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血家長」教出的孩子,能不能「牛」到最後?
如果你對孩子未來「成功」的定義
不僅僅是世俗意義上的富足
還包括孩子內心的幸福、健康的人格
這樣的「牛娃」
不是只靠「雞血」就能養成的
文 / 榛子
小荷才露尖尖角之
生活即教育
小娃上小學三周了,從不帶作業回家做。估計課堂上都做完了吧,因為周末她書包里就會多出來一些老師已經批改完畢的作業,讓孩子們回家自行用文件夾分類整理好。
除了游泳課,周一到周六她也不上什麼課外興趣班,回到家裡來就是補覺,吃吃喝喝,彈彈琴看看小說,去游泳去玩輪滑去小區的猴架上鍛煉一下,或者就約其他孩子踢球玩兒。
再不然就在家自己玩那些好像永遠也會變出花樣的磁力棒、拼圖、多米諾骨牌。因為早上上學很早,每天中午 1:00 就放學了,白天反而多出來好多玩樂時間。
看起來一派輕鬆,跟幼兒園差不多。
但這顯然只是表象,新加坡實行精英教育,孩子們從小學就會被分流,你是天才、他是普通孩子諸如此類……搞得這裡的家長一多半都不由自主的焦慮,未必比國內的家長淡定,畢竟競爭和選拔更早的開始。
據我一個想進入補習生意的朋友做市場調查,小小一個人口五百多萬的島國,補習市場每年有相當於18億新幣(1新幣約合人民幣4.8元)的份額。
很多時候外在的環境,會使我們不由自主的產生唯恐落後的心態,在過程中迷惑,焦慮。這很可以理解,畢竟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大社會裡,並沒有真空和隔絕。只是佛家有言,心不隨境轉,就看個人的修為了。
我始終堅信,養育一個人格相對健康的孩子,才能奠定她人生的底蘊,一個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選擇,並且願意為了選擇去努力和承擔結果的人,加上思維能力的訓練,加上懂得給自己找樂子,她的人生就差不到哪裡去。
朋友豆豆媽媽總是說這算是「榛子的迷之自信」哈哈哈,但其實相比較於大部分的媽媽,我的確更相信兒童有天然的精神內核——
——這個精神內核就會自然地成長發育,他們會有天生的求知慾,天生向好的心,這內驅力才能促進他們終身學習的能力和習慣。
學什麼,怎麼學,是因為我喜歡,不是因為考試,不是因為老師父母要求,不是因為它們有沒有用。
好在學校也不是都跟著大環境起舞,老師們也並不只關心分數,開學初學校組織了幾次 workshop 讓家長與老師會面,了解教學目標,方法,以及如何評估一個孩子。
很多同行的家長會不停追問期末如何算分數,什麼項目佔了多少百分比,感覺家長真的比老師要焦慮甚至雞血得多。
我自己則更關心老師如何教:數學思維如何養育,華文聽說讀寫如何循序漸進,孩子所學又如何與生活相關等等。
分享生活即教育的事例兩則。
1. 數學 VS 生活
數學不僅僅是書上的公式。它其實是語言的一種,用於抽象的描述客觀世界之間的聯繫,從生活中來,最終也能回到應用的路徑上去。而一個人的抽象思維並不與生俱來,它需要兒童發育到一定程度與認知能力匹配,然後加以訓練。
瑞士心理學者皮亞傑,對於兒童認知能力與思維能力的發育有相當好的論述,有興趣的家長不妨一看,有這些方面的知識,會幫助你了解並且體諒兒童學習的方式與成人不同,孩子用筷子用手指頭做加減乘除時,你就不會覺得你咋這麼笨?乾脆背乘法口訣好了呀,甚或做作業的時候怒氣衝天吼娃娃們。
