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殺人蟻」,近年來頻繁危害荔枝龍眼園的紅火蟻如何防治?
紅火蟻
紅火蟻屬於膜翅目蟻科切葉蟻亞科火蟻屬,又名入侵紅火蟻,是雜食性土棲蟻類。紅火蟻原分布於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包括巴西、巴拉圭與阿根廷),1930年以來已入侵美國和波多黎各,2001年入侵紐西蘭和澳大利亞,2004年入侵我國台灣,我國大陸於2005年首次報道紅火蟻入侵。目前已在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海南、四川、雲南、湖南、重慶、台灣、香港、澳門等地發現紅火蟻危害。常見於果園、樹一林、綠化帶和草坪等地。近年來在不少荔枝園和龍眼園已有發生,且迅速蔓延,對果園管理人員身體健康和自然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影響。
形態特徵
紅火蟻是螞蟻的一種,屬社會性昆蟲,有多個品級,包括雌蟻、雄蟻和不具生殖能力的工蟻。工蟻又可分為大型工蟻(兵蟻)和小型工蟻等多型。
蟻后和有翅雌蟻:有翅雌蟻體長8-10mm,頭及胸部棕褐色,腹部黑褐色,著生翅2對,頭部細小,觸角呈膝狀,胸部發達,前胸背板明顯隆起;蟻后腹部較有翅雌蟻膨大,無翅,其他方面兩者相似。蟻后平均壽命為6-7年。
有翅雄蟻:體長7-8mm,體黑色,著生翅2對,頭部細小,觸角呈絲狀,胸部發達,前胸背板明顯隆起。有翅雄蟻婚飛即死,所以巢中一般不存在無翅雄蟻。
工蟻:
實際上就是發育不全無生殖能力的雌蟻,按體型大小分為小型工蟻、中型工蟻和大型工蟻,外形基本相似。
工蟻負責搜尋和收集食物,餵食、照顧幼蟲及蟻后,防衛巢穴,將蟻后搬離危險處等工作。任務的分工導致工蟻體型大小的多樣性,體型最小的僅2mm,最大的可以達9mm。
工蟻體色棕紅至棕褐,略有光澤,不同體型工蟻體色略有差異。工蟻頭部略呈方形,複眼細小,由數十個小眼組成,黑色。觸角共10節,鞭節端部兩節膨大呈棒狀。胸腹連接處有兩個腹柄節,第一節結呈扁錐狀,第二節結呈圓錐狀。前胸背板前端隆起,中、後胸背板的節間縫明顯。腹部卵圓形,未端有鰲刺伸出。
工蟻壽命為1-6個月,一般體型越大,發育所需時間越長,壽命也越長。小工蟻壽命一般為30-60d、中等工蟻和大工蟻為60-90d,最長可達180d。工蟻會用上顆咬住被攻擊者,腹部從腹柄處彎曲呈C形將毒液注入對方,這也是直觀辨別紅火蟻的方法。
卵:卵圓形,直徑為0. 23-0. 30mm,乳自色。一般卵期7-14d。
幼蟲:共4齡,各齡均乳自色,長度為0.27-1.20mm,發育為有性生殖蟻的四齡幼蟲4-Smm。一至二齡幼蟲體表較光滑,三至四齡幼蟲體表被有短毛,四齡幼蟲上領骨化較深,略呈褐色。幼蟲總歷期一般6-15d。
蛹:裸蛹,乳自色,工蟻蛹體長0.7-0.8mm,有性生殖蟻蛹體長5-7mm,角蟲角、足均外露。歷期為9-15d。
上:雌性生殖蟻(許益鐫提供)
下:雄性生殖蟻(許益鐫提供)
上:紅火蟻蟻后、卵和蛹(許益鐫提供)
下:紅火蟻卵、幼蟲和蛹(許益鐫提供)
紅火蟻幼蟲
紅火蟻蛹
紅火蟻工蟻及有翅生殖蟻(許益鐫提供)
危害癥狀
(1)威脅人體健康紅火蟻又被稱為「毒蟻」「殺人蟻」,因其毒液毒性較高,會對人類健康造成威脅,甚至危及體質過敏者的生命。紅火蟻叮蠶時先用上顆夾住人的皮膚表層,以此為中心用尾針連續多次地叮蠶。其毒液隨著每次叮蠶注入皮膚,引起的癥狀包括皮膚殷紅,起水疤,臉、眼睛和喉嚨腫脹,呼吸急促、喪失知覺,在較嚴重的情況下還會造成死亡。荔枝園內大量入侵的紅火蟻常常會叮咬果農,給其人身安全造成影響。
荔枝園內的紅火蟻蟻巢
龍眼樹下的紅火蟻蟻巢
(2)破壞生態平衡和降低生物多樣性紅火蟻不僅攻擊人類,還攻擊果園內的其他生物,導致物種多樣性減少,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最主要的影響就是導致果園內天敵的數量急劇減少,常會造成某類害蟲的大量爆發,給農民帶來巨大的損失。
(3)危害農業生產紅火蟻侵害荔枝園或龍眼園,在田間建巢形成的巨大土(蟻)丘,給耕作、除草造成了巨大的麻煩,同時也可破壞灌溉系統,妨礙農民工作,直接影響正常生產。
生活習性
紅火蟻是一種社會性昆蟲,過群居地棲生活,食性雜,因而能利用多樣的食物資源。
蟻巢:紅火蟻築巢趨向於靠近水源、陽光充足的開闊地帶。成熟蟻巢高10-30cm,直徑30-50cm,具多孔蜂巢結構,隧道深達地面60cm以下,並布有多條覓食蟻道,可供蟻群活動、搬運與分食,甚至作為避難逃生通道。蟻道在蟻丘的出口通常是封閉的。
