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秦穆公:這樣用人還不稱霸,你過來打我

秦穆公:這樣用人還不稱霸,你過來打我

上文貝西君談了穆公的氣量和格局——秦穆公:氣量決定了你的格局。因為用人之道和氣量格局密切相關,所以本篇主要談穆公的用人之道。

唯才是用,何愁霸業不成?

穆公登基不久,晉獻公就把兩個小國給滅了。關於此事後來還專門有個成語,叫「假途滅虢」。大意就是晉國想攻打虢國,但中間隔著大山,繞道也太遠(見下圖),晉國就厚利虞國並向其借道,先滅了虢國,回來時又滅了虞國。

而穆公要找的人才,就是這個因借道而被滅國的虞國的大夫百里奚。當時穆公夫人嫁到秦國時,百里奚作為媵臣(名義上是陪送臣僕,其實被當為奴隸)來到秦國。百里奚來到秦國後,藉機跑到了楚國的邊境,沒想到百里奚運氣不好,被當地的居民抓到了。

穆公聽說百里奚是賢才,就想重金把他贖回來。但想到人才競爭這麼激烈,不能讓楚國佔了先機,就派人到楚國說:「我夫人的陪嫁奴隸百里奚如今在貴國,我們想用五張黑羊皮贖回他。」楚國想想,一個奴隸而已,就同意了。

當時百里奚已經七十多歲了,穆公趕緊釋放了他,跟他討論國家大事。百里奚十分惶恐:「我是亡國之臣,有什麼可問的呢。」穆公說:「虞國君主不聽你勸告,所以才亡國了,這不是你的罪過啊!」繼續放低身段和百里奚請教。

穆公和百里奚

百里奚終於被感動,願意為穆公效勞。穆公非常高興,足足和他談了三天,很快任命百里奚為五羖大夫(羖是黑色的公羊,五羖即五張黑羊皮,五羖大夫即來源於此)。

百里奚是一個知恩圖報、謙虛仁義的人,他知道穆公求賢若渴,善於用人,所以坦誠地向穆公舉薦人才:「其實我的才能不如我的好友蹇叔,他是個世人沒有發現的賢者。我困頓時他接濟我,我遇難時他幾次助我脫離困境,希望您能任用他。」穆公馬上就派人拿著豐厚的禮物去請蹇叔,並任命蹇叔為上大夫,後來二人都是穆公稱霸的重臣。

想百里奚、蹇叔二人,或起於縲紲,或發於畎畝,皆被穆公重用而名垂後世。其實人才不都是這麼好運的。比如劉備初見鳳雛龐統,僅讓他以從事的身份試署耒陽縣令,聽說龐統不理政務還一度將其免官。直到後來魯肅、諸葛亮都推薦龐統,龐統才得以重用。

如果當初穆公也嫌棄身為奴隸的百里奚,又何談霸業呢?

虛心納諫,還擔心人才不來?

穆公因為賢能,不僅中原諸侯聞知敬服,連少數民族的戎王也聽說了,他還專門派了一個叫由余的大臣去學習觀察,看看能不能借鑒一下?

穆公見由余來,趕緊好好接待,並給由余展示了自己輝煌的宮室和財寶。由余看後不以為意,反而不客氣地說:「這些宮室和積蓄,鬼神營造尚且勞累,更不用說百姓有多辛苦了。」

穆公覺得奇怪,就問由余:「中原各國靠詩書禮樂和法度治理國家,尚且還出現禍亂,戎族沒有這些,怎麼治理國家呢?」

由余回答說:「這就是中原禍亂的禍根啊。上古聖人黃帝創造了禮樂法度並帶頭執行,僅實現了小治。現在,篡奪屠殺這些事都是因為禮崩樂壞的緣故。而戎族的君主沒有什麼治國的方法,只是醇厚仁德罷了,而臣民自然忠信奉君,這才是真正的聖人之治啊!」

穆公作為中原大國的君主,竟被一個戎族的大臣說得啞口無言,想想也是尷尬。但穆公顧不上這些,退朝之後,他趕緊問內史王廖:「這個由余這麼有才,我怎麼爭取過來呢?」

王廖微微一笑,計上心來,這好辦啊。您看戎王地處偏僻,沒聽過中原的樂曲。您不妨試試送給他歌姬美人,這樣可以消磨他的鬥志;然後您這邊派人趁機和戎王說,讓由余晚點回去,這樣可以疏遠他們君臣的關係;您再留住由余不讓他回去,這樣就會讓戎王懷疑由余。

穆公欣然納諫,不過調整了這條計謀的順序,來了個「三步走」。

第一步是先把由余留住了,還經常與由余並坐著推杯換盞,沒事就問問戎族的地形和兵力,把戎族的情況掌握得一清二楚。

第二步是讓王廖給戎王送了十六名美女,戎王非常高興地接受了。自從這些美女來,戎王就再沒心思處理國事了,整整一年都沒有遷徙。要知道戎族為游牧民族,應該「逐水草而居」的,一個地方的草吃完,要去別的地方換著吃。結果這位戎王整整一年沒動,想想他的牛羊有多慘吧,估計只能啃草根了。

第三步就是此時讓由余回去。這時候的戎王已經聽不進去由余的建議了,由余多次進諫戎王都不予採納,加上穆公這邊不斷地派人秘密向由余示好,由余終於離開了戎王投靠了穆公。穆王絲毫不敢懈怠,以賓客之禮相待,給足了由余面子。後來穆公用由余計攻打戎王,增加了十二個屬國,開闢了千里疆土,稱霸西戎,周天子都來派人祝賀。

在爭取由余這件事上,內史王廖固然起了重要作用,是他出計最終讓由余主動為穆王效力。但如果穆公和戎王那樣屢諫不聽,又怎麼會吸引賢才、稱霸西戎呢?

