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城市針灸:在聖保羅埋下八顆「敘事種子」

城市針灸:在聖保羅埋下八顆「敘事種子」

編者按 :

本屆「UIA-霍普杯2017國際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延續「演變中的建築」的主題,並以「改變與重塑」為設計題目。

使聖保羅從一個耶穌會傳教士的小據點發展成擁有近兩千萬人口的世界第二大城市。但歷史的斷裂使整座城市呈現出早衰景象。本案的作者以針灸的方式,意圖讓城市發展走上一條自下而上、普遍參與的新路。本案的亮點在於從現存的文化、基礎設施環境中提取出來的八段敘事散落在整個城區的空置建築里。播種「開始抗議」 、播種「濱水」、播種「為了捕獲一絲氣息」……快來跟隨作者腦洞大開吧!

01

場地/Site

聖保羅這座城市很有意思,其城市發展陷入一種悖論:非正式的居民點不斷地侵蝕著市郊未被開發的土地,使這個巨型城市在失控狀態下繼續向外擴張。既有的歷史城區被過剩的基礎設施和利用率低下的新建建築侵蝕著,滿目瘡痍、毀損嚴重。而基礎設施和新建建築本身卻又顯得不盡合理,匪夷所思。

S?o Paulo is interesting. The urban development of S?o Paulo is entangled in an unresolved paradox: while the metropolis continues to sprawl uncontrollably onto non-structured peripheral lands through informal settlements, the built historical center undergoes severe degradation and is left with an overabundance of infrastructure and underutilized building sawaiting reimagination.

設計場地:聖保羅的城市中心區 Helena Rong

02

概念/Conception

我調查過阿爾瓦·阿爾托的塞伊奈約基城市規劃,奧斯卡·尼邁耶的巴西利亞規劃方案,艾本尼澤·霍華德設想的田園城市韋林,以及KPF設計的、應用了智慧城市模型的仁川國際商務區。事實上,我對那些因所謂「設計深度」太高——不夠靈活、缺乏彈性——而備受質疑的項目抱有極大的興趣,並試圖推進另一條「草根式」的、根植於基層參與的不確定性和創造性的城市發展道路。聖保羅中那些空置的、廢棄的「現代主義」市區為微創干預提供了有趣的契機。這些干預有可能在城市中激發巨大的「鏈式反應」。

The sites I have investigated include Alvar Aalto』s Seinajoki City, Oscar Niemeyer』s plans for Brasilia,Ebenezer Howard』s envisioning of the Welywn GardenCity, and KPF』s model of Smart City for the Songdo Intern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 Essentially, I am interested in studying urban projects that are often criticized for being too 「finished」 and inflexible, and in proposing an alternative grassroots urban development rooted in indeterminacy and creative participation. The vacant,abandoned sites in modernist downtown S?o Paulo present an interesting opportunity for acupunctural interventions that could potentially instigate large networked urban effects.

03

設計過程/Design Processes

實際的設計過程異常有趣。設計由八個干預部分構成。各部分的名稱分別代表著從現存的文化環境、基礎設施中提取出來的一個主題,並試圖以一種有計劃的混合模式加以利用。這些主題包括:「開始抗議」、「來自異鄉的人們」、「濱水」、「不止是一片綠洲」、「為了捕獲一絲氣息」、「一個無盡的環」、「誇耀一種天資」、「無用的空」。我們在形式和現象等方面儘可能廣泛地搜集案例,積累了大量、豐富的建築語彙,並運用到每一個設計主題中。

The actual design process has been extremely fun. The design proposal consisted of eight interventions each carrying a name that reflects a theme extracted from existing cultural and infrastructural contexts, and suggests but without limiting hybridized programmatic usage of these structures. The list of names includes, 「starting aprotest,」 「where everyone comes from somewhere else,」「close to water,」 「more than an oasis,」「for catching a scent,」 「an endlessloop」, 「showing off a talent,」 and a 「useless void.」 An obsessive collection of precedents, both formal and phenomenological, created a rich inventory and palette of architectural language that could be deployed for each scenario.