婚飛及擴散:紅火蟻的入侵和傳播包括自然擴散和人為傳播。自然擴散包括生殖蟻婚飛和隨洪水流動擴散,其中以生殖蟻的婚飛擴散較為普遍。成熟蟻巢一年四季都可產生有翅生殖蟻,只要土壤相對濕度不低於80%就可以婚飛,一般在春末或夏初雨後1一2d,氣溫高於24℃,天氣晴朗且有微風情況下為婚飛高峰期。婚飛前工蟻在蟻丘表面打開許多通到蟻巢內部的婚飛孔讓雌蟻和雄蟻出巢,婚配大概發生在90-300m的高空,交尾後雄蟻的精囊留在雌蟻體內供雌蟻使用終身,雌蟻尋找潮濕的地方降落脫翅後築新巢開始產卵成為蟻后,而雄蟻則很快死亡。紅火蟻的人為傳播主要是通過苗木、草皮等植物產品的轉運。
覓食行為:紅火蟻主要靠捕殺其他無脊椎動物和小個體脊椎動物,腐食死亡的動物,同時也喜好蚜蟲和介殼蟲的蜜露。此外,還會收集花粉和植物分泌物等物質,屬雜食性害蟲。紅火蟻的覓食主體是蟲齡較老的工蟻,稱覓食蟻。覓食行為最為活躍的溫度為21-35℃。在蟻巢主體旁有許多覓食蟻道,以蟻巢為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最長可超過l10m。當覓食蟻發現食物後會返回蟻巢,沿途留下示蹤信息素,形成食物到覓食蟻道的路線,其他覓食蟻會追蹤信息素,找到食物。紅火蟻在氣溫高於21℃時,覓食活動較頻繁;自天氣溫超過32℃時,則傾向於早晚覓食。
清潔行為:包括自我清潔和相互清潔,能將病原菌從表皮移到位於下唇和前胃之間的口下囊中,隨後排出體外,因此不易造成病原傳播。清潔行為除了可以清理蟲體表面垃圾外,還有其他功能,如求愛、喚醒、傳播氣味或作為特定信號等。
搬屍行為:紅火蟻死亡1h後屍體釋放的化學物質將引起同伴清理其屍體。
分工:蟻后專司產卵,每日可產卵1500-5000粒;工蟻負責蟻巢的修建、搜尋食物、餵食、照顧幼蟲及蟻后,以及防衛巢穴、抵抗入侵者,將蟻后搬離危險處等工作。
防止方法
(1)加強檢疫和例行監測:對從疫區運輸來的苗木等應加強檢疫,一旦發現疫情,及時進行清除,嚴格控制容易攜帶紅火蟻的媒介物體從疫區帶入其他地區。此外,對疫區紅火蟻的發生動態進行監測,可利用誘餌法(火腿腸),對紅火蟻的發生動態進行例行監測。對未發生地區應提高警惕,一旦發現及時上報撲殺。
(2)物理防治:
①沸水處理。向蟻巢內直接灌入沸水,每隔5-10d灌1次,連續3-4次,防除效果近60%,處理區域很容易再發生。
②水淹。挖掘整個蟻丘並放入水中浸泡24h以上將紅火蟻淹死。物理處理方法適用性不強,而且耗費人工較多。
(3)生物防治:紅火蟻的天敵有捕食性天敵、寄生性天敵和病原微生物。捕食性天敵主要是指生殖蟻的捕食者,如鳥類、青蛙、蜻蜓、蜘蛛等。我國發現蜻蜓一一黃蜓在紅火蟻婚飛時,聚集於蟻巢上方捕食婚飛的有翅蟻。寄生性天敵主要有寄生蚤蠅、寄生蟻、寄生蜂、捻翅目昆蟲和蜻類等。病原微生物有小芽抱真菌和白僵菌等,小芽抱菌是一種能感染多種火蟻的微抱子蟲,能引起蟻后體重下降,產卵量減少。生物防治方法到目前為止還沒法證明是行之有效的。
(4)藥劑防治:
①粉劑觸殺。0.2%苟蟲威殺蟻粉劑15-20g製劑/巢,或0.1%高效氯氰菊酷殺蟲粉劑15-20g製劑/巢,用其一部分在蟻巢四周撒一圈,然後鏟松整個蟻丘表層使紅火蟻湧出,並迅速將剩下的藥劑均勻撒施於紅火蟻身上。
②灌巢滅殺。可用40%毒死蟬乳油、1.8%阿維菌素乳油或4.5%高效氯氰菊酷乳油等觸殺性較好的藥劑配成1000-1500倍水溶液往蟻巢內灌入,操作時先用鋼釺向蟻巢內部插入,形成3-5個孔洞,深度50-80cm,以破壞蟻巢內部的防水結構,此法防控效果好,但工作量較大,可在蟻巢數量較少時使用。
③毒餌誘殺。可用1%氟蟲胺殺蟻餌劑15-20g製劑/巢、0.73 %氟蟻蹤殺蟻餌劑15-20g製劑/巢、0.045%苟蟲威殺蟻餌劑4-6g製劑/巢或0.015%多殺黴素殺蟻餌劑,繞蟻巢邊緣一周均勻撒施。
來源:陳炳旭主編《荔枝龍眼害蟲識別及防治圖冊》
專家介紹------陳炳旭
陳炳旭:國家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蟲害防控崗位科學家,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果樹害蟲防控研究室主任,主要從事南方果樹、旱地作物及園藝作物的主要害蟲發生規律及防控技術研究工作。
來源:荔枝龍眼產業資源平台,歡迎各公眾號轉載,版式設計屬於原創,轉載請聯繫後台。


TAG:龍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