小娃比較幸運,她所畢業的蒙特梭利幼兒園,對於幼兒的思維能力有清楚的認知,知道3歲多幼兒尚不具有抽象思維,所以從感官教育入手去幫助兒童建立數、量、序列等等基本的數學概念:
在日常的「工作」里提供很多不同的教具,讓兒童自己通過不停的擺弄感受數學概念:
比如小娃2歲半第一次接觸的插座圓柱體,整個插座教具由許多不同大小高低的圓柱體和對應的凹口組成,老師會讓孩子觸摸整個圓柱體和圓柱體形狀的凹口,感受大小與相等。
類似的教具還有粉紅塔,棕色的木塊梯,更有用於教授十進位的黃珠串兒,一串十顆,十串擺一起就是一個平面的100,100串疊加成一個正方體就是1000,這種教具也有助於兒童學習從點到線到面到體的幾何概念。
孩子們也學習類似中國傳統的七巧板那樣幾個不同的規則小圖形,如何拼成其他不同形狀的大圖形,甚至自己喜愛的動物形狀。
孩子們在玩這些教具的時候並不知道自己在學習數學,卻在不知不覺間明白了很多數學概念,並且愛上數學。
我們一起在超市購物的時候,她拿著自己零花錢買東西的時候,穿衣服扣扣子的時候,給家裡人飯前分碗筷的時候……都可以是她「學習數學」的時機。
在上小學前她從未做過什麼數學習題,但能清楚的計算加減乘除並且解釋為何這樣計算,加上閱讀理解能力,我有相當的信心進入小學的應用題應該不會對她形成障礙。
這就是為何我關注咋樣教,比關注教什麼多得多的緣故。
好的教育,應該能使兒童搞清楚內在聯繫而不是死記硬背,促進思考促進思維能力的形成,從而很快能明白如何舉一反三。
教得出好的學習方法甚至自我學習的能力,才能從容,才能夠省下時間多涉獵課外的世界。
上了小學,學校里有食堂售賣午餐和休息時間的零食。許多家長給孩子卡或者電子錢包,在一個特定的收款設備上閃一下就自動扣錢。小娃也想要這樣,酷嘛,跟同學一樣嘛。
我也給孩子配了一個這種卡,但跟她解釋為何應該晚一些才用:
媽媽把卡放在這個抽屜里,要是你覺得媽媽說的沒道理,或者你已經學會很自如的算錢用錢,你隨時可以自己拿這個卡去學校用的。選擇權在你。
1
第一周每天給兩張2元也就是4塊。放學回家路上除了聊聊學校里發生什麼有趣或者煩惱的事,也聽聽她都怎麼花錢了:媽媽給了四塊,水果8毛飲料4毛,剩下多少錢呢?
她想了個辦法把數額統統弄成分分錢,400-80-40=280。
哇,媽媽總共才給四塊,你花錢了最後居然帶回來280塊,掙錢了?怎麼可能呢?我們笑了一路,然後她就堅持280分。很顯然,她還沒有小數的概念。
2
第二周,在媽媽問剩下多少錢的時候,已經懂得把幾百的分分錢除以一百,變成以多少塊多少分為單位才回答。這是簡單的除和餘數問題。
3
第三周,因為一般食物不會超過2元,她都不用想直接給2元。
換成更小的錢幣組合,她就需要思考給人家多少才夠。比如4塊可以是兩張2元,可以是四個1元鋼鏰,可以是一張2元加兩個1元鋼鏰或者四個50分的或者1元加五個20分…慢慢增加複雜的程度也就增加了她計算的難度。
但我依然會放入一些「大」錢,比如裡面一定有一張2塊或者兩個1元,以防她算的久了影響同學排隊。告訴她如果排的比較隊尾,就盡量給小面額的鋼蹦。
三周下來,她看起來對這樣的遊戲很來勁。
2. 中文 VS 生活
小娃上幼兒園的時候有一次家長會,老師問我作為家長對於教學有什麼要求么?