04

設計成果/Design Result

在20世紀20~70年代間設計和建成的巴西建築,硬朗雄壯,產生了巨大的國際影響,使巴西現代主義與其源頭——歐洲現代主義逐漸分道揚鑣。勞羅·卡瓦爾康蒂在其《巴西的「摩登」時代》一書中將巴西現代主義建築描述為「既是巴西的,又是世界的」。在那個時代,巴西經濟實力雄厚;建築師和學者與國家文化機構聯繫緊密,大師輩出,貢獻卓著,將以往的風格轉變成新的語言;這一切的綜合成就了巴西現代主義建築遺產。現代主義者們呼風喚雨,擔當大任:他們掌管著傳統的葡萄牙式建築遺產,指揮著公共住宅的設計和激增的城市中心區的規劃,為社會問題提供程序化的解決手段,創造出卓越的建築語彙和形式等。

這一時期內在的英雄主義產生了一種獨特的建築文化觀,顛覆了「新」的含義——所謂的「新巴西式建築」並不存在,因為1936年之後所有的巴西建築都是獨一無二的。在這一時期之後盤點建築則可發現,20世紀40~50年代的光輝凱旋不可避免地陷入到退化和過時的深淵之中——控制和廢棄本身就意味著過時。當時的建築觀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由大師設計的建築歷久彌新、名傳千古;另一方面,很多由資質平庸、默默無聞的建築師設計的建築則因設計不善而徹底墮落。

具體到項目來說,聖保羅雖然處在全球化潮流之中,但仍不失為一個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特大城市。這裡充滿持續的動蕩——城市重建永遠以一種「忍痛否定歷史」的模式進行著。在「片區化、多中心」的總體空間布局下,整座城市不斷地進行著新陳代謝。這種更新與重建迎合了城市的擴張,使聖保羅從一個耶穌會傳教士的小據點發展成擁有近兩千萬人口的世界第二大城市。但歷史的斷裂使整座城市呈現出早衰景象,這被法國人類學家克勞德·勒維·施特勞斯比作「還沒來得及變老,新鮮的就早已腐爛。」除了建成環境不斷更替之外,城市的的社會構成也瞬息萬變。最近,隨著人口加速增長,聖保羅出現了一種離心式的塌陷——城市佔地面積越來越大,城市密度卻越來越低

主教區和共和區建築閑置狀況分析圖 Helena Rong

這種同時進行的膨脹和緊縮過程造成了一種惡性循環:越來越多的移民進入貧民窟,商業和貿易則轉移到遠離城市中心的新區。在城市環境內,持續的豎向發展所造成的城市形態、社會後果等問題——低收入保障性住房短缺、大量建築閑置、社會隔離、公共開放空間的過度私有化、嚴重的環境破壞等——值得反思。

從這張展示聖保羅社會隔離現象的分析圖中可以看出,相互隔離的不同區域生活品質相差巨大,「空城現象」已經從形態上清晰有序的市區向形態上混亂無序的市郊發展。街區空置、城市功能紊亂、安全度低等現象普遍存在。公共空間品質低劣、城市整體認同感的缺乏使聖保羅的城市中心區日趨衰落。

「播種敘事」軸測分析圖 Helena Rong

該項目旨在解決聖保羅棘手的城市問題。項目在建築、城市尺度上進行針灸式的設計,意在復甦老市中心裡閑置空間的價值,對歷史中心區里建築和城市遺址的復原、改造、重新利用等做出批判性的反思。提案擬定了一項新的城市動議,意在以靈活適應的城市再利用為契機,使城市發展走上一條自下而上普遍參與的新路。以下問題也同時得到解答:

·當建築陷入空置狀態時發生了什麼改變?

·廢棄的建築、基礎設施等能否免於被人遺忘的可恥境地,而是發揮潛力——得到保護、被重新定義、獲得青睞,最終有益於周圍的城市環境?

·具體到聖保羅來說,個別地方的行動能否影響到特大區域的整體?

·建築尺度上的設計能否在城市層面發揮作用,以抵制同質化的模仿複製傾向?

·空置建築的改造應如何滿足當地社區居民和投資者的利益需求?

·城市化如何避免淪為單純的規範指令、壓迫手段,並使破碎的城市區域得以整合,而採取一種基於變化、不確定性、靈活性的,多種可能、普遍參與的,「草根式」的發展模式?

