一個,只要分兵,就不會把本兒賠光。可是奇蹟出現了,史載「文昭皆敗之。」仗打到這個份兒上,沒必要再打了,王自用病死於河南濟源。

王自用是解脫了,可他的二十萬大軍的痛苦還遠遠沒有結束。

在河南的日子還算舒心,時不時可以圍個縣城,殺個知縣,也沒什麼人管(洪承疇在陝西,曹文昭在山西)。不過好日子終究是有限的,砸場子的人來了。

隆重介紹下將要出場的這位大將:左良玉。這位仁兄治軍不怎麼嚴,留的罵名也不少,不過單論軍事素質,說實話,實在不遜於曹文昭。可這人命不好,分兵剿匪的時候,沒分到關寧鐵騎,只好招了點兒北京附近的兵過去了。還別說,左良玉打仗真有兩把刷子,就這麼點兒爛兵,也敢照著二十萬民軍一路狂追,把民軍壓縮到了河南武安。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民軍也很懵啊,您老瘋了一樣的把我們追過來,就不動了?看戲呢?!我們好不容易準備好打一仗了,您就不幹了,素質呢?左良玉很明白,就憑手裡這點兒破兵(昌平兵的戰鬥力有點不敢恭維),趁著民軍跑的時候踹上兩腳是可以的,真要硬碰硬,輸的一定是自己。於是,他採取了民軍的慣常策略:等人。

等人這一招可謂返璞歸真。在人少的時候先消停會兒,等人多了再打。這一招還真挺有用,不少名將、名將苗子就廢在這一招底下了,連曹文昭都沒打過去。之後我們會在無數戰役中看到這一招。

半個月後,要等的人來了。

人齊了,動手吧。

慢著,先介紹一下來的這幾位仁兄:山西的曹大帥,京營的王大將軍(王朴),以及河南本地軍。

一動手,武安迅速被圍。三十六營估計沒人活得過去。因為按照級別,包圍圈總指揮應該是曹大帥,有他在,諸位頭領可能連全屍都撈不到。這是明軍第一次翻盤機會。

然而,上天似乎就是跟崇禎過不去。這年冬天,皇太極來了。

目標是大同。

大同,是一個很重要,很重要的地方。自古以來就是戰略要地。

秦時設雁門郡,「築城武周塞內,以備胡」。隋大業年間更是「發丁男百萬餘築長城,西距榆林,東至紫河。」此外,歷朝歷代(宋除外)沒有不對大同重視的。為什麼?因為它是中原王朝與塞外夷蠻的戰略要地,扼制著北方少數民族南侵的重要通道。

一旦大同失陷,山西就暴露了,山西完了,中原王朝離亡國估計也不遠了。

在遼東處處碰壁的皇太極決定賭一把,說不定大同就是明朝那完美的防線中唯一的缺口。於是,八萬八旗大軍傾巢而動,繞道蒙古,突襲大同。

崇禎大為震驚,不知派誰抵禦。正巧一個叫劉令譽的人上疏彈劾曹文昭,崇禎一拍腦袋:「對呀,還有曹文昭呢,怕啥,包圍圈少個人估計不會有事。」於是,曹文昭去了大同。

後面的事很簡單,曹文昭硬抗了幾天,等到了吳襄的援兵,皇太極退兵。

可那萬無一失的包圍圈出現了空隙,給了諸頭領一條生路。

我們先看一下大同的這場戰爭,其實解決方法很簡單。

守大同的人不是最重要的,大同上千年積下來的城牆可不是蓋的。只要守將不投降,就一定可以守下來。先說次要的,士氣(大同守軍的)。

為什麼是次要的呢?大同守軍本來就不算什麼天下強軍,只要士氣有那麼一點兒,憑著高牆、深池、廣糧,總歸可以守幾天。我們先來做一個最壞的假設:大同守軍士氣全無、人心惶惶。那麼,提高士氣的最好方法就是給一個援軍,不需要多麼強的援軍。王朴的京營兵最合適(假設只可以從包圍圈調兵),除了人多沒什麼戰鬥力。而王朴可以帶出去一部分(大約一半就夠了)京營兵,隨便報一個十幾二十萬大軍的稱號,往大同城外一坐,大同守軍士氣肯定可以提上去一點,畢竟咱是有援兵的。清軍也不敢像之前一樣攻得太猛,一定會留下一部分兵力以防被人包餃子。這時候崇禎再派快馬調吳襄的關寧鐵騎援助。事實證明,關寧鐵騎一定是最重要的部分,畢竟全天下可以與八旗軍一戰的,似乎就只有關寧鐵騎了。而以吳襄的忠心以及沒有推辭的理由(清軍集中在大同,防個屁賊呀)一定會去救援。這時候,大同之危頓解。

有人可能會問,調走那麼多京營兵,包圍圈不一樣會有缺口嘛?其實這個缺口堵起來很容易,有兩種選擇:A調洪承疇軍進河南(洪承疇留在陝西),王朴京營兵帳篷不變,等洪兵來了再撤,圍到民軍彈盡糧絕,衝進去打。B用左良玉軍、河南本地軍多餘部隊填上缺口,順便縮小包圍圈。反正曹文昭不可以調,就靠他鎮著民軍呢。

然而,偏偏是曹文昭這一個萬萬不可調的人被調走了。接替他的人是一個標準軍事小白,王朴。應該說王朴不是一個笨人,但少了對付流賊的經驗。他知道打仗的兩種可能:投降或不降,卻不知道第三個可能:假投降。而假投降更是民軍的拿手好戲。就包圍圈裡的幾位頭領,那可是人均幾次的投降再反的經歷,而個別的如張獻忠之流,更是「專業投降二十年」。

於是幾位頭領湊巴湊巴湊了一大筆銀子,給了王朴,請求接受投降。王總兵那叫一個高興啊,既立了功勞又賺了錢,何樂而不為?!於是王朴宣布接受投降,讓民軍十天之內繳械投降,緊繃的防線鬆了下來,大禍就此釀成。四日之後,十萬民軍突圍而出,四散而逃。明朝錯失了第一次剿匪良機。崇禎大怒之下重罰了王朴,並勒令左良玉迅速追殺民軍。

左良玉也發飆了,在黑鍋的如山壓力下領軍四處追擊(河南是他的轄地),終於將民軍趕出了河南。註:因為明朝官員太會推脫責任,流賊只要不在自己的轄地鬧事基本睜隻眼閉隻眼。

民軍一合計,陝西想都不要想,洪大人在那鎮著呢,他專殺投降的,算了;山西,萬一哪天曹總兵回來又完了;河南左良玉正發瘋呢,想死的才去;就去湖廣吧。

這個決定,引出了第四位猛人,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猛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haozhifang 的精彩文章:

明朝的滅亡系列——3.東林黨的毀滅

TAG:shaozhif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