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回家團圓前 看一眼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式家庭
2018 年 1 月 23 日,翻開中國的年曆已經到了臘月初七,再過 23 天,便是中國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春節。春節的含義遠不是一頓大餐、一個假期或一個節日那樣簡單,到了這天,散落至世界各地的中國人都數著日子,朝著一個地方圍聚團圓——家。
家庭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擁有特殊的文化含義,那麼在外國人眼中又是何種模樣呢?今天便與大家分享一位荷蘭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人家。
「家是中國人磨滅不掉的印記,它承載著所有人對生活的最終幻想和歸屬,它將政治、宗教、禮俗與文化和生活融為一體,自此世代相傳、源遠流長。」
一次機緣巧合, 一位來自荷蘭的攝影師 Robert Van Der Hilst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首次進入亞洲,來到上海。彼時的中國,對於西方世界的人們來說,無異於神話般的存在。上海成了 Robert 生命中的一個轉折點,到達這裡 24 小時後,他就被這座美妙而神奇的城市迷住了,此後不斷回到這裡。
初次的城市邂逅讓 Robert 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也讓 Robert 看到「家」在中國人的文化中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從 2004 年起,他用六年時間游遍中國大江南北,走過 20 多個中國省份,拍下了 1000 多戶中國家庭,把平凡普通的中國人的日常記錄在相機里,最終完成了一部《中國人家》(Chinese Interiors)的作品。
照片里展現的家庭場景帶著歲月的痕迹,但凡從上世紀走過的中國人或多或少都能在其中找到似曾相識的記憶。
簡易木杆挑起棉線織就的蚊帳,頗有些份量地墜著;斑駁牆面上,泛黃的迎客松招貼畫四邊捲曲,厚厚地浮了一層膩子。看著這些畫面,像是翻開了藏在書櫃深處的老相冊,叫人忍不住會心一笑。
Robert 在拍攝過程中只用相機和三腳架,他會觀察人物的神情舉止,屋中的裝飾,生活的痕迹。接下來便是耐心等待,等到人、物、光都在合適的位置出現,然後按下快門。
正是這樣平實的手法,才讓每一幅照片都傳達著普通家庭真實的一面。
不過《中國人家》里展現的畫面卻又藏著一些特殊的韻味,讓你看到外國攝影師對中國家庭獨到的理解。
屋內看似雜亂的布局實則有著精美的細節,腳邊啤酒的空紙箱,竹製的涼席和椅子,都能讓人猜出這一家人多半來自中國的西南方。
光與影的把戲意味十足,在攝影師的捕捉下變換為細膩的筆觸,描出人們多樣的神態。照片借鑒了荷蘭繪畫的風格,整個場景沉靜如一幅古典油畫,像是走進一間藝術博物館。
在 Robert 眼中,即便是沒有人物出現的空鏡,也是一幅充滿家庭氣息的圖片。房屋內一切景物,無論是灶前的鍋碗瓢盆,屋角的蜂窩煤,牆上懸掛著的風乾的蔬菜,添置怎樣的傢具,物品擺放在何種位置,都直觀地反映出主人的想法。
他希望通過照片中人物、靜物、空間和光線的關係,把握住拍攝對象的靈魂。
你甚至可以從細節里窺出他們對於生活的衡量,對於美的理解,以及他們的生存狀況。有的人家,甚至經過了幾代人長期以往的調整,才使得家中物品正好出現在眼前恰當又實用的位置,一張靜止的圖片背後,充滿了時間的含義。
「我的照片不僅訴說他們一瞬間的故事,不僅傳遞他們一瞬間的理由和激情。這些照片同時也在訴說著我的故事,你的故事。」
想要說出照片人中的故事,對於一位外國攝影師算不上容易。刻板印象里,中國人總是謹小慎微的,不輕易接受陌生人的打擾。
不會中文的 Robert 就這樣帶著相機和三腳架,通過翻譯介紹身份和意圖後,展開了自己與拍攝者跨越文化與語言的交流——不能說話,那便用眼神和情緒來感受。
做好了被拒絕的準備,拍攝過程中各戶中國人家的反應卻讓 Robert 驚喜。「他們請我坐下,讓我跟他們一起飲茶,他們的真情和熱情讓我深受感動。」
Robert 走進這些普通中國人的家中,發現他們面對鏡頭或許有些羞怯,卻大多表現出強烈的好奇與熱忱,人們友善相待,令其為之動容。當《中國人家》正式出版成冊時,Robert 在扉頁寫上一行字:獻給中國人民。
有人質疑照片中的場景大多來自農村,殘敗破舊的畫面難免有失偏頗,並不能代表中國普遍家庭的情境。但 Robert 自有他的理解,雖然拍攝對象很大部分來自偏遠貧困的鄉村,不過這並非中國獨有。但在中國這群人家中,他們更堅強,有著不同一般的自尊和追求。「我會感受到他們的決心、勇氣和意志力量。看來他們只有一個行進的方向,那就是前進。在我的照片中,我要展現這樣的美好。」
圖為Robert Van Der Hilst攝影作品《中國人家》。
圖為Robert Van Der Hilst攝影作品《中國人家》。
圖為Robert Van Der Hilst攝影作品《中國人家》。
圖為Robert Van Der Hilst攝影作品《中國人家》。
圖為Robert Van Der Hilst攝影作品《中國人家》。


TAG:旅行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