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長安失去首都地位,這個才是最根本原因!

長安失去首都地位,這個才是最根本原因!

長安,作為13朝古都,有著11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國古代影響力最大的城市。作為古都,其建都時間之長,都城規模之大,在中國古代都城史中是絕無僅有的。

可是唐代以後,再也沒有人把都城建在長安,國都的位置逐漸由西向東轉移。五代分別以洛陽和開封為都,北宋建都開封,南宋定都杭州,元朝定建大都,明朝先居南京,後徙北京,清朝亦以北京為都。定都乃國之大事,需要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在唐末以後的千餘年間,所有王朝都不再選擇長安一帶作為國都,這一事實本身就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關中地區已不再是理想的建都之地。

那麼,為什麼唐代以後的長安喪失了首都地位呢?

一般主流的觀點不外乎以下幾點:

長安的地理位置不太適中

長安偏西北,距離關東繁華地帶太遠。不過從中國古代都城的地理分布情況來看,這種觀點是比較片面的。地理位置固然重要,但都城的確立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並不是簡單取決於地理位置,而且中國古代「六大古都」更是沒有一個居中的。

經濟重心南移

具體來說,唐朝中期安史之亂以後,大量人口躲避戰亂南遷,經濟重心隨之南移,南方更是歷史上首次超過北方,成為中國經濟的中心所在。關中距江南過於懸遠,漕運不便。這種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似乎也不夠全面。唐宋之際,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是客觀事實,但這並不意味著政治中心也必須移到江南去。明清之際,江南經濟的發展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而此時的都城並不在江南,而是在北京。

戰略重心的轉移

中國自古西北禍亂,至唐末五代十國大亂,西北作為最早的一個地區諸民族氣力已竭,不再是邊疆征戰的重心,重心已經由西北轉移至華北、東北,故而重視度下降。這個原因有一定道理,但是還是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連綿不絕的戰爭和生態環境惡化才是長安城在唐以後失去國都地位的最根本原因。

長安城的徹底毀滅是其失去首都地位的首要因素。在安史之亂以後的100多年間,宏偉壯麗的長安城便遭到多次破壞,到了唐末,長安城及關中地區久經戰亂,這種破壞變得更加嚴重。先是黃巢佔領長安後,曾放火焚燒宮室,後來各路軍閥混戰,對長安城的破壞尤為嚴重。而公元904年,軍閥朱全忠強迫唐昭宗遷都洛陽,對長安城進行了更為徹底破壞。據《資治通鑒》記載:

「丁巳,上御延喜樓,朱全忠遣牙將寇彥卿奉表,稱邠、岐兵逼畿甸,請上遷都洛陽;及下樓,裴樞已得全忠移書,促百官東行。戊午,驅徙士民。號哭滿路,罵曰:『賊臣崔胤召朱溫來傾覆社稷,使我曹流離至此!』老幼襁屬,月余不絕。壬午,車駕髮長安,全忠以其將張廷范為御營使,毀長安宮室百司及民間廬舍,取其材,浮渭沿河而下,長安自此遂丘墟矣」。

經過這次浩劫,宏偉的長安城被毀滅了。一代名城,化為灰燼,關中地區也遭受了巨大的創傷,到處都是殘破的景象。

關中地區生態環境惡化,樹木植被大量減少,水資源短缺,是長安城衰落的重要因素。關中地區本來是生態環境優美的天府之國,八水繞長安,使其成為最適宜建都的地方。然而隋唐兩代三百餘年間,關中地區的人口大量增加,黃土高原開發過度,森林急劇消失,天然植被大量減少,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肥力下降,導致環境污染,水旱災害不斷出現,所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關中地區的生態環境,而唐末以來的戰亂對關中生態環境的影響更為劇烈。經過長期的戰亂,關中地區的自然環境不斷惡化,已經無法承載作為首都帶來的環境壓力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朝 的精彩文章:

唐代四大才女之一,唐朝的流行歌手劉采春,曾和詩人元稹有段感情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