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功夫在詩外 青年小吏的一首小詩為何打動王安石?

功夫在詩外 青年小吏的一首小詩為何打動王安石?

往者議論宋詩,多謂其萎靡纖弱,一如當日國勢。然而卻有一首宋詩,其格局氣象,足以雄視漢唐,遠邁魏晉。

清風無力屠得熱,落日著翅飛上山。

人固已懼江海竭,天豈不惜河漢干?

崑崙之高有積雪,蓬萊之遠常遺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間?

這首《暑旱苦熱》的作者是王安石最欣賞的一個青年官吏王令。

王令(資料圖,來源網路)

王令,字逢原,原籍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5歲父母雙亡,自學成才,20歲在高郵擔任學官,遇到王安石,一見如故。王安石當時憤於北宋積貧積弱,發出「三不足」的感慨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而王令的詩,慷慨悲壯,氣韻雄渾,而內中又常關切民生疾苦,兼具悲天憫人的情懷,因此深受王安石讚賞,稱其為「志士仁心,嘆蒼生而淚垂」。

這首《暑旱苦熱》,頗有詩史之慨,「清風無力屠得熱,落日著翅飛上山。人固已懼江海竭,天豈不惜河漢干?」描述了北宋旱災的情景,據史書記載,北宋建立初到真宗乾興元年(1022年)為止的63年間,全國發生大型旱災76次,旱災頻繁,可見一斑。慶曆七年(1047年)的一場旱災甚至導致宋仁宗兩度下「罪己詔」,宰相王隨引咎辭職,而受災百姓更是流離失所、淪為餓殍。

王令這首詩,並未直接描寫旱災的慘狀,「落日著翅飛上山」,太陽像長了翅膀一樣飛上山頭,遲遲不落,烤著大地,人們害怕這樣下去,江海都會枯竭,甚至天上的銀河也會被烤乾。讀者足以感受到當時熾熱的溫度。

下句卻忽然從現實世界飛升到神話世界,「崑崙之高有積雪,蓬萊之遠常遺寒。」傳說中的崑崙、蓬萊都是神仙居住的「仙山」,那裡白雪皚皚、終年冰川,強烈的冷熱對比,讓讀者從熔爐一般的火焰山瞬間漂移到寒冷徹骨的北極冰川。

然而,詩人平靜地說了一句:「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間?」

壯哉!讀詩至此,直欲拍案而起、拔劍擊柱!

「手提天下」何其慷慨,「何忍身去」何其仁義!

這就是一個古代小官吏的境界與情懷。

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詩人出身貧寒,無所依靠,曾經回憶說,「自我之生,迄于于今,冬燠常寒,晝短猶飢」。他擔任大宋朝廷的官吏,卻並未僅僅把官職作為謀生的飯碗,即使遇到旱災,想的也不是自己逃離此境、赴彼樂土,而是胸懷天下蒼生,要與天下人共患難。

正因如此,王安石才將其引為知己,寫信稱讚他:「足下之材,浩乎沛然,非某之所能及」。

信中所謂「浩乎沛然」,其實就是孟子所謂的「浩然之氣」。

正因氣有浩然,因此詩才能有如此境界。

立於崑崙之上,放眼蓬萊之外,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於海。

功夫,真的在詩外。

*原標題:這首宋詩打動王安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新聞 的精彩文章:

秀智新曲橫掃韓主流音樂榜

TAG:鳳凰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