「播種敘事」軸測分析圖 Helena Rong

該項目的設計重點是在主教區共和區等歷史社區中挖掘空置建築再利用的機會。設計對象以二十世紀二十到七十年代之間修建的公私產業為主。主教區和共和區主要分布有行政管理、商業等功能。儘管物質環境上日益不堪——豎向發展的現代主義風格破壞了城市風貌,但這兩個地區至今依然是城市的主要經濟中心。

公共交通系統的癱瘓、聖保羅居民的文化偏見共同促成了可怕的城市衰竭。之前數十年間修建的公路系統無法滿足快速的人口增長(如今已達500萬人),中心城區的不可達使其與新型商業、新的居民失之交臂。而公共交通的發展因自私的汽車工業的干預而遭到扼殺。與此同時,城市居民的觀念也隨著前述歷程遭到異化。聖保羅人期望著美國式的消費主義生活模式。汽車的使用除了出行必須外,也成為社會地位的象徵。不能滿足基本停車需求的生活環境不再為社會所接受。

該項目的設計概念非同一般,其操作層面不是大規模的、抽象的城市尺度,而是建築尺度上的「微創」干預,如同一粒種子,引起一系列前後相繼的事件,推動居民積极參与,促進「草根式」發展。除了恢復現有的住宅,本設計試圖擴展「保護」「侵佔」的內涵,激發新的潛能,在因地制宜、靈活多樣的城市環境中建立自下而上的、「草根式」的發展模式。從現存的文化、基礎設施環境中提取出來的八段敘事散落在整個城區的空置建築里,其布局方式產生了一種新型的流動網路,並紮根於以適應性、參與性為特徵的城市化進程中。

每一項干預都分別探索了如前所述的空間中介、區域模糊、不確定設計等概念,都是一種「半設計」,為今後諸如社區建築、社區生活、食物生產、交通、健康、污水凈化等方面的適應性調整留出空間。在每一幕設計場景中,建築超越了其立竿見影的有限設計意圖,在更廣闊的城市環境中與高速公路、街道、公共開放廣場等現有的基礎設施建立聯繫。從既存的文化、基礎設施環境中提取出來的主題名稱暗示了這些新型的發展模式,但並沒有限制混合處理閑置結構的具體操作內容。

設計敘述了一段連貫的發展歷程:首先是提出異議,接著宣稱佔有了一座閑置的辦公建築——該建築正對著Viaduto do Cha前方鬧市區的入口。每一段敘述都先行植入了一枚種子,等待它激起無限的可能。其中的干預措施雖然總體結構完整,但充滿著不確定性,並不試圖精確預估流動性、空置現象的具體變化情況,也不試圖對此加以限定。

聖保羅的現代主義遺產對城市的快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產生了巨大影響。但是,就理論地位來說,過去時代的規劃哲學和設計方法在面對當今的社會問題時已經寸步難行。聖保羅呈現出的矛盾景象——萎縮塌陷的中心與盲目擴張的周邊,需要建築扮演一種有計劃的、見縫插針式的基礎設施角色,推進原發性事件的發生和基層的發展,最終將城市還到市民手中。最終,新的將舊的覆蓋,漸進式的城市改進為居民提供了參與機會,並與聖保羅今日了無生氣的混凝土森林形成了尖銳對比。

播種「開始抗議」 Helena Rong

「開始抗議」10年後發展構想 Helena Rong

「播種濱水」 Helena Rong

「濱水」10年後發展構想 Helena Rong

播種「為了捕獲一絲氣息」 Helena Rong

「為了捕獲一絲氣息」10年後發展構想 Helena Rong

播種「不止是一片綠洲」 Helena Rong

「不止是一片綠洲」10年後發展構想 Helena Rong

播種「無盡的環」 Helena Rong

「無盡的環」10年後發展構想 Helena Rong

參考文獻

1. Andreoli, Elisabetta, and Adrian Forty. Brazil"s Modern Architecture. London: Phaidon, 2004.

2. Askan, Esra. 「Reading the Generic City: Retroactive Manifestos for Global Cities of the Twenty-firstCentury」. Perspecta Yale Architectural Journal. No. 41,2008. Pp. 144-152.

3. Awan, Nishat, Tatjana Schneider, and Jeremy Till. Spatial Agency: Other Ways of Doing Architecture. Abingdon, Oxon [England]: Routledge, 2011.

