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101個榕江》——在烏吉蠟染上,看時光流淌
GIF
初聽烏吉,介紹里說那是一座苗族村落的名字,
心裡莫名升起一種嚮往。
榕江縣出發,52.9公里,沿著蜿蜒的308國道,
迎著濛濛細雨,撥開層層山霧
我們一行人來到烏吉。
深山之中,一棟原色木屋出現在路旁。
一位頭裹著苗族傳統頭帕的阿媽靜靜地坐在門口畫著蠟染,看見我們的到來,歲月染過的眼角露出淡淡的微笑。她就是被稱為「蠟染媽媽」的苗族阿媽——袁仁芝。袁阿媽的兒子和我們打著招呼,阿媽看我們安坐下來又靜靜地開始畫畫。
招呼過後,我們也安靜下來,圍坐在阿姨身邊。一個小小的火盆,上面積著幾塊微冒著火光的碳,碳的旁邊放著一個小碗,碗里裝著蠟制的顏料,銅片用棉線綁在小木棍做成蠟刀,就是袁阿媽的畫筆,蘸一下微微冒煙的蠟顏料,一筆一筆向下,不多會,生動的鳥兒翅膀就已畫成。
袁阿媽說,小學畢業就沒上學了呢。除了種糧食干農活就是跟著外婆和媽媽學刺繡和蠟染,學的時候也不怎麼懂,慢慢的就知道花怎麼畫,魚怎麼畫,蝴蝶怎麼畫。這一畫,就畫到了現在。
就是這麼一位看起來非常普通的苗族阿媽,身上有很多的榮譽,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苗族服飾》代表性傳承人、貴州省首屆民族民間工藝大師、《苗族傳統蠟染》一等獎獲獎證書、苗族服飾名師工作室.,2013年在自己家的木屋成立了榕江縣苗族服飾加工坊。
袁阿媽說:「畫蠟染這個東西,是沒有捷徑的,畫的多了,什麼圖案都在心裡了。」看著袁阿媽嫻熟的用手指甲在布上比劃幾下,蠟刀粘上杯中融化的混合蠟在布上行雲流水。蠟刀下一根根線條,組合成一幅幅「蠟花」,有花鳥魚蟲、有飛禽走獸。
就在我好奇這些「蠟花」上的圖案時,袁阿媽告訴我:「這些畫,其實都是我們生活里的東西,因為我們苗族是沒有文字的,很久以前人們就靠在布上畫東西來告誡他人,就拿這個蜈蚣蟲來講,就是因為有人被這個東西咬了知道它不是好東西,會咬人,就畫在布上面,要後輩們注意這個東西。」
藝術源於生活又一次得到驗證,畫里的花紋有著苗家獨特的故事,每一幅畫就像有了靈魂,帶著先輩的警示和祝福就這麼傳承下去。
「這個是蠟刀,畫蠟染就用這個。」
袁阿媽的兒子給我們排出一套工具,刀口呈半圓形或三角形,兩塊小銅片緊密貼放牢牢地捆在一支小小的木棍上。木棍有的新制,但是每一個蠟刀上的銅片看起來光滑圓潤,顯然已經有些年頭,或許又是幾代人的傳承。這一套工匠之器下到底出了多少幅佳作,又經歷了多少雙巧手,袁阿媽望著它們默不作聲,或許答案早已刻在了時間裡。
「要是用機子做,那就變味了。」
畫花 —— 藍靛上色 —— 脫蠟,才能出一件蠟染。這是苗家蠟染千百年的製作傳統。在這個粗暴的時代,很多東西都可以用機器去代替,然而袁阿媽每一步都是用最原始最樸實的方法在完成,這也許是習慣,也許是對技藝的尊重,也許是身為匠人內心的那一份執著。從1979到2017,時間推著歲月走,袁阿媽手中的蠟刀從未停過,往後也不會停止。
忠於傳統,勤於技藝,
心中那抹藍靛,在蠟刀下開出了燦爛的花朵。
從袁阿媽專註畫畫的平靜的面容下,
我的心好像也靜了。
—END
苗侗祖源綠色榕江
圖文編輯 美力傳播
榕江旅遊網
苗侗祖源
綠色榕江


※《愛上101個榕江》——以工匠之心化作銅牆鐵壁,恪守心底的那一份堅持
TAG:榕江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