勇於攬過,臣子誰不披肝瀝膽?

當然了,人非聖賢,誰能無過,穆王不是聖人,有時候也會犯二。比如有次他被人誤導,說偷襲鄭國有利可圖(鄭國不是鄰國,還是蠻遠的,即使打勝了也不挨著秦國,控制不住。貝西君找到了一張地圖,大家將就著看),穆公估計喝多了,百里奚、蹇叔哭著勸也不行,非要去。

這次出擊的三位將軍都是誰呢?是百里傒的兒子孟明視(是親生的,這是古人的一種稱呼方法,字在前,名在後,比如孟明視應該是百視,孟明是字,視是名,後二人同此,分別是蹇術、蹇丙)、蹇叔的兒子西乞術和白乙丙。

這三人本來想去攻打鄭國的,說來也巧,鄭國的商人弦高帶著十二頭牛準備去都城賣,結果碰到了秦軍。他想著被殺或者做俘虜不划算,就撒了一個慌,說鄭國已做好準備,派自己用牛來慰勞秦軍。

三位將軍本來要來偷襲鄭國的,結果人家有準備了。但來都來了,總得做點啥,就順便滅了滑邑。這個滑邑是晉國的一個邊境小城,和晉國同姓。晉國可不是好惹的,也許平時秦國歸還土地也許就沒事了,但這個時候的晉國人不能惹啊!

主要是這個時機實在不好,當時晉文公剛死還沒安葬,太子襄公十分氣憤:「這是欺負我喪父啊,趁我辦喪事的時候侵佔我的土地。」於是晉軍同仇敵愾,穿著喪服,在殽山大敗秦軍,除了三個將軍被俘,無人生還。好在文公的夫人是秦國宗女,說服晉軍放三人回來。

穆公得知三位將軍要回來,悔恨不已,親自穿著喪服去郊外迎接,悲痛大哭:「我當時沒有聽從百里奚和蹇叔的話,才讓你們受此恥辱,你們不要鬆懈,要全力洗雪這個恥辱啊!」於是更加厚待三人。

經過卧薪嘗膽的三年,秦國一鼓作氣率兵攻打晉國,打敗晉軍,奪取了王官和鄗(jiāo)之地,終於為殽山戰役報了仇。於是穆公渡過黃河,為殽山戰役中犧牲的將士們築墳發喪,痛哭了三天。穆公還向秦軍發誓說:「你們好好聽著,我要告訴你們。古人做事都要虛心聽取老人的意見,所以不會有什麼過錯。我因為不採納蹇叔、百里傒的計謀而產生了過失,因此發出這樣的誓言,讓後代都記住我的過錯吧!」

君子們聽了,無不落淚著說:「穆公待人真是周到,所以才等到了孟明等人的勝利啊!」

君王往往一言九鼎,處處要顯示威嚴。所以自古君王認錯,都是極其需要勇氣的。而穆公敢於認錯,並發誓讓後世記得自己的錯誤,實在是十分難得。

當然了,穆公臨死前還做了一件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事情,就是為他殉葬的人數高達一百七十七,其中還包括奄息、仲行和鍼(qián)虎三位賢臣。秦人十分悲痛,還專門做了一首《黃鳥》的詩。君子們也不客氣地說,穆公雖然東服強晉,西霸戎夷,卻最終沒有成為諸侯盟主,也是應該的。

對於三賢殉葬這件事,有一種說法是穆公認為自己的兒子康公資質平庸,威信有限,故意讓三賢殉葬,好讓康公赦免三賢,故而三賢一定會好好報答,沒想到三賢對穆公感恩戴德,真的自願殉葬了。這種說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穆公生前寬德仁厚,愛民如子,深得人心,三賢為其殉葬也在情理之中。

同時,我們也應該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去看待此事。

縱向看,早在秦武公(前768年)去世時,就已開始活人殉葬,共六十六人,穆公去世時為前621年,所以殉葬一事是有歷史傳承的,只不過穆王時人數較多;橫向看,其實當時諸侯王都一直有殉葬傳統,比如周幽王用女子殉葬、晉幽公百餘人殉葬、齊桓公以活人殉葬等。

在今天看來,殉葬確實比較殘忍,但在當時,殉葬其實是作為一種喪葬制度的形式存在的,有時甚至成為一種風氣。對此,我們不應過分苛責。

當然,瑕不掩瑜,唯才是用,虛心納諫,勇於攬過,依然是穆公用人的三個準則。如果把這三個標準放到後世的帝王身上,又有幾人能真正做到呢?

文章推薦

註:文字版權屬貝西每日說所有,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秦穆公:氣量決定了你的格局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