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飲食 > 喝酒一定要學會吐酒,可不是喝多了才吐

喝酒一定要學會吐酒,可不是喝多了才吐

前幾天去參加了一個葡萄酒巡展會,在會場看到了不少臉紅脖子紅且一臉醉意的小姑娘,不用想她們肯定是把酒都喝下去了。後來結束時走出會場,又碰到了幾個打過招呼的愛好者,她們坐在大廳的沙發上,看到我們準備走了又聊了幾句。

愛好者:

你們這就走了啊?

我:

是啊,你們不走嗎?

愛好者:

今天喝的有點多,歇歇再走。你們不頭暈嗎?

我:

我吐了的。

愛好者 :

什麼?

我:

(她以為我喝醉了才吐的)我說我們沒有喝下去,一般都吐了。

愛好者:

還可以這樣啊,還是你們有經驗!

可見,原來還有不少人不知道有吐酒這一說。說到這裡,我覺得很有必要和大家普及一下這個概念!

喝到吐和吐酒可不是一個概念

(1)什麼是喝到吐?

喝到吐意味著你喝酒喝到了個人極限,身體在抗議,尤其是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刺激人體內臟器官,進而導致嘔吐,這可以理解為機體自我保護的一種體現。事實上,喝到吐是一個被動的過程。

(2)什麼是吐酒?

吐酒是一種主動的行為,是在你認真品鑒完一款葡萄酒後,不選擇立刻吞下去(尤其是後面還要長時間的品酒時)而選擇吐掉的行為。這種行為看似不雅實則不然,而且其實非常有必要,不信你接著看!

為什麼要吐酒?

葡萄酒這麼好,吐掉不是浪費嗎?很多人肯定會這樣想。然而,品酒時吐酒其實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畢竟品酒的目的是為了品鑒葡萄酒的口感和品質,如果不吐酒的話,你就會很容易喝醉,這樣就很難繼續進行品鑒了,而這與品酒的初衷是相悖的。

因此,學會吐酒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在一些大型品鑒會上往往會有幾十甚至上百款葡萄酒,如果想要一一品鑒一番就少不了要吐酒。否則,還沒品到一半你整個人就已經暈了(酒量好到爆表的人可以忽略這句話)。

再者,品酒會上葡萄酒有好有差,如果你每一杯都喝下去的話,後面遇到真正心儀的酒款時也可能會因不勝酒力而難以感受到其精華。退一步說,即使你酒量超好不會喝醉,也應該知道過量飲酒會給人體帶來一定的危害。

當然,還有的人討厭頻繁品酒時酒精帶來的灼熱感,而吐酒就可以幫助減弱酒精對喉嚨帶來的刺激。

除了這些外,即使攝入的酒精量有限,也會影響人的判斷力和言行舉止,從而對酒的判斷出現誤差。尤其是以品酒為職業的人,如酒評家一天可能要品鑒幾十款葡萄酒,他們給出的分數是許多消費者購酒時的參考依據,容不得一點失誤。他們需要為每一款品鑒過的酒負責,這就自然要求在評分時保持味覺敏銳和頭腦清醒。

哪些場合需要吐酒?

(1)專業品鑒會或酒展

品鑒會和酒展這些場合更多的不是為了享受一款葡萄酒,有時候是為了判斷一款酒的本質,有時候是為了加深對某個產區或者品種的理解,因此這種情況下可以選擇吐掉。

(2)與葡萄酒相關的考試或比賽

這時候品鑒的目的是為了幫助自己拿到更多的分數,因此自然不能因為喝太多而影響後面的考試或比賽,否則就得不償失了。

(3)葡萄酒課堂或品酒練習時

葡萄酒專業生在上課或者業餘愛好者在學習其它葡萄酒課程時,老師會傳授品酒技巧,而品酒練習也是為了加深自己的品酒技能,這兩者都不是以享受葡萄酒為目的,因此大多會選擇吐掉,當然偶爾碰到自己喜歡的喝下去也無傷大雅。

總之,一切專業的品鑒場合,都需要吐酒來保持清醒。至於一些以葡萄酒為主題的晚宴、朋友之間的聚會和一些隨意點的品鑒會也就沒有這個必要了。因為在這些場合,葡萄酒更多的是用來享受。其實,判斷哪些場合需要吐酒有個最簡單的辦法,那就是看主辦方是否準備了吐酒桶,如果有就意味著你可以進行吐酒。

什麼是吐酒桶?

