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作家沙爽:讀書最喜是偶得
說到讀書的收穫,似乎總是停留在精神層面。具體到現實生活,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好像一個人書讀得多了,與生活反倒拉開了距離。但是有一件事,卻可以證明開卷有益——有益於提升經營日常生活的能力。
那天讀的是《魯迅文集》。隨手翻到《略論中國人的臉》,文中寫道:「據研究人體的學者們說,一頭附著在上顎骨上,那一頭附著在下顎骨上的『咬筋』,力量是非常之大的。我們幼小時候想吃核桃,必須放在門縫裡將它的殼夾碎。但在成人,只要牙齒好,那咬筋一收縮,便能咬碎一個核桃。有著這麼大的力量的筋,有時竟不能收住一個並不沉重的自己的下巴,雖然正在看得出神的時候,倒也情有可原,但我總以為究竟不是十分體面的事。」
看到這裡,我大腦中倏然靈光閃現——半個多世紀以前,中國的兒童已經有了用門縫夾核桃的智慧,為什麼我竟然沒有想到這一點?此前幾天,我剛好買回二斤核桃,每天都要經過一番思想鬥爭,當吃核桃的渴望徹底佔了上風,我把核桃放在大理石窗台上,冒著砸中手指的危險,噹噹當,噹噹當……雜訊巨大,因驚擾四鄰而生出的羞愧和不安讓我再次敗下陣來。而早在少年時代,我就曾讀過這篇文章,何以對這條重要的信息視而不見?
當下拋了書,跑去操練門縫夾核桃。只夾了兩個,卧室的木門眼見硌出了凹印,遂改用防盜門。幾分鐘後,我摸出了竅門——核桃兩個半球的接合處有一圈清晰的凸起,依據力學原理,讓這道凸起與門縫保持垂直,不僅省力,而且更容易得到完整的果仁。隨即我發現,核桃的這條接縫像新生兒尚未吻合的囟門,每隻核桃頂端的凹陷處都留有一道細小的縫隙。至此我靈機一動,從抽屜里翻出一把扁刃改錐,插進這縫隙里輕輕一轉——開核桃竟然如此簡單!
直到十幾年後,專業的核桃夾子才開始被批量生產和普及。而魯迅先生又怎麼會想到,他的一句閑筆,竟成就了一項吃貨福利。
書中自有黃金屋?倒是未必。但有過這樣的一次經歷,我相信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之中,必定隱藏著許許多多被我們忽略了的生活神技。
後來,讀到儒勒·米什萊的《海》,頓生相見恨晚之感。此前我從未想過,所謂的科普著作,也可以如此妙趣橫生激情洋溢。這本書從此成了我的枕邊書,得空就隨手翻翻。某日,書中一句沒頭沒尾的話突然飛入我的眼帘:「飛蟹在夜晚飛行。」真的只此一句,上下句皆無關聯。
那天與家人們聊天,公公說起,他年少時因家境貧寒,曾在營口西炮台海邊撈魚捕蟹,補貼家用。我來了興緻:「有抓到飛蟹嗎?」接下來,我終於知道了飛蟹是如何「飛」的——與多數蟹類不同,它們的第四對步足末端扁平如槳,在水中游泳時,它們便用這雙槳快速划動,而一旦遭遇敵情,它們便以此雙足猛烈擊水,躍出水面,而兩側向外伸出的甲殼宛如一對翅膀,藉助海風,它們得以在海面上展開短距離滑翔。
真相是否如此?但對於我來說,這已經是足夠驚喜的收穫了。□沙 爽(作者系遼寧作家)
新媒體編輯:張藝凡


TAG:遼寧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