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文、英文是相互對立補充的文字體系

中文、英文是相互對立補充的文字體系

文:肖翔宇

就像磁鐵的兩個磁極,中文、英文是相互排斥的兩種思維繫統。中國是象形文字,西方是拼音文字。兩種文字體系帶給人們迥然不同的「認知——判斷」模式。

中國人是「看」世界,西方人是「聽」世界。「看」運用的腦力勞動比「聽」要複雜得多。看是沉默的,聽是喧鬧的;文明史以前的文化是口口相傳的聽覺文化,文明史以後的文化是視覺表達的書面文化。

單體漢字中「月、水」是兩個極其形象的圖案;英文中moon、water只是幾個字母的不同排列,我們無法從英文字面上看出月亮或流水的形狀,也無法從發音上理解拼寫這個詞時應該理解的文化意義。

稍微複雜一些的漢字是有偏旁的,從偏旁上我們也可以判斷出字的大致意思:如木字旁,三點水,草字頭,金字旁等等。字——句——段落——文章,中國的文字、詩歌尤其文言的閱讀,不能漏掉一個字,否則,意思就全變了。中國人講究逐字逐句的看,甚至把每個字的含義都分析透徹。從小學起,語文老師就教給我們如何解詞,它是最典型的中國思維。

西方人閱讀則完全不同:整篇文章只是多種拼音符號的組合,通篇表達的意思有時一個成語就可以概括,閱讀整篇英語文章時,你甚至不需要認識所有單詞,只要籠統地一掃而過就可以「猜出」梗概意義。

我們專心看書的時候,很難聽到別人講話;

我們專心聽講的時候,又不可能看書;

中文、英文作為分別依賴視覺、聽覺的兩種文字體系,是相互對立補充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書繪 的精彩文章:

TAG:文書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