4. Cavalcanti, Lauro WhenBrazil Was Modern: Guide to Architecture, 1928-1960.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003.

5. De Sola-Morales Ignasi. 「Terrain Vague」. Terrain Vague: Interstices At the Edge of the Pale. First edit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14.

6. Monfregola, Alessandro. 「Vacant buildings for housing in S?o Paulo: How to attract inhabitants and investors in the districts of Se and Republica」. ETH Wohnforum. ETH Case. 2013. 40.

7. Rio, Vincente Del, and William J. Siembieda.Contemporary Urbanism in Brazil: Beyond Brasilia. Gainesville: University Pressof Florida, 2010.

8. Shieh,Leonardo,Urban Acupunctures as a strategy for S?o Paulo,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6.

TIPS

指導老師及學生簡介

指導老師 The instructor:Andrea Simitch, JulianPalacio

Helena Rong/康奈爾大學

2018UIA-霍普杯國際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報名

巡展

霍普杯高校巡展正在火熱進行中,想要足不出校看展覽?想要為多彩的校園生活增添一股清泉?霍普杯獲獎作品巡展期待走進你的校園,走到每一個學子的身邊!

聯繫方式:

《城市·環境·設計》(UED)雜誌社

聯繫人:劉春月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杏石口路50號,中間建築藝術家工坊3樓

2018UIA-霍普杯國際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

「UIA- 霍普杯國際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始於 2012 年,國際建築師協會(UIA)為國際主辦單位,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城市·環境·設計》(UED)雜誌社為主辦單位,由全國高等學校建築學專業指導委員會、全國高等學校建築學專業教育評估委員會、中國美術家協會建築藝術委員會進行指導,由上海霍普建築設計事務所股份有限公司獨家冠名,是面向國際建築高校大學生的年度建築設計競賽,已成功舉辦六屆。2018年霍普杯由東南大學建築學院聯合主辦。

「UIA-霍普杯國際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經過六年的推行實踐,已經成為全球範圍內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與公信力的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之一;這一競賽在我國建築學教育體系中促進了設計理念與紮實建築學功底地有效結合, 在國內外建築教育界的影響力持續增強。

審評嘉賓

評委會主席:

帕特里克 · 舒馬赫扎哈·哈迪德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


崔 愷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建築設計院有限公司名譽院長、總建築師


佩卡 · 薩米寧PES建築設計事務所創始合伙人,芬蘭技術科學院院士,前芬蘭建築師協會主席

庄惟敏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安田幸一東京工業大學建築與建築工程系教授,安田工作室教授

李振宇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豐薩塔 · 涅托Nieto Sobejano建築事務所創始合伙人,2015年阿爾瓦·阿爾托獎獲得者

韓冬青東南大學建築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文森特 · 納丁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教授、城市規劃系主任

張 頎天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孫一民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教學名師

彭禮孝《城市·環境·設計》(UED)雜誌社主編,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特聘教授,CBC建築中心主任

龔 俊上海霍普建築設計事務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席設計總監


主席:孔宇航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更多2017UIA-霍普杯精彩作品解讀

敬請關注UED公眾號及霍普杯公眾號

霍普杯2017一等獎作品《 隱於市 Always an Escape 》

霍普杯2017二等獎作品之一《Trim & Connect》

UIA-霍普杯2017二等獎作品之一《Back to 1953》

UIA-霍普杯2017二等獎作品之一《My dear orange tree》

UIA-霍普杯2017三等獎作品之一《城市「廢墟」之美 》

UIA-霍普杯2017三等獎作品之一《懸掛的生活地帶 》

UIA-霍普杯2017三等獎作品之一《SPECIAL DILIVERY 》

UIA-霍普杯2017三等獎作品之一《PRISON BREAKER》

UIA-霍普杯2017三等獎作品之一《消失的樓板》

UIA-霍普杯2017三等獎作品之一《死的況味》

About UED

UED願意以「愚者之心」

「不遺餘力」地傳遞設計之美

版權聲明|文章版權歸UED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UED Contact

投稿請發送至媒體合作郵箱

Explore More

新浪微博|UED城市環境設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UED城市環境設計 的精彩文章:

TAG:UED城市環境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