說到吐酒,就不得不提提吐酒桶。廣義上來說,品酒時用來吐酒的小桶都可以稱之為吐酒桶。很多品鑒會上的吐酒桶長這樣:

一般情況下,吐酒桶都會有一個類似大漏斗的裝置,這樣可以避免在吐酒時不小心濺到臉上。當然,它也可以是盛了木屑的木桶、冰桶或水杯等,材質可以是木質、塑料、金屬甚至紙板(如紙板燒杯)。當然,有些專業的品鑒室里也會有專用的吐酒槽,並有流水可以及時沖走吐出的酒液。

如何優雅地吐酒?

你可能會想,需要吐酒的場合貌似都是公共場合,隨便吐酒真的合適嗎?別擔心,事實上吐酒也是一門技術活。第一,要防止酒液濺及自己或他人;第二,要保持姿態優雅;第三,不要影響到他人的言行。當然,你還需要做到在公眾場合吐酒不尷尬,畢竟從小我們的潛意識裡都是覺得在公眾場合吐東西是不禮貌的行為。

(1)喝酒前,首先需要準確確定吐酒桶的位置,不要等到葡萄酒喝到嘴中後再找吐酒桶,萬一沒找到又不方便問人,可謂是好不尷尬;

(2)找到吐酒桶後,可以小啜一口,利用舌頭的攪動讓口腔充分感受酒液,體驗葡萄酒的酸甜苦辣鮮;

(3)品鑒完畢後,頭微低,對準吐酒桶;收緊雙唇,有控制性的發力,這樣可以讓葡萄酒集中在一個較小的區域內吐出,從而保證酒液進入吐酒桶。

酒都吐了還怎麼判斷葡萄酒品質?

事實上,人在品鑒葡萄酒時,舌尖、舌中部、舌兩側、舌根和整個口腔都會感受到葡萄酒的不同方面,例如對甜味最敏感的部位是舌尖,舌兩側則對酸度最敏感。也就是說,在品酒的過程中,喉嚨並沒有扮演多重要的角色。在葡萄酒大師傑西斯?羅賓遜(Jancis Robinson)撰寫的《葡萄酒牛津指南》(The Oxford Companion to Wine)一書中就明確指出,喉嚨並沒有味覺感受器,吐酒也可以讓品酒者對葡萄酒建立一個完整的印象,同時還可以減弱酒精對喉嚨的灼熱感。

當然,也有人認為,吞下去可以更好地體驗酒液滑過喉嚨時的感覺,可以進一步品味葡萄酒的魅力。這樣說也不無道理,不過喝下去充其量只是多了一種體驗罷了,即便吐酒也並不會影響對葡萄酒品質的判斷,所以也就無需糾結這一點了。

吐酒不是強制性行為,遇到好酒吞下去也無妨

到這裡,吐酒我們已經了解的差不多了,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品的是 82 年拉菲,你還捨得吐嗎?

事實上,吐酒雖然是品酒時的一個重要步驟,但卻不是必須要進行的一個步驟。如果遇到特別心儀的葡萄酒,你也可以選擇吞下去。畢竟喝下去不僅可以滿足味蕾,體驗葡萄酒更完整的風味,更會帶來心理滿足感,這才是喝葡萄酒最大的樂趣所在。所以,碰到好酒實在不想放過時,何不大方喝下去呢?

吐酒後能開車嗎?

想必這是很多人都會關注的一個話題,既然吐酒了,也就是說酒根本沒有真的喝下去,那就肯定可以開車啦!很多人理所當然地這樣認為,然而,為了謹慎起見,吐酒後也最好不要開車,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葡萄酒牛津指南》一書中,傑西斯?羅賓遜還提到:事實上即使吐酒了你也很難完全保證不受酒精影響,因為無論你多麼努力避免,依舊無法完全杜絕酒液自然流入喉嚨。而且有的酒精在口腔的溫度下也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揮發,進而會在鼻腔和口腔中自然吸收。此外,傑西斯?羅賓遜還表示,在保證每一杯都吐掉的情況下,品鑒 30 款葡萄酒也幾乎等同於喝掉了一杯酒,具體則依據個人身體機制不同而異。

還有一個不得不提到的方面是,吐酒後殘留在舌頭上的酒液也會隨著唾液一同進入人體。可見,當你歷經了一場大型品鑒會後,很難保證血液酒精濃度沒有升高。也就是說,這時候開車同樣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所以,為了安全起見,即便你選擇了吐酒,也最好在酒會後乘坐交通工具或者打車回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釀酒設備與技術 的精彩文章:

每天每頓飯喝二兩酒,真的能養生?

TAG:釀酒設備與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