作為一個常年生活在海外的人,很自然的會希望孩子能掌握與自己不相上下的中文水平。
老師潑了一大盆冷水,她說「中國的孩子在上語文課,小娃進入小學可是英語為主的,人家讀唐詩宋詞你在讀英國文學,不太可能會有一樣的中文水平的」。
這的確有難度,但不是毫無希望。雖然說現在人工智慧發達,自動翻譯到處都是,但我依然希望孩子能達到真正的雙語,因為語言是文化和思維的載體,作為父母,不希望她因為自小生長於海外,而失去對中華文學優美之處的鑒賞能力。
我沒打算現在就因為這目標遙不可及而放棄,許多事,都是事在人為的。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原動力,這是我自身最深的體驗。
第一天華文老師就跟同學們講了一個新加坡小男孩如何怕學華文,整天老師一提問他就要上廁所的故事。
小娃回家來問為什麼有人害怕學中文?
我說,也許因為他學的不好,也許因為他不知道中文的優美之處。但你不同,你的中文挺好的,你還有媽媽,媽媽會告訴你這種語言多麼有意思。
推,拉,打,揍,拔,挖,扔,搶,這八個漢字的英語都怎麼說?她寫下來8個英語單詞。我讓她看這八個漢字之間有啥規律,八個英語單詞之間又有何聯繫?(英文單詞之間毫無關聯,漢字卻又同樣的偏旁)
中文常用字只需要區區3000字,六年學完平均下來只需要一天學寫2個字,就可以用中文寫故事了,好玩吧?
她同意每天放學回家練習寫字,要不然有一天長大了真去當 story teller(編故事、講故事的人,小娃的職業夢想之一),但寫不出中文故事可是一大遺憾呢。
課本上第一課有生字:我雨衣阿姨烏鴉娃娃
小娃自己在寫字本上把每一個字都寫了10遍,體會一下筆順有何規則,如何運筆才能快,怎麼寫在一個正方形的框框裡面會好看一些,畢竟中文是講究間架結構的。
她一邊寫一邊跟我嘰嘰喳喳講話,我自己就是一個一心多用的人,所以不會覺得這樣就是不專心,有些人的腦部是可以處理多進程的。
從這兩個字,我大概的給她描述了中國文字象形的由來,以及這種文字變化的歷史,世界上很少有文字能有如此生命力跨越幾千年。
It is good to be a Chinese,這樣的身份認同對於生活在海外的人至關重要,我不介意這樣一點一點地從小敘述影響她。
你想做 story teller 是吧?
我們來玩一個遊戲,看看怎麼把今天寫的「我,阿姨,雨衣,娃娃,烏鴉」變成一個故事呢?
幾經修改,這八個字被她編成了:
「我們今天吃的飯很好吃。雨很大,阿姨去接我,路上我們穿了雨衣看到一隻烏鴉在和娃娃玩。」
明明是媽媽接的你放學,明明路上看到的是麻雀和松鼠,並且也沒有娃娃更不要說鳥兒和娃娃一起玩是個什麼場景,但她堅持這是 fiction story(虛構小說),那好吧。
重要的是你覺得這樣的「遊戲」好玩,願意一直玩下去學下去。
我曾經在讀者群里,聽到一位媽媽說孩子不專心的種種投訴,說讀書是要如何有書桌的正襟危坐……
但我卻覺得學習和教育這樣看似嚴肅的事情,其實可以發生在日常生活的點滴里,發生在一飯一蔬一言一談間。
無論是什麼學科,在笑談間讓孩子喜歡上它,覺得自己可以搞定它,花一點心思也許並不一定是難事。
第 54 篇完,待續
作者簡介
榛子,一位住在新加坡的全職媽媽。女兒六歲,出生於新加坡,之前在一所國際化的純正蒙特梭利幼兒園就讀,今年年初成為了一名小學生。她是一個活潑,愛運動,愛臭美,頗具思考能力,啥都想自作主張的小孩。


TAG:玩著快樂學英語 |